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了,满语也消亡了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显示:全世界有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年灭绝。平均每2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

并且据统计,世界80%的人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没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书,在任何图书馆或数据库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

语言的消失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作为清朝国语——满语的消失情况。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女真人通过与周边各民族的融合,在十七世纪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族。满语便是随女真语演化而来的,但满语又并非是单纯的女真语,因其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蒙语、汉语的影响。

满语,作为清朝皇室——爱新觉罗皇家的语言,是清朝时期贵族旗人们的语言,其风光程度不可谓一般。

然而在清朝灭亡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全中国却只剩下了齐齐哈尔三家子屯,有几个老人能说纯正的满语之外,满语已然消失在了广阔的中国大地上。

满语为满洲人使用的语言,其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清朝入关后,由于政治因素,满语又被称为“清语”、“国语”等。民族的融合逐渐改变着满语的地位,直至辛亥革命后,汉语日渐在汉满语言接触中处于强势地位。

两种语言接触后影响是互相的,只不过在满语和汉语的接触中,汉语处于强势地位,满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不等于说满语对汉语完全没有影响。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是呈区域化的,由于女真族乃至后来的满族入关前一直聚居在东北,因此满语对汉语的影响集中在东北地区。清朝时,满族在东北聚族而居,人口众多,分布也广,拥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满语作为官方语言占有重要地位,是东北地区通用的语言。清代中晚期尤其是民国时期,关内大批汉族移民陆续迁移到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大都租种满族人的土地和围绕满族村屯居住,杂居共处,互相学习生产技术,相互效仿生活习惯,乃至后来互相通婚结亲,满族和汉族逐渐融合。由于共同的地理环境,互相补充的经济生活,以及文化上的接触,满族和汉语难免互相碰撞,并在碰撞的过程相互渗透最后达到了融合。满语作为底层语言遗留在东北方言中,成为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北各族居民所运用。这是满语对东北方言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满族对汉语普通话乃至世界语言宝库的一大贡献。尤其是满语中一些深入生活的个别词汇,至今仍在北方方言中有所保留。例如,一些东北地区的人们仍称猪后腿上的距骨为“嘎拉哈”,称小米饭为“星星布达”,称高粱米饭为“苏苏布达”,称坐为“特”,称走为“牙布”,称勇士为“巴图鲁”,等等。

汉语对满语的影响

满语中存在着大量来自汉语、蒙古语、藏语、梵语等语言的借词,其中尤以汉语借词数量巨大,有一种观点认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占满语词汇的三分之一左右。

说到满语中的汉语借词,可追溯到满语的前身女真语。明代的《华夷译语》中,收录了八百多个女真词语,均用汉语标音,其中汉语借词约占10%。

明万历十一年(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至明万历四十四年(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并自称满洲。清太祖天命十年(年),从辽阳迁都沈阳,整个辽东全部划入后金版图。清太宗天聪十年(年),建大清国,改元崇德。直至年入关前,这一个甲子的时间,是满族形成,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满族作为一个新兴民族,充满活力,蓬勃向上,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接受新鲜事务,学习了不少新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适应自己的发展,向其他先进民族学习、借鉴是必不可少的。满语中大量汉语借词的出现,是顺应这种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满清入主中原后,曾想在全国普及满语,但却没能成功。原因很简单,由于满语的词汇量不够,满清皇帝在治国理政时,很多号令用满语根本无法表达,朝廷为此十分尴尬。为了方便处理国事,满清皇族不得不向汉人学习汉语。

民族的融合逐渐改变着满语的地位,汉语日渐在汉满语言接触中处于强势地位。清军入关后,虽然朝廷力主满族人要说满语,但是北京话的影响力太大,没过几年,在北京住下来的很多满族人就以会说北京话为体面了。到康熙朝,满族人一张嘴都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

康熙皇上看到汉语的普及,意识到会导致满语的失传,为此专门下旨要求满族官吏要学满语,但似乎效果不大,因为皇上自己个儿就喜欢汉语,做得好诗写得好文。康熙他爹顺治皇上的生母孝庄皇太后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康熙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是汉族大臣佟图赖的女儿,是汉军八旗,所以,康熙身上有满、蒙、汉三种血统,汉族占了一半。所以,他喜欢汉语也是有原因的。康熙的儿子雍正帝胤禛十分喜欢汉文化,他自幼学习并能使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而雍正的儿子乾隆皇帝更是对汉文化钟爱有加,他的汉文化修养甚至远超一般汉族官员。

到了清朝末年,会说满语的人还有,但懂满文的人就已然凤毛麟角了。20世纪80年代,要成立北京满文书院,有关人士对全国会满文的人进行了统计,全国不到人,北京仅有30多人,而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两种语言接触后影响是互相的,只不过在满语和汉语的接触中,汉语处于强势地位,满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不等于说满语对汉语完全没有影响。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是呈区域化的,女真族乃至后来的满族入关前一直聚居在东北,后来清军入关,又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因此,满语对汉语造成影响较大的地方主要就在这两块区域。随着民族的融合,满族和汉语难免互相碰撞,并在碰撞的过程相互渗透最后达到了融合。

我们通用的普通话,按照百科的解释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满语作为底层语言遗留在东北方言和北方方言中,这是满语对东北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满族对汉语普通话乃至世界语言宝库的一大贡献。

在如今的东北话和北京话中,仍然留着满语的痕迹。

北京语音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轻声和“儿”化韵。这个其实就是受到了满语的发音习惯以及音素的影响。轻声是因为满语是无声调语言,但是有轻重音的变化,而这个轻重音的变化规律就是“重轻”或者“重轻重”。“儿”化韵?是由于满语的音素比汉语的发音位置靠后并且有小舌颤音。

满语中一些深入生活的个别词汇,至今仍在北方方言中有所保留。例如,普通话中的膝盖,东北方言则为啵棱盖儿,是满语音”pelegar“音译过来的;普通话中意为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的一个孩子,东北方言为老嘎达,是满语音”lokata“音译过来的;普通话意为变质,东北方言为哈喇,如”剩菜隔夜了,都有哈喇味了“,是满语音”xar“音译来的。等等。

一些东北地区的人们至今仍称猪后腿上的距骨为“嘎拉哈”,称小米饭为“星星布达”,称高粱米饭为“苏苏布达“,称坐为“特”,称走为“牙布”,称勇士为“巴图鲁”。而满语音”japu“音译来的压马路(轧马路),随着汉语的发扬光大,甚至成了南方谈恋爱的代名词。

满语词汇在汉语中的保存

如今,满语虽然几乎消亡,但它的一些词汇被汉语借用,由于生产生活、地名等的沿袭,这些词语至今仍保留在汉语中。

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贸易、文化、语言交流。在寻求先进的、便利、可以互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人们的语言也因此而变化。满族是一个典型的游猎民族,一是生产的特殊性,二是环境的特殊性——地处寒冷地区,这些特殊性带来其生活习俗的特殊,满族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反映出这些特征,而且这些特征明显而独特。汉人迁至东北后,受当地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便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习俗。这些习俗既体现在生活内容上,又体现在语言上。满族人在吸取中原的耕作式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汉民族中。在这种融合中,一些与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满族词语就流传了下来。

.吃包儿饭:满族食俗。主要流行于东北农村,亦称“吃乏克”、“吃菜包儿”等。

.哈什蟆:一种蛙名。满族多以油炸、酱制等烹饪方法将哈什蚂做成精美菜肴。

.馇子:满族风味面食,或称“臭米子”、“饸饹”、“酸汤子”、“酸浆子”等,主要流行于东北农村,汉族亦多食用。

.萨其马:是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

.大麻哈。大马哈鱼是东北地区的特产,主要产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亦见于绥芬河、图们江。“大麻哈”为口语变读。

.瓦昏味儿:《东北方言词典》谓:“像葱蒜、肉类腐烂的气味。”“瓦昏”是规范语,汉义为“臭”,“瓦昏味儿”即“臭味儿”。

7兀吞:满语中指水不冷不热,汉语中“温吞”即借用了这个意思。

地理迁移中满语词汇的保存

满族是中国东北部的土著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产生了大量满语地名,现在有些地名保存了下来。罗常培先生说:“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的,大部分是地名。”

.哈尔滨:为满语“晒网场”之意;又有一说,其满语发音为halfinn,直译为“扁状的岛屿”。

.齐齐哈尔:旧称“卜奎”(bukui),是摔跤手之意。

佳木斯(giyamusi):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噶珊为村,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或“站官屯”。

.牡丹江:满语中称“牡丹乌拉”为弯曲的江的意思,汉人取谐音为牡丹江,满文发音为mudanula。

.吉林:又叫“吉林乌拉”,是满语江沿的意思。

鸭绿江:满语音”yaluula“,yalu意指田地的边端。鸭绿为音译;

塘沽:满语音”tanggu“,意指百,据说是因为塘沽离京有一百里。

俗语或影视剧中保留的官名或亲属称谓

阿玛:满语中“爸爸”的意思,现今只在影视作品使用。

.额娘:满语中“妈妈”的意思,同上。

.格格:满语中“公主”或“姐姐”的意思,同上。

额驸:满语中“姐夫”的意思,影视剧中多用为“驸马”,公主的配偶。

.包衣:满语中原发音为“包衣啊哈”,指被俘虏后分配到八旗中的汉人,一些讲述满清时代故事的小说可见。

.巴图鲁:满语“英雄”、“勇士”的意思,老北京的一些老辈人愿意给自己的孩子起“巴图鲁”为小名。

二、名词

嬷嬷:汉语意为乳、奶,现转意指乳母;

饽饽:指糕点,饼干,汉语又将其发挥,如你真是一个香饽饽;

萨其马: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现各大超市有售,也叫沙琪玛;

嘎达、疙瘩(gada):汉意地方、区域。比如赵本山就是大城市铁岭那嘎达的;

妞:满语音为“nionio”,女孩儿的意思,这个传播得挺广,试问哪位不喜欢小妞?

三、动词

咋呼: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在东北话里则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

呵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汉意为责备、斥责;

剋:满语意思指打,北方方言则引用为指责,如挨剋了;

克扣:源自满语”keike“,意同汉语敲竹杠、揩油,比如军阀克扣军饷;

磨蹭: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汉意为繁琐缓慢,拖拖拉拉;

胳肢;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人发痒、发笑,这个女孩子好像最喜欢这样,汉语发扬光大又在后面加了个”窝“字,就成了名词,至于指哪儿,你抬起胳膊去闻闻。

四、形容词

埋汰:满语”maitai“,肮赃的意思;

磨叽:也有说墨迹,满语”moduo“,指办事拖拉,如”那个人真磨叽,一碗饭吃了俩小时“;

各色:也有说个色,指性格特殊,不合群;

白: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这个流传很广,如白干了、白辛苦、白跑一趟等;

挺: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我们常用,如做女人挺好,做男人要挺起来。

......

以下举例能看出通俗化满语词汇在日常交际中的保存。

1.嘞嘞:满语为“说”的意思,在东北方言中则通俗化,带有贬义。

2.特勒:满语义为衣冠不整,东北方言则用以形容人邋遢。

3.磨撑:满语义为“做事动作慢”,东北方言也是此意。

4.埋汰:满语为脏、不干净,东北方言也是此意。

5.砢碜:满语意谓丢人、丢脸,指人行为低下,东北话多指羞辱、害臊。

6.喇忽:满语原意为“不善射箭者”、“不善打猎者”,指办事不认真,东北方言引申为做事不认真、不利落。

7.故懂:满语义为“心眼儿多”,东北方言指人品格不端或性格奇怪。

8.损:满语原意为“罪”,“遭瘟”。汉语多指“穷酸”、“恶毒”,也指对别人“挖苦”。

9.面乎:系满语“豆腐”一词的音变,满语又指老迈不能行动为“面乎”,汉语引申为“性格软弱”。

10.各色:满语原意为“不一样”、“不像”,东北方言则变称为“特别”、“另类”。

11.沙冷:满语意为“勇敢”、“办事果断”,指人有特性或指办事果断。

12.咔吃:满语原意为“快急”,汉语多指办事“利落”。

13.虎:满语原意为“中人圈套”、“上当”,汉语引申为“傻”,“虎虎实实地干”,指人强壮而实在或用于骗人。

14.色(shǎi):满语原意为“脸上长的手掌大小的痣记”,“小孩儿刚出生时屁股上长的青记”,汉语则多指贬义“样儿”,又常与“熊”字相连,即“熊色”,以贬斥人。

15穷得叮当响:“叮当”,满语意为“穷”,“响”乃后加之字,东北话形容人穷得几乎一无所有。

16.咋呼:满语里的“咋呼”本是泼妇的意思,在东北话里则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

17.八来:满语“妄也”,进仍用原意,口语常说“胡诌八来”,即无稽之谈的意思。

18.“剋”就是满语“打”和“指责”,北方方言里则引用为指责,如“挨剋”。

19.“挺”好的“挺”,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词,它是从满语里来的。

其他的如影视剧中保留的也有很多且为人们熟知,如阿玛、额娘、阿哥、格格、额驸、包衣等等。

由于古汉语博大精深,且满语中原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因而有些被误认为是保存于汉语中的满语借词,实际上原本就是汉语,比较难以区分。

如”邋遢“,就是地地道道的汉语。

眼见得路迢遥,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元王子一《误入桃源》

汉语中的满语词汇远不只以上所举的例子,只不过随着满汉民族融合的加深,一些词语早已被人们忘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语并没有消亡,它还活在方言中,活在汉语的细枝末节中。现在虽然已经难以找出会说完整的满语的人,但是满语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存活了下来。

满族习俗

  在房前左侧靠近大门的地方设有索罗杆子。满族生活品和生产用具,有典型的绣花方枕、绣花鞋、乌拉鞋、旗袍(夹的、棉的)、取暖用的大火盆、存粮食用的土囤子,筛选粮食用的风车等。血肠、皮冻、酿肠、杀猪菜,在冬季大多数人家都涮锅子,主要用飞龙汤、野鸡汤、涮羊肉,味道美极了。在冬季又有各种炒、炖的干菜,都是秋天时晾晒后贮存起来的。有豆角、茄子、瓜片等,别有风味。春夏之季,每户人家都要做豆汁是用小米面和大豆面做原料,经过发酵产生天然的氨基酸,酸甜可口,堪称解署之佳品。

  有人认为满族人崇拜的是乌鸦,这不错,但这个崇拜是“乌鸦救主”的传说以后的事,是一种感恩性的崇拜,至多不过余年。其实这个民族真正崇拜的是一处叫“海东青”的猎鹰。肃慎–女真之称就是肃慎语东方之鹰的意思。这种鹰“俊气横骛,英姿杰立,顶摩穹苍,翼迅北极,顾盼雄毅,飞腾灭没,旦寄巢于扶桑,夕刷羽于碣石”。它体积虽小,却不畏强手,以小搏大。战斗时壮如破敌,势如擒贼。正是海东青的这种杰骛神骏的品格,使它成为女真人、满族人心中的神鹰和民族的图腾。正是海东青英勇进取的精神。激励着女真人创造以2万人溃70万辽军的旷世战例,鼓舞着八旗兵以区区十万众君临中原的胆略。故言,海东青是深入满族人内心的原始崇拜。

  关东州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闺女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玻璃没有广泛流行之前,窗户当然要糊窗户纸,这没什么可怪的。关里人窗户纸多糊在窗棂里,满族人窗户纸却糊在窗棂外。说怪不怪。关东地处高寒,冬天风沙特别大。窗户纸糊在窗棂里,每一格都成了一个受风的“口袋”,北风呼呼怒号,受气的“口袋”怎能招架得住?窗户纸糊在窗棂外,横七竖八的窗棂都成了“顶门杠”、“千斤顶”,支撑住窗户纸可挡住凛冽的狂风。东北严冬特别长,少说一年也有四、五个月,常下鹅毛大雪。窗户纸糊在窗棂里,每一格都是一个积雪的“漏斗”。满族家家烧炕取暖,室内外温差特别大。“漏斗”里的积雪融化就是一汪水,水泡湿窗户纸就要破烂脱落。窗户纸糊在窗棂外,窗棂把每格窗户纸都支撑成了平整的平面。大雪落在陡直的平面上自然立即滑落,窗户纸可保安然无恙。这样因地制宜,不仅不怪,实在科学。

  满族人酷爱抽烟,家家有烟笸锣。来客可以不敬茶,但却不能不敬烟。不仅老人抽,青少年也抽。不仅老婆婆抽,大姑娘小媳妇也抽。未出阁的大闺女就叼个烟袋锅,这不能说不怪吧!但这却有个始末原由。原来女真以前的先民,多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门路,常年与蛇蝎虫蚁为伍。吸旱烟不仅能驱蚊逐蝇,还能防毒蛇咬。不信,你试试看,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吸旱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是保安保健的需要,久而久之,世代相传,形成了十七、八的闺女也叼烟袋的习俗。

  “养活孩子吊起来”。满族人婴儿出生几日后要上摇车。摇车又称悠车。用椴木薄板制作,刷上红颜色,绘制花纹,或写上吉利话。悠车用绳子拴上挂钩,吊在炕梢上方的房檀上。两侧前后系上四根皮绳,前后两根顶端各栓在铜环上,挂在横杆垂下的两铜钩上,来回悠动,使幼儿在车中安然入睡。妈妈边悠摇车边哼哼着满族摇篮曲:“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贝睡觉吧!狼来啦,虎来啦,马虎跳墙过来啦!”还可以腾出手来干家务活。孩子在均匀悠动中,渐渐入睡。

  长白山啊黑龙江,满族叶勒玛(人)的老故乡。老故乡啊三宗宝:人蔘、貂皮、乌拉草。“三宝”实际不能算乌拉草,应该是人蔘、貂皮、鹿茸角。人蔘:是名贵的药材,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所以满族人把人蔘叫作长寿花。貂皮:野貂皮毛,其毛轻暖,为毛皮中最为名贵者,是吉林、黑龙江省东部诸山林的名贵特产。貂皮又以紫貂最为名贵,清朝把它列为重要贡品,一般百姓不得穿用。鹿茸:属名贵药材,其性能既有通经活络祛风寒的奇功,更有养血补气滋阴壮阳之特效。鹿茸长于牡鹿头顶两侧,关东盛产梅花鹿和马鹿。为获取鹿茸,鹿成了八旗和满族行猎的主要猎物。除鹿茸外,鹿浑身是宝,在清代、鹿茸、鹿尾、鹿鞭、鹿筋、鹿心以至鹿肉,皆为贡品。采参、捕貂、猎鹿,不仅是满族早期经济生活的重要门类,它对于满族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四十年代以后,男式旗袍逐渐废弃不穿了,女式旗袍又进行了改进,由宽袖改为紧袖,由宽松肥大型改为紧身贴腰式,由卷领改为立领,由普通一律镶边改为有的不镶边等等,改进后的旗袍更美观了。款式多样化了,有敞衣、衬衣,两截衫和掩襟的,有琵琶襟的,有十三太保钮扣式的;还有不带袖子的长褂;有褂览儿。面料档次也提高了,有绸缎的,有织丝绵的,有丝绸的等等。颜色种类也非常繁多,有的素雅,有的鲜艳。就说红颜色也有好几种,正红、绎红、桃红、粉红、枣好、杏红、樱桃红等;粉色也有荷花粉、水粉、玫瑰色等;黄色有正黄、明黄、杏黄;绿色也较多,如:老绿、豆绿、墨绿、菜绿、浅绿等,五颜六色,应有尽有。所用钮扣也十分讲究,普通的基本上用青缎算盘疙瘩或凿铜扣,讲究一些的,则用各颜色的玻璃扣子,也有用镀金、钻石、珍珠扣的,更为美观,做工也非常精细。旗袍,领口适合脖子的屈伸而用立领;袖子上肥下瘦,胳膊运转举放方便;腰身肥瘦适体,一个筒下来,外用钮扣,脱穿都方便;下边开禊小,避免露出裤腿,站立、行走既方便又利落。改进后的旗袍,女人穿上之后适体大方,表现出了线条的曲线美,婷婷玉立似出水芙蓉,非常漂亮。

  一、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

  二、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民间称谓为“玛玛”、“讷讷”。年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

  三、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于两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未随完颜部进关,一直在此地居住,问其祖籍,他们便回答是坐根满族,也有的人回答我们八辈子之前就是坐地户。二是大部分满族人都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问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辘辘把街、朝帽胡同”。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长白山”的。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

  四、八旗是满族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除坐地满族外,每个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组织之中,因此上年纪的满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未入旗的汉族人,没有旗籍。“旗人”管汉族人称为“民人”。

  五、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复音老姓虽然都已冠以单音汉姓,但大多数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传,或写于谱书。满族在有八大姓:即佟、关、马、索、齐、富、那、郎。以上八姓,谓之从龙八户。这八大姓氏满族复音老姓分别是:佟即佟佳氏。关即瓜尔佳氏。马即马佳氏。索即索绰络氏。齐即齐佳氏,但也有姓喜塔拉氏的。富即富察氏。那氏属以部冠的姓,属叶赫部的则是叶赫那拉氏,属辉发部的则是纳喇氏。以上两个满族复音老姓改汉单音姓名都姓那。郎即钮钴禄氏(也有直接姓钮的)。还有肇、金、洪、即爱新觉罗氏。舒姓即舒穆禄氏。祖姓即萨克达氏。费姓即费莫氏,章姓即章佳氏。南姓即纳拉氏。董即董鄂氏。赵即西林觉罗氏,也有姓爱新觉罗氏或伊尔根觉罗氏的。郭即郭洛罗氏,敖即敖济氏,戴即达尔充阿喜氏。何即赫居里氏。纪即锡玛喇氏。唐即他塔拉氏。汪或王即完颜氏。杜即都善氏。苏即苏尔佳复氏。奚即锡克特礼氏或奚沙氏。张即张佳氏。孟即英尔哲墨克勒氏。曹即索绰罗氏。杨即易穆查氏。陈即陈佳氏,吴即乌苏氏。伊即衣察氏等。

  六、满族人尊西,因为西方象征至贵和首要,所以满族人将祖先神龛(神板和祖宗板)供奉于西墙之上。而多数汉族人祖先供奉于北墙下供桌上。

  七、满族大多是随顺治入关,满族人说成是随龙入关。清朝时旗人的男孩下生后就登记在册开始吃俸禄,因为八旗“全民皆兵”,多有为开拓疆土,奠定我国版图的战史,什么萨尔湖之战、随龙入关、平定三藩叛乱等等,都一代一代往下传,后人不忘祖先的业绩。

  八、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又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重新拔回东北,屯垦戍边,安家立业。

  九、满族广泛流传并且世世代代传颂本民族的《长白仙女》等传说和关于老罕王(努尔哈赤)脚下七个红痦子,乌鸦大救驾、义狗救主,怎样挖捧槌,怎样起兵伐明,建立大清国等口碑文学,并以此作为本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十、满族妇女,因男人出征争战,家里生产生活等,所有出力气的活计和事务,全由妇女承担,所以满族妇女不裹脚,全是天足。满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盘”在头顶上,穿带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裤脚,腰揣手巾,手拿长杆大烟带,给人以干净利嗦的感觉。

  十一、满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满族人家都愿意养狗,但绝不杀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深埋。这些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对狗的报答和纪念,因为在满族民间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还有满族的祖先依山傍水,是鱼猎民族,在狩猎生产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狗非常忠于主人,无论家贫与富,看门护院,围猎警卫,都忠于职守,所以满族忌杀狗和忌吃狗肉等。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过去的满族人家,西屋除有南北炕外,还有条窄西炕,俗称“万字炕”。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不敬。满族人家忌提马鞭者、穿孝服者进屋,如果这种人有事,只能把人叫到外边说话。

  十二、年龄销大的一些满族人,在表示同意、赞成、答应时都会随口而出“嗯呐。”如果让别人干什么或取什么东西、办什么事、表示要赶紧、加快速度就说:“吗溜的。”满族人管馒头、花卷饼子等干粮都统称为“饽饽”。管糕点、点心叫“萨其玛”。管抹布叫“搌布”。满族人管人蔘叫“棒槌”,管上山采人蔘的人称“放山人”。管打猎称“打围”。管大衣叫“大氅”。管肮脏叫“埋汰”,管屋内的间壁墙叫“排叉”,把做什么不认真的玛唬说成“喇唬”,管不勤快不整齐不利嗦说成“懒散”(应读成阴平lansan),管打扮称“扎咕”。管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后天说成“后儿个”,大后天说成“大后儿个”。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说话叫“唠嗑”。管什么时间说成“多暂”。管蜻蜓叫“玛螂”。管猪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管猪羊的腿关节骨叫“嘎拉哈”等等。

  十三、满族人家来贵客,由男主人按辈份,对等陪客,女主人必须热情周到的站立服务。将饭桌放好后,先请客人坐正坐(上坐),而且必须当着客人面将桌子再擦一便,然后才能摆好碗筷,先上四个压桌碟,接着才能两个两个的上菜,菜必须是双儿,绝不出单儿。用好菜好酒待客。必须是满杯酒半杯茶。吃饭时用上碗给客人盛饭,而且只能盛大半碗。待客人将自己碗中的饭要吃没时,及时往碗里续。满族人家在春夏季节普遍都做豆汁,当作饮料,面食较讲究的有粘豆包、甜饼子、黏糕。豆面卷子、锅出溜儿(也叫牛舌饼)等饽饽。春种夏锄时候的主食大多是粘豆包、黄面饼子、黏糕再配上苞米或小米水饭。腊月初八都喝“腊八粥”,并用“腊八粥”祭祖。用“腊八粥”供于果树。过去满族人家下盘酱,就是现在做大酱,也都是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下酱。满族人家都渍酸菜。

  十四、满族人以干净利嗦而著称。满族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生活、工作的室内外环境很讲究,对装饰、家具、物品等摆放,要求很严格,那种东西摆放在哪,约定俗成,不能随意乱摆乱放,满族老人说:“什么玩艺儿放在哪都要有个地方”。这个“地方”意思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自己的位置,不能无规矩,杂乱无章,随便乱搁。比如:西墙不准贴有人儿的画儿;西墙不准挂不值钱的摆设,都要天天擦得鋥明瓦亮。穿的鞋子不允许放到炕以上的位置。男女穿的裤子、裤头不能挂到人头以上的位置。被褥要叠的整整齐齐。炕面、屋地要始终保持干净利亮、扫地的条帚,绝不允许放到炕上。锅碗瓢盆每餐用完都要洗擦得干干净净,并在碗架里摆放整齐。房、屋、院、杖讲究严实、四至、利落,绝不能粪草连门,散乱无章。正房、厢房、畜棚、厕所布局是有规矩的,不可随意乱建。门前栽柳树,房后栽杨树,不能颠倒。满族人的办公室、桌、椅、板凳摆放规矩,桌面上的物品要始终摆放整齐,其它物品摆放都井然有序,一进屋就给人以干净利嗦之感。否则满族人就会笑话你太“懒散”。其它民族了都很讲究卫生,但没有满族人那些定律。

  十五、满族人的礼节。满族素有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讲究礼节之风俗。日常生活中,满族人对长辈毕恭毕敬,在过去无论是贫富人家还是官宦、平民,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就是每天早晨起来,晚辈要向长辈请安,行磕头礼或打千。新岁卑幼见到尊长必长跪叩首。就是小孩子们平日在家玩时长者来此也必须肃立请安,长者走后方可再玩,否则要遭家长打骂或训诉。小辈人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多大,虽然是贵客,也只能坐于旁坐。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长者大坐,小辈或儿孙们都不能与长辈人并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如途遇长者,必须鞠躬垂手问好。如和长辈相遇或同行,必须先请长辈先行自己跟随其后。如果晚辈因事外出或上学一定要叩问父母,待得到恩准后方可动身,否则不可先行。

  外出归来不可先进自己屋内,必须先禀告长者以慰亲心,获准后方可叩谢回房休息。如果晚上回来,也要先去看望长者,如果长者已安睡,悄悄进屋,以手伸到褥子下边试其炕凉热,如过凉或过热,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后,然后才能自己去休息。

  过大年时,晚辈无论男女,都要给长辈磕头,族内的外家人,小的要给长者行打千礼,新结婚的媳妇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必须穿戴一新,挨家挨户给族人中长者拜年装烟,而且行跪拜大礼,长者或以钱以物赏给。这在满族人中是非常严格的礼节规矩。

  满族媳妇不能和公婆同桌吃饭,而孙子和孙女则可以。媳妇要垂手站在桌头待老人和孩子吃完饭漱口后,媳妇还得给公婆装完烟,然后才能将饭菜拣到自己屋去吃。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话是真的。

  姑娘外出回家也要给长者行礼请安,女人及日常所用之礼皆请安,做法是微低头,两手握空拳顺两腿处自然下滑,双膝微曲。但姑娘给母亲、奶奶、姥姥等长辈请安必须头顶其胸,表示更亲近的大礼。如果平辈相见,无论男女都各用拥抱肩礼,一般兄弟姐妹间相见各用贴面礼,朋友则用擦肩礼。

  满族人家来客,如果长者不在家,只能男孩陪客。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例如外祖父来了,按礼只由祖父或父亲相陪,但都不在家,就只能由外孙子相陪,就连祖母都不能上桌,其坐次是外祖父盘腿坐正位,外孙子在左侧炕边耸拉腿而坐。

  满族人待客礼节也很讲究。如果是长者来则先请安,然后给客人让坐,用温水打手巾,让客人擦脸、漱口、再装烟倒茶,做饭时锅、碗、瓢、盆、勺子相磕不能出声,否则是表示对客人不欢迎。吃饭时将桌放好,请客人坐正位,然后先用平均干净的搌布当客人的面再将饭桌子擦一遍,接着摆上四个压桌碟,然后再摆吃碟和筷子。摆筷子时不当着客人面墩齐,要将筷子整齐的放在吃碟右侧,粗头向外,细头朝桌子中间。上菜时,一回上2个菜,总菜数要成双而不出单。四季待客的饮食有别,夏取凉、冬用热,春秋凉热要适中,要以礼相待,对客人远接远送。

  满族人对人名的称呼,也很讲究。对长辈不准称名道姓,如称名道姓会叫人训斥“没大没小,不懂礼貌”。见到长辈必须按亲戚或按辈份该叫什么就叫什么,然后请安。见到平辈或晚辈,只能很有礼貌地称名而不道姓,然后再说话或办事。例如:见到或招呼胡振华,只能叫振华你怎么怎么样,而把姓舍去,以表示尊敬重视对方。

  随着时代的变革,满族人的礼节变得简化多了,但在部分满族人家特别是满族聚居之屯,有些礼节规矩还是很讲究的,尊敬长者的风俗,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会更加发扬光大。

  满族人的祭礼

  满族人最崇拜自己的祖先,在诸多祭礼仪式中最重视祭祖活动。通过祭祖活动维系家庭、宗族关系;促进家族团结和睦;弘扬宗族传统家风启迪后人;提倡孝悌敬老的人生伦理观念;为诫族人守法持家爱国,光宗耀祖。下面就祭祖礼仪做以介绍。

  一、祭祀种类

  祭祖之礼可分为凶礼和吉礼。凶礼祭是丧礼中的祭祖之礼,其对象是新丧的亲人;吉礼中的祭祀即平时岁节序和其他特殊时日进行的祭礼,对象是始祖以及其他各代祖先。依时间节序分类,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节、七月十五、中秋节等,这些节不一定都祭,但春节必祭。依地点分类,有户内祭和户外祭。户内祭比较简单,小家门户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节在自家室内即可祭祀;户外祭有墓祭和庭院祭,墓祭一般都在清明节、七月十五、腊月二十三前后几日,庭院祭一般是宗族大户大型祭祖活动。有些宗族大户设有家庙的(祖宗祠堂),大型祭祖仪式要到家庙举行。除时节岁序祭外,还有选择祖先生日、殡日、授功日祭祀的,家族中发生重大事件也可择日祭。

  二、祭祖的规制

  (一)家庭为单位的小型祭祀活动,一年中重要节日要祭。宗族大祭一般五年一次比较适宜。

  (二)常用祭器有:鼎、香炉、香盒、椟、盘、碗、烛檠(蜡台)、酒杯等。一般家庭不能设鼎。祭器要专用、要清洁,用过一次要仔细清洗、整理,专门收藏起来,不挪作他用。

  (三)一般家庭祭品种不宜过多,因为祭台不会太大,摆放多了也不协调,设四、六样即可。祭品以当时节日食品主,最鲜美食物,新制做好的食物、家人没吃前先放入祭台。春节祭品要有黏糕、馒头为好。宗族大户的型祭祖仪式要献牧牲(杀黑色猪一口)。

  (四)不能穿家常便服,更不能衣冠不整。大型祭祖活动族人穿戴要新、洁、美、最好着民族服装(旗袍大褂),女子头上要戴一朵花。

  三、献牲仪式规划

  具体过程是:①献牲前担一清水,不回头、不换肩、不落地,一直到祭台前,用碗舀一碗前桶的水放在祭台上,备领牲用。②献牲时将猪抬到祭台前,猪头朝北,背向东,腹向西侧祭台。猪嘴不能绑,不能抓猪耳朵。③领牲时由族中长辈老人主持,将碗备用清水倒入猪左耳(左耳向上)。猪叫、耳动则为领牲,族人全体下跪三叩首(为叩一遍头)。④叩头毕杀猪,屠者右手持刀,单腿跪地,另一人搅血(用秫秸棍)也要单腿跪地,然后把血放到清洁地方。⑤脱猪毛与肢解,先将猪正脊鬃毛留一小块不退(约拳头大),其它部净毛后,再将猪胴体肢解八块(头、尾、每半分前醋、腰排、后酋)。⑥献白时,先将留小块鬃毛处带一块白肉切下用盘装好放到祭台上,再将“八块”合对于祭台前一板案上,头朝祭台,背向上,左前腿下肢解下放入猪嘴嘴含上,猪头再用漫肚油(摘肠时包肚子外层脂肪)盖上。族人全体三叩头(叩二遍头)。⑦叩头后,撤掉猪肉煮熟。⑧献四盘时,将煮熟白肉、血肠、肝等四样摆到祭台上。

  四、祭祖程序

  一般家庭小户年节祭祀活动程序比较简单,不须有什么仪式。有家谱的先将祭台清扫干净。然后焚香,悬谱(请神),再摆放供品、叩头祈告;无家谱的可在室内设一位置(西侧),设祭台摆放供品、焚香叩头祈告。

  宗族大户祭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筹备阶段,家族中选出有威望、有文化、对家族史比较了解的5–7人,组成筹委会。要兼顾家族几大支系都有代表,选出总指挥、秘书长,然后其他人员都分配角色。召开预备会,确定祭日,祭祀地点、参加人员,准备祭品(购猪等),设置祭台,理清各支系几年来出生、取进、出嫁、死亡情况。做出支出花费预算,提前通知到全体族人等。第二阶段即正式仪式的前一天。①续写家谱和谱书。家谱是历代祖先名录,从上次祭祖到本次祭祖,这几年间长辈年长者故去的可续写谱上,晚辈即使故去多年也不能续谱,必须长辈没有在世者后,晚辈先故去的最年长的才能上谱。活人辈份大的也不能上谱。续写家谱执笔者要跪写:续谱书是从上次祭祖到本次祭祖几年来,各支系出生男孩取进门媳妇,按支系续写谱书上,有的家族出生的女孩也可写在谱上。②除续谱外,族中文人还要研究确定不同辈份用“字”认辈,依辈行礼。③审核、祭词(祭文)及其他准备情况。④祭室祭台及场地的设置。在庭院西侧正中设一简易祭室西壁设谱悬壁(悬谱用),在室内正中摆放祭台,宽1米,长2米,用红布罩上;简易室两侧设对联、横额、横额下挂三面白色挂笺;场地要宽敞清洁,在简易祭室前两侧设置八旗,黄旗右一、镶蓝旗左一。第三阶段,即正式祭祀仪式。祭祖仪式主持人非常重要,他关系到祭祀的庄重、神秘性,影响着族人情绪。清朝前期都要请萨满神主祭,主持祈告、颂祭文等,清嘉庆以后,萨满教走向衰落,请萨满神的逐渐减少,家族多选本族中长辈有威望有文化的族长主持。请神、领牲、颂祭文、献供品等重要角色均选族中长辈进行。具体仪式可分八步。

  1、正点鸣罗击鼓(单锤重声数次),主祭人宣布祭祖仪式开始:燃放鞭炮,奏欢快曲调。

  2、有文化、有威望族人宣读祭祖方案,家族简史、相关要求。

  3、请神:点燃蜡烛(白色)、焚香、悬谱,敬献供品8–10样,(身着彩装格格8–10位,端供品送到祭台前,由族中长辈接过摆在祭台上)。奏请神曲。

  4、献牲:由族中长辈领牲。族人三叩首(一遍头)奏敬献曲。

  5、颂祭文:由族中长辈宣读祭词。奏敬献曲。

  6、献白:全体族人三叩首(二遍头)奏敬献曲。

  7、献四盘:由8位格格送上,长辈接过摆在祭台上。奏敬献曲。

  8、送神:焚祭文,族人三叩首、收谱。奏送神曲。同时放鞭炮,毕、族人食祭肉。

  以上祭祖方法规则多以镶蓝旗祖传规则为例,兼吸满族祭礼理论。

  杂说

  满族用品

  满族的摇车是育儿的专用工具,是因民族习俗而演变来的,因游猎,而且又要确保幼儿的安全,所以把摇车挂在树上,使孩子安然入睡;方枕也是满族人民独创的生活用品,比较规范,区别于其他民族。

  满族食品

  满族的食品,特色较浓。主要是以炖菜为主、猪肉为主。主食以粘食为主。具有色、香、味全的特点

  满族祭祀

  主要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重,同时在祭祀时填写家谱,使族人都能够知道自己的族源、族系和辈份。使族人都有尊长的好习俗和不忘祖先的好思想。

  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称之为旗袍。旗袍又分单袍和棉袍,还分通常旗袍和宫中用旗袍。根据地位的不同、家庭条件的不同,所以材质也不同。

  满族婚俗

  满族的婚俗比较有讲究。有三日婚之说。皆为媒约之说,通常是用三天来完成的,比较有特色,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

  满族射箭

  满族人民是一个游猎民族,精于骑射,所射箭的功夫非常,无论男妇都很娴熟。

  满族宫廷舞

  宫廷舞其主要的步伐是吉祥步,舞姿庄重、稳健、大方,是庆丰收、庆功过程吵可少的,后来发展到宫中表演。

  满族萨满

  满族的萨满舞是北方民族共同的信仰。在一个家族中,萨满是很有地位的,他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主持家族里的一些重要事务和操作某些仪式,如婚丧等等。

  满族拉地弓

  拉地弓是满族人民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检验运动员的臂力。

  满族民居

  满族的民居分为四合院,而且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烟囱在外,有明柱、窗户是马格子的,室内又分南北炕和万字炕,还有排叉子,特色鲜明。

  满族称谓和礼仪

  旗人间的称谓,因人而异。多是以名上第一字为姓。如某人名祥某,若是一般平民百姓,则称祥子;若是商号老板等稍有头脸的话,则称祥爷,若是当个一般的小官则称祥老爷,官至知府,同知一流的则称样大老爷;官至道台以上的则称祥大人;若是官至极品,当个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什么的,则称为祥中堂了。

  官员间的称谓也各有所循,同知,州县等官见了上司自称卑职,知府对上司自称卑府,道台对上司自称职道,藩臬对上司自称司里。上司对下属不能呼名字,称之曰“老兄”,自称兄弟,但下公事时,在札示渝贴上,则称之曰“该府该县”,但口头上则呼之曰“某大哥”。其他如大臣对皇帝的称呼,大臣间的相互称呼,对太监的称呼,对宫女的称呼等,还有许多分别。

  满族是一个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清代有“八旗人家重礼法”之说。对长辈有呼必礼,父母斥责不还口。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对老人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晚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着长辈就得打千。“出必告,返必面”。所以人们常说“满族人规矩大”,这种说法不算为过。“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平日,同居的晚辈人要“晨昏定省”,就是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

  “满洲见人以曲躬为礼,别久见则相抱。近以抱不雅驯,相见与别执手,年长垂手引见,少者仰手迎焉。平时则立掌平执,相抱者少矣(杨宾:《柳边纪略》)”。

  一、满族日常礼节

  满族日常礼节是请安和打千。请安为小礼,就是垂手站立,鞠躬问安。打千就是请大安,单腿下跪,同时口中问安,这种礼节介于作揖和下跪之间。女子打千之礼,就是头微低,双手相交贴于左侧小腹前,膝下蹲,同时唱诺:“请某某安”。

  抱腰大礼是满族中最亲密的大礼,常用于至亲的人久别重逢、重要宾客前来或重要的外交场合,这种礼节不分男女,都可施行,以表示亲昵。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并互相贴面。这种礼节虽然隆重,但是受汉族儒家等级制度的影响,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废弃取消了。在各种隆重的场合,遵照尊卑长幼的秩序一般使用跪拜礼。

  待客和做客之礼。在满族人家做客,如有长者,则必须请到上座,(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满族人之间的礼节早已简化,晚辈对长辈行鞠躬礼,平辈之间行握手礼。但是在满族习俗浓厚的人家,妇女还行“半蹲礼”。

  二、各朝妃嫔制度

  清崇德改元,五宫并建:清宁中宫皇后、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干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钟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

  三、贵族称谓

  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

  清宫的制度,后宫等级: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至于亲王和郡王的妻子,原配当然是福晋,侧室就是侧福晋。

  福晋要皇上封,侧福晋也要在内务府存有玉碟。

  皇贵妃这个封号只在清朝有,其它的朝代中是没有这个封号的。

  清代的皇子、皇女,其称谓常不称名字,而以其排行称呼之,文献上称之为齿序,如称为皇几子、几阿哥,尤其是皇女,入关后根本不称名,只称皇几女、几公主。但在史籍、档案等资料中,同一人,其排行第几,记载又有很多不一致之处,颇为混乱。而清代的皇子、皇女又与政治相关,如参政、立储、继位及某些重要事件,常会提到几阿哥、皇几子;皇女之联姻、某些事件,也会提到皇几女、几公主,资料记载之混乱,给研究带来很大不便,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如康熙皇帝嫁给漠北土谢图汗部蒙古的那个公主,就有四公主、第六女两种称呼,导致文献上的错乱记述;康熙帝之子胤禛,既称皇四子、四阿哥,又有皇十一子之排行,有的学者便据此而论析胤禛篡位改遗诏问题。《清史稿?皇子表》也有将皇子排行记错之处。本文对此做点考证工作,希望能对清代皇子、皇女相关事件的研究,及这类人物传记、史表的撰写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认识清代满族之宗法观念及其变化,也是有意义的。

  四、康熙帝及以前之皇子、皇女的排行与称呼

  中国古代,人名的称谓既有名字,又有排行性称呼,在排行性称呼中,有的不计夭殇者,只将成育者排行,称他们为老大、老二……,有的将夭殇者也一并计入排行。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些,因为有的子女在未成年以前已计入排行,以排行称呼之,虽夭殇,并未将其排行性称呼取消,比他(她)小的子女仍接续他(她)排序。本文为行文简洁,将这种个别情况也归入两种称呼中,姑且称第一种排行法为成育者排行法,称第二种为统排法。

  具体到清代爱新觉罗皇家子女,《玉牒》中所记,努尔哈赤的子女没有夭殇者,仅以所记成育者按年龄大小排序称之,记为第一子某某、第二子某某……,第一女、第二女……古代婴幼儿夭殇率较高,努尔哈赤的子女不可能没有夭殇者,显然这是清入关后的顺治十七年首次修《玉牒》时,因距努尔哈赤子女出生之年代较远,无法作出全部统计,只将成年者记入,并以他(她)们出生之先后,记其排序。

  自皇太极称帝后的崇德三年八月,清皇家制定人口登录制度,由礼部负责,并命宗室子女“每得一岁,将其年龄、名字记于档册交来”。这种档册登录,为以后皇太极的子女将夭殇者也记入《玉牒》留下了素材。清入关后于顺治九年设立宗人府,皇家人口登录制度正规化,此后,《玉牒》所记皇家子女也更完整,排序也更准确。

  顺治、康熙两朝,皇室子女在日常实际称呼时,并不是按计殇统排法,而是以成育者排行。如顺治皇帝的皇子,《玉牒》虽记为:第一子牛钮(或作钮钮),顺治八年十一月生,3个月后夭殇。第二子福全,顺治十年生,后来封裕亲王,康熙四十二年51岁时亡故,而福全的弟弟康熙皇帝在这一年为福全所作的碑文中,则称其为是“皇考世祖章皇帝之长子”,可见是把夭殇的第一子钮钮排除在外,把成年的第二子福全称为长子。

  康熙皇帝的子女,日常称呼都是按成育者排行法,只是个别未成年者,因在世时已定排行称谓,死后未再取消,计于成年者之中,如第十一子胤禌、第十八子胤祄、第十九子胤禝,及第十二女都属于这种情况。

  满语小考

  东北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共处,互相影响,逐渐融合。所以,东北的满族在语言上早已习惯用汉语,一些满族语言词汇也被各族人民所用。这里我们搜集一部分,供读者参阅。

  一、人物称谓

  翁古玛法:满语,曾祖。

  阿玛:满语,父亲。

  沙里甘居:满语,姑娘。

  依兰格格:三公主,或三丫头。

  阿沙:满语,嫂子。

  额娘:满语,母亲。

  道耶玛发:满语,受尊敬的老爷爷。

  阿浑德:满语,兄弟。

  哈哈济:满语,小小子。

  赞汉追:满语,小姑娘。

  哈哈:满语,男人。

  喝喝:满语,女人。

  玛法:满语,对祖父的称呼。

  爱根:满语,对丈夫的称呼。

  哈哈朱子:满语,对小孩的称呼。

  额附:满语,女婿。

  赛音:满语,好,“赛音哈哈”即“好小伙子”。

  昂阿西:满语,寡妇。

  额云:满语,姐姐。

  穆昆达:满语,族长。

  萨尔干:满语,妻子。

  阿木哈:满语,岳父。

  阿哈:满语,奴隶。

  额真:满语,主人。

  勃极烈:满语,大首领。

  沙拉干居:满语,媳妇。

  达:满语,老爷。

  贝勒:满语,部族首领的意思。

  沃尔霍达章京:满语,沃尔霍达即人蔘,章京是官职名。

  沃克托西:满语,大夫、医生。

  察玛:满语,巫师。

  罕阿玛:满语,父王。

  二、数字及计量单位

  曷术:一。

  朱:二。

  衣朗:三。

  对言:四。

  孙查:五。

  倭我:六。

  那打:七。

  甲工:八。

  乌永:九。

  壮:十。

  贪吾:百。

  铭牙:千。

  土墨:万。

  央:两。

  三、动植物名称

  噶哈:乌鸦。

  乌勒间:猪。

  押拉哈:豹。

  他司合:虎。

  尼叶赫:野鸭子。

  爱罕:驴子。

  科齐克:鸽子。

  阿尼:大雁。

  恶尔河打:人蔘。

  纳秦:海青。

  奇穆尼:青麻。

  激哒:矛、扎枪。

  必贴黑呼辣米:读书。

  巴尼哈:谢谢。

  喀不他米:射箭。

  牛录:队伍。

  波罗盖:人的膝盖。

  嘎玛遮:来取。

  哈拉巴:猪后上的髌骨。

  爱新:金子。

  果勒敏箭:长哨响箭。

  嘎拉哈:猪、狗、鹿的距骨。

  满洲:原意是“吉祥”或“英明”。

  星星布达:小米饭。

  提留:东北方言,悬空提起来,即惦挂的意思。

  苏苏布达:高粱米饭。

  常伦杆子:神杆。

  跟包的:运送货物押车的。

  显了怀:怀孕。

  牛录:八旗的官员,原意为箭主。

  布特哈:渔猎的意思。

  铳:像枪一样的火器。

  传膳:传旨开饭。

  萨满:巫神。

  腿儿喉:死亡。

  必贴墨:书。

  信:毒药。

  花伤:纸。

  砚洼:砚。

  喳:是。

  铁板子:柴禾。

  爱星:金。

  济哈:钱。

  参:即赛音,好。

  哈什:仓房。

  目克:水。

  托:火。

  小进:农历十二用没三十日的年头,不足三十天的月份。

  佛绦:祭祀用品,包米骨子糊上五彩纹,插在杏条上。

  料子:棺材。

  贵勒赫:杏子。

  额必合:貉子。

  毕牙达户:一种小鱼名。

  沙鸡子:野兽,又名“沙半斤”,其肉清香。

  沃尔霍达:人蔘。

  扎克达:松树。

  野鸡膀子:长大了的薇菜叶子。

  伊罕:牛。

  年息花:又名满山红、达子香。

  臭供:鸡。

  老等:鹤。

  卷毛凤、豹花狗:马名。

  老抱子:老母鸡。

  雪团花:骏马的名称,白马。

  伊勒哈穆克:野草莓,原产于黑龙江山野中。也有人管它叫高丽果。

  布呼:鹿。

  姑娘儿:东北一种野果的名称。

  玻璃棵子树:柞树。

  日吉纳:杜鹃花。

  四、生活用语

  山音:指好的意思。

  档文:指文字。

  曷黑:指不好的意思。

  托星:指“铜镜”。

  布达哲妹:吃饭。

  威呼:小船。

  烟立哲夫:吃肉。

  窝稽:森林。

  布达松总:米汤。

  领牲:祭天,把酒灌入作为祭品的猪耳朵里,猪耳朵一动,就表示天神接受了祭祀,称为领牲。

  奴勒恶米:喝酒。

  打千:施礼,亦称请安。满族男子与同辈和长辈见面时的一种礼节。

  阿而乞恶米:喝酒。

  巴图鲁:勇士、壮士。

  布缩哈:酸菜。

  牙哈:炭。

  毕:有。

  阿库:无。

  亮红朵子:开花。

  筲:一种较小的水桶。

  谙达:伙计。

  拜央:富。

  呀打:穷。

  黄面团子:用黄米面蒸的粘豆包。

  达哈:大衣。

  亚玛:人。

  突:坐。

  安母巴:大。

  星星布达:小米。

  衣立:立。

  鸭波:走。

  根呐蜜:去。

  粟粟布达:高粱米。

  方圆:土地财产。

  念想:纪念。

  弗立米:行。

  朱:来。

  平其塔:安静、美丽意思的转音。

  唐阿里:快乐的意思。

  凉板儿头:满族贵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得多蜜:睡。

  该:要。

  该辣库:不要。

  法拉:爬犁。

  萨齐玛:满族饽饽名。类似芙蓉糕。

  鸟打蜜:买。

  温嗟蜜:卖。

  月子:箭靶。

  打哈哈:开玩笑。

  参达:领头的挖参人。

  尼亚玛:人。

  满族大秧歌

  满族大秧歌在着装、扭舞形式和演唱内容上,都与汉族秧歌不同,经过改造的满族秧歌,反映了满族的风俗、礼仪、狩猎和战争的内容,扭起来火爆、热烈、豪放,体现出满族人民粗犷的性格。

  满族秧歌是以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地秧歌”、“寸子秧歌”、“高跷秧歌”等。在这几种秧歌中,最常见的是“地秧歌”和“高跷秧歌”。

  秧歌的人数以十几人、几十人、数百人不等。领队的叫“煞公”,煞公是满族官员打扮,身穿红战袍,外套黄马褂,头戴红缨帽,斜挎腰刀,他是大秧歌队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秧歌队的人身着“旗标”,以区分八旗的旗色。在秧歌队中分“上装”和“下装”。扮演女角色的为上装,用鲜艳的绸缎被面当裙子,头戴用彩纸扎成的“山花”,左手舞彩带,右手舞彩扇。扮演男角色的为下装,下装的打扮比较随便,有的斜披彩带,有的腰缠腰铃,手持两根金钱棍。金钱棍是不足一米长的木棍,两端中央嵌铜钱数十个,上下左右舞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满族秧歌非常讲究“走阵”,走阵要大方、朴实、对称、美观,既体现出千姿百态的舞姿美,又能展示队形的巧妙变化。阵形有葫芦阵、龙门阵、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各村寨的秧歌队就热闹起来。不分年龄辈分,人们披红持绿,手舞彩带和彩扇,脚步灵活,舞姿优美,令人叫绝。在那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伴着喜庆欢快的小喇叭,人们尽情地扭,撒欢儿地跳,反映了满族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自大年初一起,秧歌队要挨家拜年。各家敞开大门,鸣放鞭炮表示欢迎,主人还要在院中摆放茶桌,准备茶点。秧歌队进院后要拜茶桌,施请安礼,以答谢主人,然后扭秧歌或演出节目。

  如果两队秧歌碰在一起,除了拉秧歌队的车老板施碰鞭礼外,秧歌队的领队还要互相施礼,其动作有卡肩、对膝等,礼毕,锣鼓齐鸣,唢呐高奏,两队秧歌互相用“编蒜辫儿”的阵形穿插而过。这时,两队秧歌队的队员都憋足了劲儿,扭出各自的风采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y/7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