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03318.html
南城之窗
挖掘南城精彩铸造南城辉煌热文.美食.交友.策划.推广.活动.品牌爆料、投稿:
服务(崔)(李)
01class年11月,南城县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由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的称号,在当时,这是国内中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药饮片加工技术,是一种极大的荣誉,是对建昌帮中药炮制的肯定和鼓舞。中药建昌帮,是我国南方古药帮之一,中药炮制主要流派之一,也是为全国十三大药帮之一。
建昌药帮的历史渊源我曾经向南城名中医梅开丰先生请教过建昌帮药业的渊源,他告诉我,南城药业早在晋唐时期,晋唐方士遗风,就已开建昌药业先河。自秦皇汉武以来,历代统治者广召方士,遍寻长生药草,炼制不老丹。丹家挟“炉火”、“方术”游天下名山,洞天福地的麻姑山是东南道教中心,吸引了历代丹家。
相传汉昭帝时,炼丹术家浮丘公就带领王衮、郭姒两个弟子来到麻姑山采药修炼成仙。山上留有“浮丘丹井”、“丹霞观”遗迹。东晋道家、炼丹术家葛玄曾在此山炼丹习道。之后大医药学家葛洪,又在麻蛄山采药炼丹,著书立说。
唐玄宗开元年间,麻姑山炼丹术家邓思罐王部(号紫阳)应诏入大同殿炼丹,曾以山上灵芝、何首乌、当归、银珠米、神功泉等酿制的麻姑寿酒敬献皇上。寿酒、药酒的名声得到世人同,李时珍《本草纲目》亦称:“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药”。
建昌帮饮片珍品“煨附”,是全国唯一至今保留唐代蔺道人“煨制”附片的品种,南城古药柜斗上至今还保留了刀刻金粉的“煨附”药名,说明建昌帮药业的源远流长。
南城发现的清代中药柜斗
我缺乏对建目帮的考究,对于那些遥远的故事仅供参考,而从宋代开始,南城已经有惠民药局的记载却是可见的历史。
宋、元官府药政创建昌医药风范。北宋时期,根据王安石的《市易法》,官府上下设立“药局”。“建昌军药局”推广“局方”各种膏丹丸散中成药,讲究道地优质药材、遵守炮制和药业道德,制定了种种药业道德准则,控制药市,收到广泛的社会效益。
元代,朝野崇尚医药。南城奉诏开始在北街兴建纪念伏羲、神农、轩辕的“三皇宫”,后世改为“药王庙”,供奉孙思邈、张仲景、岐伯、雷公、扁鹊、仓公、华佗、王叔和、葛洪、陶弘景、韦讯慈藏道人的塑像。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起举行庙会三天,开台演戏,各地药商来南城洽谈生意,成为我国东南药业庙会基地。
“煨附”是建昌帮中药饮片特有的药剂品种
元泰定年间,建昌太守萨谦斋(蒙古族人)精通医术,亲自主管医药,参加医药实践,任内编撰出了流传海内外的著名方书《瑞竹堂经验方》。官府和首脑亲掌医药,给建昌药业、盱江医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医药风范。
明、清时期南城的中药加工集散已成药帮,盛极东南。封藩南城的益端王“医寻歧黄”,府内开设“医学(校)”、良医所,聘医学教授。益府良医,出版了综合性医学书籍,征收药材,精制丸散。南城街面上前店后坊的药栈、行,日渐兴旺。明末清初,益府朱氏后裔及药业世商为躲避清兵洗劫,不少不人流亡福建、广西等地“吃药饭”。他们在外面利用自己掌握的建昌帮药业技术谋生发达,也就有了人们所说的,“扎红头绳出去,缠丝线而归”(少小离家,老大衣锦还乡之意),世世代代“走福建,吃药饭”从业谋生成为南城的一大“乡俗”。
滨江公园的建昌药帮铜雕
福建延、邵、建、汀四府及赣南、赣东北40余州县的经商“水客”都避远就近,来到建昌购销药材。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前后几天,药业庙会更是热闹非凡,盱江码头上下到处都是药,这种繁荣之势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
~未完待续~
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