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境构成中的杜鹃意象
杜甫诗歌中有11首诗作写到杜鹃,其中有7首诗是作为诗境的构成,主要指杜鹃啼鸣渲染出悲凉的环境氛围。
(一)“凄厉啼鸣”渲染环境萧森从杜鹃本身的生物属性看,它们多活动于山林繁茂的地带,杜鹃啼鸣的特点是昼夜不止,哀切凄厉,因此杜鹃所在之地就有了萧森之感。在杜甫之前叙写离别、思念的诗人诗作中,杜鹃意象也渲染环境,然而其所指仍较为模糊,直到杜诗,才进一步明确了渲染环境萧森的意涵。如《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1]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属于杜甫在长安求仕十年的作品。杜甫当时40岁,怀着远大的抱负来到长安,欲实现“至今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这时的天子不再励精图治,任用奸相李林甫,宠爱杨贵妃,生活极端腐化,朝堂已被奸臣所掌控。而贤良之人,仕途之路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杜甫已经在长安辗转七年,不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也陷入困顿,“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时的诗人只愿暂时逃离这一切,想到了好友的隐居生活。
从《玄都坛歌寄元逸人》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写给好友元逸人的诗,他是一位道士。“玄都坛”是汉武帝在长安修建的一个道坛,元逸人隐居在此。东蒙峰是长安的一座山,“含景”是剑名,明高启有诗云“龙气双腾含景剑,蠹鱼三食内篇文”,“苍精龙”是道家的青龙符,诗歌首句写这位朋友过去的生活。这位故人曾经隐居在东蒙峰,如今移居到秦岭山中的“子午谷”,在山的阴面盖了茅草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形容大雨到来之前的阴云密布,“漠漠”意为密集、多。“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王母”是一种鸟,与子规对。《西阳杂俎》云:“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它的尾巴有五种颜色而且也十分长,它翱翔在天,尾如长旗。此句中杜甫运用了虚实相生和比喻的手法,渲染环境的萧森荒寂,杜鹃的啼鸣使萧森的环境更添凄冷,萧森的环境与尖利啼鸣声相互呼应。诗中的杜鹃意象蕴含着清冷和萧森,与所要渲染的环境氛围层层叠进。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萧爽”有清新闲适之意,表达出杜甫的艳羡之情和对朋友的尊敬。杜甫在世俗中未能达成理想、生活又陷入了窘迫,他虽然羡慕老朋友,但他绝不去隐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忠君爱国的理想深深嵌入他的骨血,至死方休。
(二)“谷中鸣叫”表现环境艰险因杜鹃常出现在树高林深的山谷,这种地方的环境都很艰险,故诗人便用杜鹃的鸣叫来表现自己所处环境的艰难。如《法镜寺》: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婵娟碧鲜净,萧摵寒箨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
拄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1]-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为杜甫漂泊西南的作品。原注“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杜甫途中共写纪行诗12首,此为第六首。乾元元年(),肃宗排挤旧臣,因杜甫曾疏救房琯,又因他屡屡进谏,肃宗便不喜他,免除左拾遗官职,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因皇帝亲小人而远忠臣,悲痛欲绝。乾元二年,杜甫辞官,开启他漫游西南之路,十月,同谷县的“佳主人”来信相邀,他便踏上南行之路,二百多里的路程,走得迂曲艰难。杜甫将沿途经历写成一组纪行诗,真实地记录每一步的艰辛。
“拄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冥冥子规叫”,渲染出艰难险境,表达出诗人所经历的崎岖坎坷。杜甫辞官以后的生活十分困苦,他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投奔朋友。子规啼鸣不仅渲染出行走之路的艰险,也表现他生活之路的困苦。再如《虎牙行》:
秋风欻吸吹南国,天地惨惨无颜色。
洞庭扬波江汉回,虎牙铜柱皆倾侧。
巫峡阴岑朔漠气,峰峦窈窕谿谷黑。
杜鹃不来猿狖寒,山鬼幽阴雪霜逼。
楚老长嗟忆炎瘴,三尺角弓两斛力。
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
渔阳突骑猎青丘,犬戎锁甲闻丹极。
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
远客中宵泪沾臆。[1]-
此诗是在夔州作,通过环境反常来表现战争无情和人民的痛苦。杜鹃生活环境本就萧森,加之狂风呼啸、天地暗淡无光,江河湖水翻涌倒流、大山铜柱皆倒地,惨烈的寒气、阴黑的山谷,用杜鹃的绝迹来凸显环境的反常,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而士兵却在这种环境中战斗和生活,凸显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痛苦,也表现了战事带给人民的苦难。
二、“不如归去”之羁旅愁思前代诗人运用杜鹃意象表达的情感意蕴较为模糊,杜诗则较为明晰地表达出杜鹃意象的人文意蕴,体现出杜甫对前代诗人运用杜鹃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抒发羁旅愁思,是杜甫对前代诗人表达情感意蕴的继承。“羁旅愁思”指在奔波的旅途中停留,因环境的恶劣或其他原因触动心绪,抒发愁思。因杜鹃鸣声似“不如归去”,更添愁绪,唤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其有二意,一指在路途中因环境恶劣引发愁思;二指在路途中生出思乡之情。如《彭衙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1]-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彼时杜甫身陷长安,肃宗让杜甫回去看望家人,实际是弃用杜甫。诗人由凤翔至鄜州的途中写下此诗。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夏季叛军大举西进,逼近潼关。奉先受到威胁,杜甫担心家人,遂由长安赶回奉先,带着妻子儿女向北逃至白水。白水距潼关仅里,宰相杨国忠逼迫守将哥舒翰开关迎敌,结果兵败如山倒,潼关陷落,关中大乱,杜甫便带着家属离开白水,继续北逃,因逃难的人群多而杂乱,再加上狂风暴雨,险些在此丢了性命。此诗便是作者忆其在困境中受到朋友真诚款待和照顾,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起笔“忆昔”二字即点明去年自己狼狈困苦的情景:向北方逃奔,那道路极其艰险,晚上走到彭衙的路上,高高的月亮照着白水山。没有车马代劳,全家人只能徒步跋涉,碰到了熟人心里真是难为情。谷鸟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不如归,不如归”,但却没有人返回家园。“参差谷鸟吟”,“谷鸟”指杜鹃,用杜鹃的叫声来表现杜甫全家在逃难途中所生发的思乡愁绪,使人读起来感同身受,此情此景如在眼前。鸣一声,走一步,心中何等凄苦。为何如此困苦也无人返回家乡?因为家乡战火连天,尸横遍野,尽管思念家园,但人们为了活命,只得满心酸楚、眼含泪水远离故乡。杜鹃鸟在如此艰难路途上一声又一声的啼鸣,衬托环境艰苦,渲染感伤气氛,同时更凸显诗人在艰苦路途中的思乡情绪。
又如《子规》: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2]
永泰元年()四月,当时杜甫54岁,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经济支持,只得告别草堂,买舟出峡,行至云安(今四川云阳)时,因疾病缠身不能前行,直到大历元年()春末,才启程东行,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又因疾病滞留,在此居住两年之久[3]12。年老多病的杜甫岂会不思念故乡,他有感于自己时日不长,急切渴望回到故乡,却因身体、环境等原因,几经波折都未能如愿,他便把这思乡之情诉诸笔上。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点明所处之地,“江楼”是杜甫所住的水阁,江楼两边的树木繁盛交错,每天都能听到子规啼鸣。子规那细微的形体在春风中出现,凄凉啼声常延续到林木萧萧的夜里。愁苦思归的诗人怎能听得了这种啼鸣?它却故意在身边低鸣不息[3]。
饱经羁旅离乱的诗人,在异乡的暮春看到子规盘旋,听着子规“不如归,不如归”的鸣叫,本就思念故乡的诗人,更添愁绪。自诗人入蜀以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都已了解,对杜鹃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也已熟悉,诗人以子规为诗名,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注入诗中,鸟鸣哀切,心中凄苦,情景交融,把诗人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杜鹃意象所蕴含的思乡情韵,在杜甫将其置于诗名的高度上得以进一步升华,这也是杜甫对前代诗人运用杜鹃意象表达情感意蕴的发展。
三、“忠君爱国”之碧血丹心(一)“望帝化鹃”之忠君爱国杜甫在鲍照“望帝化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杜鹃直指玄宗。我们首先看《杜鹃行》(古时杜宇称望帝):
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
跳枝窜叶树木中,抢翔瞥捩雌随雄。
毛衣惨黑自憔悴,众鸟安肯相尊崇。
隳形不敢栖华屋,短翮唯愿巢深丛。
穿皮啄朽觜欲秃,苦饥始得食一虫。
谁言养雏不自哺,此语亦足为愚蒙。
声音咽哕若有谓,号啼略与婴儿同。
口干垂血转迫促,似欲上诉于苍穹。
蜀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遗风,
乃知变化不可穷。岂知昔日居深宫,
嫔妃左右如花红。[1]-①关于此首《杜鹃行》的作者有歧义,在《文苑英华》中归在司空曙诗下,注:又见杜甫诗。陈贻焮先生认为诗是杜甫所作,并给出了让人可信的理由。其一,不能因为杜甫写过一首《杜鹃行》就认为此首《杜鹃行》非杜作。其二,两人的诗歌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司空曙诗清丽,杜甫诗沉郁,观看这首诗更像是杜甫所写。其三,与另一首《杜鹃行》比较,无论是内容还是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等均十分相似。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乾元二年()年底杜甫抵达成都,过了年就是上元元年,杜甫这时49岁,这年七月,肃宗的亲信宦官李辅国等人为了隔绝玄宗与大臣民众的往来,劫迁玄宗于西内,并调离高力士等旧宫人,高力士流巫州,陈玄礼勒令致仕,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观,玄宗心忧成疾。在《旧唐书·肃宗纪》中可以看到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三载二月,肃宗与群臣奉上皇尊号曰太上至道圣皇帝。乾元三年七月丁未,移幸西内执甘露殿。时阉宦李辅国离间肃宗,故移居西内。高力士、陈玄礼等迁谪,上皇浸不自怿。[4]
诗人想到玄宗禅位后的凄凉处境,与古代传说蜀王杜宇禅位后化作啼血杜鹃的境况相同。首句说古代杜宇号称望帝,如今魂魄化为杜鹃,变得非常渺小,暗指玄宗现状。“毛衣惨黑自憔悴,众鸟安肯相尊崇”,用杜鹃的样貌来表现玄宗今非昔比,有名无实。之后进一步描绘杜鹃:形体毁伤而不敢再栖居漂亮的巢穴中,羽毛短小只能巢居在深密的林中;用嘴去啄树皮找食物都快把嘴啄秃,饥饿难忍找了半天却只能吃到一个小虫子,以此表现玄宗的处境令诗人十分心痛。“蜀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遗风,乃知变化不可穷”,蜀地人至今仍继承着古时的遗风,听到杜鹃撕心裂肺的啼鸣都肃然起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岂知昔日居深宫,嫔妃左右如花红”,将帝王今昔完全不同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感叹世事变化。仇兆鳌曰:“应是托物寓言,有感朝事而作。”[2]
再看另外一首《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诗中用杜鹃意象表现玄宗的凄苦处境和心中的怨恨,此诗表达了对帝王深切的同情: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1]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初夏,与上一首《杜鹃行》(古时杜宇称望帝)是先后而作,都是有感于玄宗失位,用杜鹃来喻玄宗,表达今非昔比的现实,鲜明地反映了杜甫忠君爱国的情怀。
首句点明“望帝化鹃”的传说,“蜀天子”指望帝,又指幸蜀的唐玄宗。“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句中,指出杜鹃鸟孵卵寄生性的生物属性,杜鹃产卵在其他鸟类的巢穴中,而自己不喂养,至今群鸟仍为其哺育幼雏,“群鸟”即指李辅国等人。诗人借此来表现臣子听玄宗差遣,突出玄宗身份高贵。“虽同君臣有旧礼”,君臣之间虽说仍保持君是君、臣是臣的礼数,然而“骨肉满眼身羁孤”,暗指玄宗被李辅国等人逼迫迁居西内,不能与骨肉往来的孤独和愁苦。
诗人继续描绘杜鹃的悲惨:“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杜鹃已习惯在茂密的树林游走,在四五月时遍野号呼。凄鸣的啼声使它嘴角都流出鲜血,到底向人们诉说什么?“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羽翮”遭受了极大摧残。难道是因为身体遭受了损害而开始愤怒?连续四个问句,表达诗人对玄宗际遇的无限感伤和深切同情。
诗人通过对杜鹃鸣声哀苦、羽毛受损等形态的描述,写杜鹃实言玄宗,一位亲信皆无、悲痛欲绝的帝王形象也跃然纸上,杜鹃意象和帝王形象从而融为一体。
这两首《杜鹃行》十分相似,都通过描写杜鹃凄惨,表现对玄宗的同情。杜甫生于玄宗励精图治、国家富强安康的盛世。他希望辅佐君王,重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2]的开元盛世。当玄宗如此悲苦凄凉时,诗人忍不住为他诉说和呐喊。杜鹃与帝王形象合二为一,此后杜鹃意象便蕴含了忠君爱国的内涵。后代诗人对此意蕴进行弘扬,作诗甚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首中都用了“杜鹃啼血”,来体现杜鹃哀怨凄苦。第一首《杜鹃行》(古时杜宇称望帝)写道“口干垂血转迫促”,第二首《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称“其声哀痛口流血”。陈贻焮先生认为此两首《杜鹃行》为一叹不足而再叹之作。两首诗主旨不仅相近而且遣词造句也十分相似,例如:“跳枝窜叶树木中”与“业工窜伏深树里”都是指玄宗当时的生活状态;“羞带羽翩伤形愚”与“短翮唯愿巢深丛”则都是指玄宗的羽翼损伤;“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与“乃知变化不可穷,岂知昔日居深宫”为今非昔比之意,鲜明地反映出杜甫忠君爱国的家国情怀。而后所作《杜鹃》以及《石笋行》《石犀行》与此命意皆相似。在杜甫之前的杜鹃诗,从没有人将“杜鹃啼血”写入诗歌,从这一点来看,是杜甫首创,后代也多加继承。
(二)“鸠占鹊巢”象征礼仪《博物志》记载:“杜鹃生子,寄之他巢,群鸟为饲之。”[5]杜鹃产子,群鸟为它养子,映射在社会伦理中,杜鹃便有地位高、身份尊贵之意,见《杜鹃》一诗: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
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
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
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1]-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春末,杜甫此时居于云安,杜鹃又甚多,所以接连写了三首关于杜鹃的诗,分别为《杜鹃》《客居》《子规》。就此篇而言,首四句中“西川”指成都,“东川”指阆州、梓州,“涪万”指涪州、万州,历数诗人在蜀地的游踪,并言杜鹃之有无。而后回忆在成都的生活,杜甫把草堂建在锦水边,栽种了一顷多高大茂盛的竹林。杜鹃最喜欢这样的环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杜鹃是帝王魂,它便不再是普通的鸟。杜甫把杜鹃看成高贵的帝王魂,是圣洁的魂灵,一看到杜鹃,便想到玄宗,感慨物是人非。“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表现出杜鹃“鸠占鹊巢”的生物属性,“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群鸟还为它喂养子女,就像是臣子侍奉君主。
鲍照《拟行路难》中的杜鹃是一个“怨鸟”的形象,而杜甫对鲍照诗中的杜鹃意象进行了继承并加以深化。望帝在与鳖灵的政治斗争中被鳖灵打败,“而望帝被逼让位、归隐西山和肃宗被代宗逼宫退位颇为相似,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王位让出,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怨恨和愁苦。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和明君贤臣政治的渴望与追慕”[6]。
“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还有那鸿雁和羔羊,他们早在太古之前就懂得了礼仪。鸿雁在天空中展翅翱翔的时候,从来不会越序,而羔羊也懂得知恩要跪下吃乳。“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诗人对社会中的礼仪作了思考,古代圣贤立下的法则,应当交予后代让他们传承下去。看看这些禽鸟,他们都知礼仪不能跨越,侍奉杜鹃毫无怨言。最后,诗人回到了自己身上,对自己身患重疾而不能起来拜杜鹃,表示深深歉意,想到这里,诗人泪如泉涌。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杜鹃”为题,主要是想通过杜鹃鸟托卵寄生的生物属性,突出杜鹃的地位,进而表现社会中君臣之间尊卑有别的伦理秩序是无法跨越的。诗人想到了玄宗的处境进而发出感叹,抨击了当时的乱臣贼子,讽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与上文所阐释的杜鹃象征帝王的内涵互为表里,却又有所不同。
杜诗中杜鹃意象的主要意蕴,除前文所述,还有“暮春哀鸣”之伤春伤别以及“春耕啼鸣”之报春催耕的意涵,这两点都是对前代的继承,本文对此不再赘述。而用杜鹃形象代表帝王以表达忠君爱国的思想、用“杜鹃啼血”来表现痛苦哀怨、通过杜鹃的“托卵寄生”表现对礼仪的思考则是杜甫的创新。
杜诗是杜鹃意象丰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从杜诗开始,后代诗词歌赋吟咏杜鹃的文学作品便数不胜数。以杜鹃意象而言,杜诗承前启后,从这一点来说,杜甫也是“集前人之所长,开后代无数法门的大诗人”[7]。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杜甫.杜诗详注[M].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3]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4]刘昫.旧唐书: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5]张华.博物志[M]//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董晓强.杜鹃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简介:刘志佳(-),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
版权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