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丰子恺先生的冥寿,发一篇旧文。
和朋友聊丰子恺,我说,我最羡慕他的人生态度。不宠,无惊,他几乎如一个赤子,看一切事,都是好的;遇到一切挫折,仍是向善。
当然,吃素除外。
其实,他也只是吃了一段时间的素,他爱吃螃蟹,一辈子改不了。后来装了假牙,咬不动蟹钳,还是忍不住去王宝和酒家,叫女儿帮他咬开。女儿拿他的偶像弘一法师揶揄他,他笑笑说:“口腹之欲,无可奈何啊!单凭这一点,我就和弘一大师有天壤之别了。所以他能爬上三楼,而我只能待在二楼向三楼望望。”
△丰子恺(右)和梅兰芳
今天要说的,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
年6月,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上海中国画院,出现了第一张针对丰子恺的大字报。
大字报批评的是丰子恺发表在年《上海文学》8月号上的随笔《阿咪》的。阿咪是一只猫,丰子恺是爱猫的,他笔下的猫,有一种力透纸背的可爱,仿佛就在眼前似的:
这猫名叫“猫伯伯”。在我们故乡,伯伯不一定是尊称。我们称鬼为“鬼伯伯”,称贼为“贼伯伯”。故猫也不妨称为“猫伯伯”。大约对于特殊而引人注目的人物,都可讥讽的称之为伯伯。……
问题出在“猫伯伯”上。大字报说,“猫伯伯”影射的乃是最高领袖。
信手拈来的一个词,让老画家立刻成为了“反革命黑画家”“反共老手”——最后,一跃成为上海市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一。
我们来看看老画家的“黑历史”吧!
《昨日豆花棚下过,忽然迎面好风吹》——此画欢迎蒋匪反攻大陆。因为“好风”者,乃是好消息也。
《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批评者认为,这幅画迎合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需要,是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叛国行为制造舆论。
《城中好高髻》———恶毒讽刺、攻击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船里看春景》——恶毒污蔑攻击人民公社
这些都是在《打倒美术界反共老手丰子恺》专刊上看到的,孔夫子旧书网上还有的卖,我贴几篇给你们看看,简直是一朵奇葩。
很快,丰子恺被抄家,据说,仅仅是书画,就被抄走了四大箱子。存款也被冻结,他所租住的日月楼,原本用作起居室的底层被退租,另外住进了人家。(顺便说一句,丰子恺先生故居最近被关闭了,理由也是底层的邻居觉得扰民。不知道这位邻居是何时搬进来的。)
△我最爱的,就是日月楼的大窗户
又很快,丰子恺要去“牛棚”上班了。“上班”是他自己的形容,在给广洽法师的信中,他说“弟每日六时半出门办公,十二时回家午饭,下午一时半再去办公,五时半散出,路上大都步行(十七八分钟可到),每日定时运动,身体倒比前健康,可以告慰故人。”一起去上班的还有巴金。有一次,巴金在去牛棚的路上,在淮海中路陕西路路口下车,还看见商店旁边的墙上贴着批判丰子恺大会的海报。
△丰子恺和广洽法师
六天“牛棚”上班,一天休息。休息的时候,丰子恺最喜欢的游戏是连环诗词句:“廖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红豆生南国,国破山河在,在山泉水清,清泉石上流……”好像只要有了诗,日子就可以过下去。后来他去乡下劳动,最喜欢的是和唐云对对子,丰子恺对“黄梅雨”,唐云对“芭蕉雨”,玩得不亦乐乎。
漫画家张乐平当时是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每次,“主席”丰子恺被批斗,张乐平总是和沈柔坚轮流陪斗。批斗的项目是挂牌坐“喷气式”。
“喷气式”是文革中流行的术语,就是把批斗对象的双臂强拉到身后,再把头按低低的,名曰“坐喷气式飞机”,如图所示:
有一次,张乐平陪丰子恺在闸北一个工厂被揪斗:
我们一到,匆匆被挂上牌子,慌忙推出示众。一出场,使我好生奇怪:往常批斗,总是子恺先生主角,我当配角,而这一次,我竟成了千夫所指,身价倍增。低头一看,原来张冠李戴,把丰子恺的牌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向造反派头头指指胸前,全场哄笑,闹剧变成了喜剧。有时斗完之后,我们同坐一辆三轮车回家,彼此谈笑自如。有一次他问我怎样?我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问他怎样?他笑着说“处之泰然。”后来有一次,我突然看到他那飘飘然的长白胡须被剪掉了。我很为他气愤,他却风趣地说:“文化大革命使我年轻了。”
批斗完,“反动学术权威”们要自行回家,丰子恺坐26路公交车回家,胸口挂的“牛鬼蛇神”标志牌不准摘下。车上的人都围着起哄,有人高喊“打倒他”。丰子恺也不在意,一个人扶着车栏杆,眼睛望着窗外,人站得笔直。
他被造反派用热浆糊倒在背上,贴上大字报,并且被拉到草坪上示众。回家时,家人看见狼狈痛苦的老画家,而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不是照样回来喝酒了吗?不要去谈这些,不要管它,给我把酒斟满一点。”
他爱喝酒,不过之前并没有瘾,不过是小酌。到了今时今日,喝酒却成了救命的药,他自己在日记里说,“至于物质生活条件,我实在看得很轻,不成问题。只要有酒(威士忌也好),我就满足。”
在牛棚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大大小小几十头“牛”,被圈在棚子里,靠着四面墙脚,规规矩矩,席地而坐,每天读“敦促杜聿明投降书”。投降书很长,一位老先生老眼昏花背不出,被人打得死去活来。丰子恺不像别人那样高声诵读,只是微合双目,喃喃默念。
不知道他到底在读什么,居然也蒙混过关。
在牛棚,当然也要劳动。丰子恺到郊区港口曹行公社民建大队参加“三秋”劳动,丰子恺需要先乘车到徐家汇,换56路到港口,再换龙吴路汽车到曹家港,辗转一个多小时。吃酱瓜乳腐,三两饭,劳动是采棉花,睡稻草床,铺在地上的。冬天下了雪,他和朱屺瞻在一起,枕边被上都是雪。
他渴望退休,日记里写:“我问题解决后,即可求退休,大愿遂矣。”年,他终于退休了,但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而是,他生病了。
2月2日丰子恺全身抽筋,神经性发作,医院一查,果然很严重,是中毒性肺炎。苏醒后,他反复问的居然是:“我有了病,今后是不是可以留在家里了?”他又要医生给开病假单,这样便可以回家休息。他的女儿丰一吟后来回忆说:“他拿回来的药,后来我们才知道,在我们不看见的时候,他是不吃的,在他去世以后,我们发现剩下许多药。爸爸显然为的是希望病得更长久些,在他那已经剩下不多的晚年可以留在家里从事他喜爱的、必须做的工作。”
回到家的丰子恺睡在阳台,睡在那张连腿也不能伸直的小床上。我曾去参观过丰子恺先生故居,那床还在,是窄窄的,小得不能再小,但窗外景色实在好,满眼是嫩绿的,所以在病中,他还是说:“窗前杨柳初见鹅黄。”
△日月楼
5月,他给儿子写信说:“今年春天如此过去,多可喜,亦多可悲。喜者,不须奔走,悲者,寂寞也。”
他通常早上四、五点起来,到七点之前,临帖约一个小时,八时吃药睡觉,到九时半起来吃牛奶,在床上看书写信,直到正午,在床上吃午饭,睡觉,三时起来,再看书休息,六时吃粥,黄昏闲谈,八时半就寝。
可是他再不能画画,身体不自由,除了寂寞,还能有什么呢?
他以为自己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一个已经不能画画的画家,难道还能对人民有什么妨碍吗?年6月时,上海市举行书法篆刻展览会,丰子恺应嘱写鲁迅的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谁知,刚刚挂上去,就被取下,据说,下令的乃是当时上海一位当权人物。
他当然还是黑画家,年2月,江青等指示中国美术馆举办所谓“黑画展”,批判周恩来组织创作的二百一十五幅出口画,他的画也在其中。工厂中贴出一张大字报,说丰子恺写苏曼殊诗意的“满山红叶女郎樵”,是讽刺。红是红中国,樵取红叶,即反对红中国。不独他被批判,唐云画一只鸡,又被批评,说眼睛向上,不要看新中国……
不过为时已晚。7月,为巩固文革成果,上海又开批判会,受批判的四人,丰子恺、林凤眠、程十发、刘海粟。丰子恺受批的是这幅“满山红叶女郎樵”,起因是他画好了送人,那个人将画交出,因此受批判。
但他仍旧不绝望。一日,写龚自珍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心中顿生感叹:“可知天地好生,生意永不熄灭也。”来人求字求画,他不再画画,只给人写字,一概写“毛诗”。年8月,丰子恺忽然夹不起菜,接着又气喘说不出话,医院,住在内科观察室九床,8月31日做超声波检查,正常,9月1日做脑电图,还是正常,9月2日转神经内科观察室27床,做X光片检查肺部,发现右肺的叶尖有一个拳头大的肿瘤。医生分析,可能已转移到了左脑,因此使右臂不能动弹。
弥留之际,丰子恺讷讷欲言,只能打手势,女儿一吟看出他的意思,原来是担心藏在家中的《落洼物语》等3部物语的译稿,那是他的最后的日子里,做的唯一的事情。女儿告诉父亲,会把翻译稿交给弟弟新枚保藏,丰子恺连连点头,好像完成了一桩心事。
年9月15日,医院急诊观察室病逝。
市面上颇为流行的《护生画集》,乃是他送给恩师弘一法师的礼物。第一集是在年创作,第二集是在年弘一大师60岁。弘一大师从泉州来信说:“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
丰子恺回信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按照约定,最后一集应在年完成。那时候,丰子恺已经去世五年了。然而,人们忽然发现,丰子恺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天,他在七年前悄悄完成了一百幅,结束了这套画集的全部创作工作。
世寿不许,他也实践了诺言,这大概就是君子之诺。
我的新书《民国太太的厨房》,你还没读过吗?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山河小岁月”的热门故事库,点击即可阅读:
常玉
老舍
傅雷
顾正秋
唐纳
亦舒
钱锺书
杨绛
梁思成
梅兰芳
蒋勋
陆小曼
张幼仪
邵洵美
盛佩玉
胡兰成
张充和
周有光
张元和
周作人
鲁迅
夏梦
许广平
冰心
吴宓
李鸿章
赵丹
林徽因爸爸
陈寅恪
张爱玲专题
周末了,来和张爱玲一起吃早饭
一算命,张爱玲就变成了麦兜妈
78岁,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岁月静好
大年初四,天不亮就出发
让张爱玲帮你选一只唇膏
张充和与张爱玲有什么关系?
最鲜美的民国往事
欢迎来到李舒的山河小岁月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