什么是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岳飞《满江红》用三只眼学习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向来都是文、史、哲不分家。“文”指的是文学。“史”指的是历史。“哲”指的是哲学。比如《论语》这部书。是过去读书人必读的书。这部书记载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那么这部书到底是文学、是历史、还是哲学呢?其实读过的人都知道,这个还真说不清楚。
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论语》这部书里面修辞手段非常丰富,语言的表达注重排比,注重对仗,人物的刻画非常自然,非常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文学的。而《论语》这部书保存了春秋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史实,同时还记载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应该是历史的。同时我们还知道《论语》这部书,贯穿始终的是“仁”。这其中涉及到孔子所讲的政治哲学、思想哲学、教育哲学、伦理哲学乃至生命哲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这部书,好像又是哲学的。当然这样说可能还是比较抽象。
我们可以举《论语》当中的一个例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么这一章的内容,是文学的,还是历史的,还是哲学的呢?我们先来看看。
这章讲的是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夸赞。那么夸赞他什么呢?夸赞他一箪饭、一瓢水,住在陋巷。换了别人都难以承受这样的贫苦忧愁,但是颜回却一点都没有改变原来的快乐。其实孔子的这一章的内容,如果我们纯粹从记事的角度来看,变成这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你看,对于颜回的夸赞明明白白,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文字变得简简单单。但是,如果是这样写的话,那么这一章的文学性好像就失去了。有人说这一章的文学性又体现在哪儿呢?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其实,这一章的文学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这一章当中“贤哉”一共出现了两次,前面是”贤哉,回也“,后面又是”贤哉,回也。”“贤哉”出现了两次。第二,“回也”出现了三次。那其实这就是一种赋的写法。我们读起来的时候,有一种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感觉,这是一种语言的韵律之美。而同时这种回环复沓、一唱三叹又在渲染,又在强化孔子对颜回夸赞的这种思想和感情。这是一个方面,它采用了赋的写法。
第二个方面在这章里边“人不堪其忧”。“人不堪其忧”其实是一种反衬,一种对比的写法,我们看看这一章里边这些人指的是哪些人,既没有必要写,当然也不可能写得清楚。其实它就是一种对比,一种反衬。而通过这样一种对比和反衬,来突出颜回的“贤”。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孔子是在用诗一般的语言在夸赞自己的弟子颜回,这就体现了它的文学性。那么同时,我们又知道,孔子夸赞的这个颜回,他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颜回确有其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章又体现了它的历史性。有人说它的哲学性又体现在哪呢?这一章不就是用文学的语言来记载,来夸赞颜回的德行吗?其实不然。
这一章提出了儒家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个命题就是“孔颜之乐”。孔子夸赞颜回不改其乐。请问什么叫不改其乐?假如他原来是忧愁的,现在变得快乐了,这能不能说是不改其乐呢?当然不行。只能说颜回本来是快乐的,原来是快乐的,一向是快乐的,现在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他原来的快乐,这才是所讲的不改其乐。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颜回这个不改其乐的乐,乐的是什么?颜回乐的当然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箪食,一瓢饮”当然不是乐的物质生活。颜回乐的也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居的是陋室,居的是陋巷,生活很清苦,很简陋。那么请问,颜回乐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安贫乐道”其实这个成语写的就是颜回。安贫,乐的是什么?乐的是道。颜回乐道,颜回不改其乐,不改其乐表明颜回其实已经得道了,否则怎么能做到不改其乐呢?
而这里的“道”,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事物的一种本质规律。而从本体的角度来说,“道”就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因此颜回乐的是“道”,这就是一种哲学性的体现。所以你看,简简单单的这一章,既有文学的色彩,又有历史的味道,还有哲学的意蕴。可以说这一章本身就是文、史、哲不分家。这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文、史、哲不分家。所以我们现在要学语文,就应该睁开三只眼睛,用三只眼睛来重新看我们的语文。
第一只眼睛文学的眼睛。
第二只眼睛历史的眼睛。
第三只眼睛哲学的眼睛。
我们只有同时睁开了这三只眼睛,才能真正看清语文的本来面目。
好,现在我们来看一组中国古典诗词。先来看第一首岳飞的《满江红》
满江红
作者: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岳飞写的《满江红》千古佳作。我们来看第二首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同样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词。我们再来看第三首,是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我们为什么把这三首古典诗词放在一块儿?有人说因为他们都是古典诗词。他这个话没错,他们都是文学的,都是中国古典的诗词,但是,我们今天,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真正的原因,不在这里。中国古典诗词太多了,凭什么就把这三首放在一起呢?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必须睁开历史之眼。这个历史在哪呢?这个历史就写在岳飞《满江红》这首词的第一句话“靖康耻”。如果没有了“靖康耻”那么就不可能有岳飞的这首《满江红》。如果没有了“靖康耻”当然也不会有林升的《题临安邸》,更不会有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以这样说“靖康耻”是这三首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底色、情感底色。那么有人问?什么是“靖康耻”?其实“靖康耻”发生在北宋的靖康年间,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北方的金国率兵长驱直入,南下包围了北宋的首都,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的灭亡。那么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北宋王朝,内政外交的总方针,我们称之为国策,他的国策出了大问题。
他们当时定的国策是什么?就是“防内胜于防外”,“防民胜于防敌”。对敌人他们一味地屈膝求和,对自己、对老百姓百般摧残,不遗余力。一句话:对敌和,对己狠。正是这样一种昏庸的国策,最终导致了“靖康耻”的发生。有了“靖康耻”,我们今天才读到了岳飞的《满江红》,才读到了他的“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也因为“靖康耻”我们才读到林升的《题临安邸》:“西湖歌舞几时休”。也因为“靖康耻”我们还读到了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所以正是这三首诗的共同的历史底色,情感底色。这是必须睁开历史之眼才能看清楚的,你光从文学的角度,那是无法解释的。当然我们要更好地解读这三首诗词各自的内涵,光看到“靖康耻”还不够,我们还得进一步睁开历史的眼睛,看到三首诗词各自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比如我们先来看看岳飞的这首《满江红》。你真正要读懂《满江红》这首词,你就必须进一步睁开历史之眼,否则你就有可能浅尝辄止,甚至有可能以论传讹。那么睁开了历史之眼,我们来看看岳飞人生的这个历史轨迹。我认为这首词有关的,至少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
第一个节点,发生在绍兴六年,也就是公元年。当时岳飞率领岳家军一路过关斩将,直逼原北宋的都城。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百战不殆,可惜因为粮草不济,功亏一篑。后来宋高宗重用了秦桧,开始与金国达成了和议。这是岳飞身上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
第二个历史节点,发生在绍兴十年,也就是公元年。岳飞率军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但是就在这一天,岳飞一下子接到了十二道从朝廷发来的金牌,叫他班师回朝。结果,已经被宋军收复的中原故土,重新落入了金兵之手。当时的岳飞可以说是怒不可遏,声泪俱下。他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想一想,作为一个主帅,当时有多么愤怒又有多么痛苦。而那个时候,金国也因为无力攻灭南宋,于是答应重新议和。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们要跟我们谈和,必须先把岳飞杀掉,这是第二个历史节点。
第三个历史节点,绍兴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年,这一年,岳飞先是被剥夺了所有的军权,接着又被人诬陷说他谋反,最后被赐死在风波亭。临死之前,岳飞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是发生在岳飞身上的三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
我们要很好地理解《满江红》这首词,必须理解这三个历史节点。那么有人问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就写在岳飞的第二个历史节点,也就是绍兴十年。这首词其实要书写的就是“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的愤慨,要书写的就是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壮志。我们来看第一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整一首词,它的情感基调其实是由“怒发冲冠”四个字奠定的。而他的整个人物形象,也是由“怒发冲冠”这四个字奠定的。联系了刚才的那一段历史史实,我们就会非常清楚,这样的“怒发冲冠”,这样的“仰天长啸”绝非矫揉造作,也非无病呻吟。
想想当时的历史的真实的情况,真的是怒不可遏。而这一句的写法其实是一种倒装,先写情绪“怒发冲冠”,先写形象“怒发冲冠”,接着来解释原因。什么原因?“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望,望什么?“望”得而复失的北宋故土,“望”流离失所的北宋遗民,“望”繁华不再的故都汴京,“望”远在金国的徽、钦二帝。这一望有多少愤慨,这一望有多少惆怅,这一望又有多少无奈。所以这一句的倒装是一种文学的手法,而这种文学的手法,跟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我们就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抒发的感情是如此的真切,他塑造的形象又是如此地感人。
我们继续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其实,岳飞当时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37岁。我们按照四舍五入的说法来说这句词,应该写成40功名尘与土。如果真的是这样写,就是只有历史之眼,而不要文学之眼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其实“三十”在这里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理念。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礼记上说“三十曰壮”。庄司空图说“三十功名志未伸”。所以,这里的“三十”其实是一个文化理念,他要讲的是建功立业之年。因此有的人把“三十功名尘与土”解读为过去所得的所有的功名,都像尘土一样微不足道,说岳飞视功名如粪土,其实,这是讲不通的。为什么?
因为“三十功名尘与土”。这就表明他在这里明明写的是建功立业之年,而这个建功立业之年,是被古人所肯定的一种价值观。岳飞跟过去的仁人志士一样,也追求建功立业。有依据吗?当然有。岳飞另外还写过一首词《小重山》。在这首词当中他就写自己“白首为功名”这是第一。他明明写有是“三十功名”,就是要建功立业的。第二,那么岳飞求取的是什么功名呢?是一己之功,为己之名吗?显然不是,岳飞要的功名是恢复中原的赫赫之功,是拯救百姓的青史垂名。这是大功、大名。求之何罪之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结合历史的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我们可以说“三十功名尘与土”,指的是,作为我,应该是到了建功立业之年了,我所取得的这些功名,但是今天12道金牌把我召回朝廷,不得不回去,所有的这些功名,所有的这些功业,都化作了尘和土,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八千里路云和月。这里的云和月也是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常常用来表达非常的遥远,可望而不可及。总之三十功名只剩尘土,八千里路渺如云月。用历史的语言来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为什么要有这种并列反复的表达呢?很显然这样的反复是在强调,是在凸显。请问他在强调什么?他当然在强调“怒发冲冠”的情绪,我何以“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在凸显什么?显然他还在凸显“仰天长啸”的形象,我何以“仰天长啸”。那还不是因为三十功名而今化作尘与土了,八千里路而今渺如云和月了。
当然岳飞毕竟是岳飞,他知道一味的沉溺在悲切之中无济于事。所以他才会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为你长期沉浸在这样的悲切当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岳飞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改变精忠报国的追求,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打击而放弃还我河山的壮志。用他词中的话来说,“靖康耻,犹未雪。”因为”臣子恨,何时灭。”他渴望的是,我渴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渴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贺兰山也罢,胡虏也罢,匈奴也罢,都不是专指,都不是特指,而是一种代指,一种泛指。代指和泛指什么呢?敌方、敌人。贺兰山就是敌方,匈奴就是敌人,胡虏就是敌人。当然,岳飞最终的理想不仅是要消灭敌寇,而是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才是岳飞最后的理想。
所以你会发现,读岳飞的这首词,如果只睁开历史之眼,你的理解就可能变得狭隘、变得僵化,当然如果只睁开文学之眼,那么你的理解也有可能变得肤浅,变得表面。我们只有同时睁开了历史的眼睛和文学的眼睛,才能够更好的来理解岳飞这首词的生动的内涵。
因此,要很好的理解《满江红》,我们既要看清词的时代背景,又要看清作者的人生节点,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历史之眼。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各种意象,所要表达的审美情感和象征内涵,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文学之眼。当然岳飞的崇高志向,在他39岁那年全部化为了泡影,而其中的缘由,林升在他的《题临安邸》当中用一种文学的语言作了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而所造成的后果,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当中也做了文学的描写: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可以这样说,这两首诗最深层的意蕴,恰恰就在一望和一问当中,彰显了忧国忧民,必系天下的情怀。我们之所以把这三首诗词同时放在一起,除了刚刚的开历史之眼,刚刚的睁开文学之眼,我还想说,可能我们还需要睁开第三只眼睛,那就是哲学之眼。我们打开了哲学之眼,有可能看见这三首诗词当中蕴含的最深的哲理。
比如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抒写的是岳飞个人的志向和情怀,他要告诫和激励自己,为了精忠报国,为了还我河山,我必须做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什么?因为时不我待,机不可失。
我们再看林升的《题临安邸》。其实这首诗是以讽刺的口吻,在告诫南宋王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机会失去了永不回来。而陆游的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那么他站的角度则是从遗民的角度来呼喊。向谁呼喊?向南宋王朝呼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们可以这样说,联系中国历史,尤其是联系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仿佛能够听到岳飞喊出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林升借由他的《题临安邸》喊出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借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替遗民喊出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跨越时空,回荡在我们历史的天空,久久没有消失。
我们可以这样说“莫等闲”真乃千古箴言。“莫等闲”作为个人,你为了人生的志向的实现应该做到“莫等闲”;作为组织你为了共同的愿景的实现,也必须做到“莫等闲”;作为国家为了战略决策的落实,同样必须做到“莫等闲”;而作为整个民族和人类,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一样也应该做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可以说正是我们睁开了文学的眼睛,我们才看到这三首中国古典诗词,它们都以非常丰富的文学意象,来抒写一种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而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他们都是以“靖康耻”作为历史底色和情感底色,向我们描绘了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当中,我们的诗人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
而最后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三首诗词,正是基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莫等闲”这一哲学的思考,让这三首诗词在更深的层次上面,贯通在一起,并且穿越了时空,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价值思辨。
所以我们要学好语文,我们要真正地爱上语文,我们就应该同时睁开文学的眼睛、历史的眼睛和哲学的眼睛。我们知道文、史、哲不分家,本来就是中国语文的传统,那么发扬这个传统,应该是我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的开始。
往期回顾:
第一讲:爱上语文中的文化美
第二讲《枫桥夜泊》古诗中的人与情
第三讲:纳兰《山一程,水一程》词中的厚与薄
第四讲:《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诗词联解,不一样的味道第五讲:文化意象的魅力所在第六讲:中国文化中的言与意
第七讲: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推敲”第八讲:童趣诗里藏思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