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你应该熟悉的,陈冲和刘晓庆就是借着《小花》电影而走向中国影坛的,近几年出品的《桐柏英雄》电视连续剧就是使用电影《小花》的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随便哼几句,你会想桐柏。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淮河你知道吧,淮河的发源地就是桐柏。
实在不知道也不要紧,姚明广的家乡就是桐柏,这一下子可以了吧。
高一的那个四月,一天和高二的一个班级集体去爬桐柏山最高峰。
前一天借好了自行车,一早从学校集体出发,到十公里外的故庙(今天的淮源镇,淮河源头所在地),把几十辆自行车统一放在一个韩姓同学家里,他的书法很好,父母是文化人,家境应该殷实,房屋依山临河,院子很大。
从同学家里出来,跟着他,就相当于跟了一个老道的地陪,那时候桐柏淮源风景区还没有听说过,也没有收费一说,只知道水帘洞(今天的水帘寺)、太白顶、桃花洞等是听大人们说的山里边的几个所谓好玩儿的地方。
这次就是冲着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和桃花洞来的。
水帘洞去过了太多次,离学校也近,出县城向西大约步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有一次还闹了一个笑话,刚到寺庙大门附近,便见一块儿平地,看见一群和尚习棍,中间有一个小和尚,我突然对同行的同学惊奇地发问:和尚不结婚,哪来的小和尚?传到今天。
山里没有寻常路。崎岖不平不说,还有挺多带刺的灌木丛,一不小心会划伤胳膊或腿脚,对于我来说,一个山里边的孩子,也算是轻巧着呢。
四月天,山下芳菲殆尽。大约爬了接近一半处,眼前开始呈现大簇大簇的杜鹃花开,离人越远的地方越是漂亮,白的、粉的、红的,尤其是开在悬崖绝壁上的,绝处逢生的感觉,开的也分外热烈,甚至可以说是激昂。眼睛是唯一的记录仪,整个团队也没有一台照相机。
山路从小就爬,你知道的,看似很近,实则未必。一会儿上,一会儿又下,累自不必说。山榴果树(山楂树)和野葡萄藤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上小学前年年放牛爬山,果子成熟的时候,牛往山里一赶,就开始分享大自然的恩惠了,接连几个月都有,什么山榴果、野葡萄、板栗、核桃、八月榨等等任你挑选着摘,还有许许多多的中药材,谁挖走就是谁的。靠山吃山,山里面的秋天的样子,在春天里爬进来看看,我自然是可以会心一笑的。
快到山顶时,原始森林的态势展现,实在有点累了,偶尔看到一些上了年龄的大娘或更老一点儿的老奶奶们,不甘落后的想法一直蹦跳在眼前。一念之间,我曾想把系在腰间的一件浅橘色线衣握成一团藏在一棵有特殊长相的大树旁,可以不用再拿着继续爬山,但是规矩告诉我不行,因为我们不是原路返回。
在一个急转弯处,山势险峻,我追上一位老奶奶,便笑着问她累不累,她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心里有佛,爬山不累。后来求证,确有此说。
太白顶是桐柏山的主峰,海拔米,着实不高,东边接续大别山,西边绵延至伏牛山,自信阳以西,横亘南阳。从大禹治水分封淮渎(天下四渎之一)开始,自汉代建淮渎庙祀奉以来,历代史料详尽于《桐柏县誌》。北宋才子苏轼到此一游并石壁题词水帘寺(今天水帘寺名称即苏轼手迹),又因吴承恩著《西游记》而使水帘洞名声远播。顶峰奇特之处在于,一处四进青砖瓦院落(如今已重新修缮),佛道一家,和睦相处。
尽管山路险峻,不时有一两个山民肩扛巨大原木大步流星于林,一会儿便不见了踪影。时常想起儿时记忆里关于偷山守林的怪诞传说。那是多少个星期后的暑假里,一天下午在院子里理发的时候,我说起爬山看到的扛木人,也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力气,惊叹之余,有些不恭,父亲压低了声音看着我说:没有钱,将来你比他们扛得还有劲儿。
山顶的地方,只是荆棘林和灌木丛,也没有大的树木,更没有了两三个人才可以合抱的马尾松。坐在一块巨石上,一群欢呼雀跃的男男女女,指着南面山下的村子戏说着午炊的湖北枣阳,山脊北面的就是河南桐柏。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太白顶最高处的老宅深院东侧,就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是货真价实的冽泉,可手捧而饮。这水面北而下,是淮河源头第一高点的泉水。
下山向西绕行,过桃花洞。在桃花洞附近有一片高大的松木林,其中一棵一根二干的巨型马尾树,望而不知其高,让人兴奋。
桃花洞里,五百罗汉。年久失修,倒也接地气。洞前及周围山野,桃花源启。金庸小说里的镜头大慨就是描绘的此景。
下山,到校。晚饭时间已过。
累过了,余下的净是想念。
这一念想,要多少年……
(年清明节于爱尔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