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情bull女儿梦魏鑫七夕忆昔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七夕忆昔

魏鑫

闰六月的一天,姐姐给我发了一段视频,是乞巧排演的场景。已有丝丝白发的五十岁的姐姐和她的一帮老姐妹们在悉心的指导着乞巧的姑娘媳妇们。水葱样的外甥女和她七岁的娇美女儿深情地唱着巧歌,姐姐还邀请我女儿用二胡给她们的乞巧队伴奏,力争在汇演中拿大奖。看着熟悉的场景,听着熟悉的歌谣,我又想起了唱着巧歌度过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的暑假,想起了唱了一辈子巧歌的母亲。

记得一进六月,生产队的打麦场就热闹了起来。吃过晚饭,妈妈就急火火地领着我们兄妹三人来到生产队的打麦场,刚打过麦的场院平整光洁。场里早就扎满了人。妈妈把我塞给哥哥,拉着姐姐挤进人圈。巧头儿珍珠姨嗔怪妈妈来迟了,妈妈陪笑说咱还是商量正事吧!该排演哪些节目,该在谁家坐巧,《十大姐》都选哪些人,《采茶》舞该让谁家的孩子来挑蝴蝶,《十二个月》该编什么内容,《十绣》应与去年不同……婆婆们哄着吵闹着要妈妈抱的孙子孙女;小媳妇大姑娘兴奋地谈着各自的角色,腰肢扭起来了,纤手甩起来了,婉转的巧歌唱起来了;陪着媳妇来的男人们抽着自卷的烟卷谈着收成;小伙子们眼睛贼亮地盯着他们心仪的姑娘;小孩子们则在人缝中追逐嬉闹。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乞巧不仅是妇女们的盛大节日,也成了一村一庄人的精神盛宴。

一过六月二十,妈妈会采来颜色红艳的指甲花,摘下新鲜的核桃叶,每天晚上临睡前都给我们母女三人包指甲,。大我四岁的姐姐牢记妈妈的话,一晚上都把手伸在被子外,第二天,妈妈和姐姐的核桃叶还牢牢地裹在手上,而我的却光秃秃的。给女孩儿包指甲不能包大拇指和食指,否则女孩子长大嫁人后会克阿公和阿家(婆婆)。连包三个晚上,姐姐雪白细长的手指艳红如霞,而我的却是橘黄的。妈妈还要每天给芽菜换水。

一转眼,要接巧娘娘了。这两天,最忙的就是巧头儿珍珠姨、妈妈,以及一帮老婆婆和给巧娘娘扎轿子的杨叔了。我们长道和仅有一块界碑之分的礼县永兴的巧娘娘都是坐像。要给巧娘娘做皱纹纸的彩衣和扎轿子。心灵手巧的杨叔笑呵呵地扎巧娘娘的身材和轿子,巧手的婆婆们剪刀翻飞,祥云状的云子、梳齿样的流苏、怒放的花朵,蹁跹的彩蝶……有了色彩有了生命。把新媳妇的大红锻被面儿蒙在轿上,折来柏枝,贴上大红对联,云子流苏花朵在风中招摇。巧娘娘头早就请来了,珍珠姨恭敬地掀开盖在巧娘头上的红纱巾,乌发如云、眉眼弯弯、粉面朱唇的女儿神娇俏地盘腿坐在花团锦簇的轿子中,怀中放一把团扇或拂尘。轿前,围着桌裙的大团桌上摆满了各色时令鲜果,煎好的果果,长的翠生生的芽菜。

一切准备就绪,早早地吃完晚饭,换上最好看的衣裳,妇女们涌到了坐巧的霞妹家。霞妹家的院子宽大干净整洁,霞妹奶奶是老巧头儿,最喜欢热闹。妈妈姐姐们排成队,一人拿一支点燃的香,跟着虔敬地端着香蜡裱纸的珍珠姨到街口去接巧娘娘。香蜡裱纸燃起来了,鞭炮响起来了,妇女们一溜跪着,深情地唱着《迎巧歌》:

六月三十天门开,

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巧娘娘,下凡来,

给我教针教线来。

六月三十天门开,

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天天给我教茶饭。

巧娘娘请到神桌上,

天天给我教文章。

在女儿们的心中,巧娘娘是无所不能的智慧女神,她给每个女子都带来了聪明灵巧,带来了希望。快到霞妹家了,歌词又变了“六月三十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一炷香,两柱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一根绳,两根绳,我把巧娘娘接进门;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一对蜡,两对蜡,我把巧娘娘接进家;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去年去了今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押韵和谐,柔美婉转,表达着由衷的虔诚和喜悦。

接巧娘进坐巧人家后,排演了一六月的节目就要给大家展示了。除了《十大姐》、《采茶》、《十绣》、《十二个月》等传统节目外,还有上学的女孩子表演学校六一时跳的舞,传统与现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大人们都瞅着自己的娃,都觉得自己的娃跳的最心疼。起先《十大姐》是由珍珠姨、妈妈和几个大姑娘跳,后来慢慢地姐姐就成了“黑油油的辫子亮又光”的大姐,珍珠姨家才八岁的小艾成了“十姐那个走路快如飞,手提花篮到山中”的十姐。霞妹在《采茶》舞中打着一只大红蝴蝶忽啦忽啦的让纸蝶蹁跹,十二个大姑娘穿着水红衫子,戴着绣着花呀蝶呀的青肚兜,莲步轻移,腰肢柔摆,彩扇翻飞,优美高亢乡音浓重的巧歌声直冲云霄。女儿们用最丰富的想象,最质朴的语言,最诚挚的情感,描绘着她们心中的女儿神,“巧娘娘的好头发,梳子梳啊篦子刮,巧娘娘的脸,脸红脸,巧娘的眼像灯盏,杏核(hu)眼睛圆又圆,线杆鼻子端又端,窝窝嘴实好看……”往日静谧的小镇随着巧歌声沸腾了起来,女儿们的狂欢正式拉开了帷幕。

七月初一,长兴两镇各个乞巧队要上泰山庙拜神去,都想抢着上头柱香。都早早地起来,梳妆打扮,撑一把花伞,花枝招展的乞巧队伍就唱着巧歌迤逦向泰山庙走去。说是拜神,其实也是各乞巧队的斗舞斗歌大赛,都卯着劲把最拿手的歌舞展示出来,虽没人评判打分,但四乡的观众已给出了最佳的答案。

我们的巧头儿已成了十八岁的姐姐,穿着水绿褂子,梳着乌油油的大辫子,肌肤赛雪,面若桃花,眼似秋水,手若柔夷的姐姐成了整个场院最美的巧娘娘。二姨笑着问才五岁的小表弟:“长大了娶个啥样的媳妇家?”表弟指着姐姐,稚气的大声说:“娶大姐姐这样的!”姑娘们的大辫子在身后晃呀晃,晃花了围观小伙儿的眼,也晃乱了小伙儿的心。《十大姐》的唱词是“十呀啊个大姐十支花,唱支山歌转回家,小呀哥么说给你,谁爱劳动就嫁给他……”有些胆大的小伙儿互相碰着肩,挤眉弄眼的喊“我爱劳动,嫁给我吧!”刚复员回来英俊潇洒的姐夫魂丢了,跟着姐姐走了。后来,耍了两年巧娘娘的姐姐嫁到了永兴,成了娇美的新娘。

还记得珍珠姨当巧头儿时,初三中午,刚吃过午饭,锅都没有刷,小艾一岁多的小弟弟毛蛋还在吃奶。听说永兴的拜巧来了,珍珠姨把毛蛋塞给婆婆,边走边打开发髻编成辫子,小艾奶奶哄着哭闹的毛蛋,笑骂“疯妇人,连娃都不顾了!”永兴拜巧队的巧头儿端着盘子走在前头,列队迎接的珍珠姨赶紧接过盘子,一起走到巧娘的供桌前,点香蜡裱纸,叩头,。然后招呼永兴乞巧队的妇女们围着院子坐下,端茶倒水,两家妇女熟络地拉着家常,由衷地夸赞着对方歌舞的是精彩。拜巧队的节目表演完了,巧头儿就领着唱“巧娘娘院里的芍药花,待客热情人人夸,唱哈的完(不好)的你莫老笑,这是娃娃的一热闹……”珍珠姨赶紧安排一支歌舞,作为送客的陪仪。在对方的盘子里放上一斤水果糖或者一盘水果作为谢礼。还要列队送出街头。

从初二到初五这几天白天到附近乞巧点拜巧,晚上唱巧。初六凌晨零点到西井上取水,初五晚上不回家睡觉,直接等到零点去取水。第一次参加乞巧,我熬不住睡着了,哥哥把我背回家。妈妈姐姐们打着手电,带着干净的器皿,跪在西井边,点燃香蜡裱纸,唱着迎水歌,取来甘甜清冽的井水,晚上照花瓣用。

我们长兴两镇七月初六晚上转饭、照花瓣、跳麻姐姐。巧手婆婆们早早地用面捏成各种小动物,通常是十二生肖,动物们的眼睛点上喜庆的红点,棉花捏成的鸭娃浮在碟子中,转饭用的梳子、篦子、镜子也早准备好了。大团桌在院子里一字排开,两个有经验的老婆婆站在案桌前,姐姐端着盘子,领着女子们,挨次把要转的供品端在盘子里,唱着《转饭歌》“大姐娃转饭把香插,二姐娃转饭点黄蜡,三姐娃转饭三作揖,四姐娃转饭烧裱纸,五姐娃转饭点心甜,六姐娃转饭仙桃圆”,整个程式大约要一个多小时,气氛庄重而又祥和。最后老婆婆再把供品一一摆到巧娘娘的香案前才告结束。

新月如钩,繁星满天,夜已渐深。期盼已久的照花瓣终于开始了。乞巧女儿们在照花瓣前要默默的在心里许个愿,祈求智慧的女儿神把灵巧、幸福赐给自己。端来早就盛好井水的盆子,掐下芽尖儿,放到盆里,借着灯光,来看芽尖在水里的投影,影子像啥就预示着卜巧者的巧拙及命运前途。照的形状像绣花针预示着姑娘会心灵手巧,照出元宝预示着将来会大富大贵。姐姐闭着眼睛,然后再睁开,轻轻地投下芽尖,投影在水里像极了一对鸳鸯。婆婆阿姨们都说姐姐会有好姻缘,十八岁的姐姐脸色酡红,像一颗熟透的柿子。我第一次照花瓣时才六岁,我的花瓣的投影像一支笔,大家一起向妈妈祝福说我将来是捏笔杆的,能做大学问。而我却在心里祈祷“巧娘娘,让我明年当走路快如飞的十姐吧!”可第二年我还是踩着十字步,摇着扇子,唱《十二个月》的巧歌:

正月里冰冻二月里消,

河里的鱼儿水上漂;

三月里桃花满山红,

四月里杨柳子摆出来;

五月里雄黄闹端阳,

六月里麦子满山黄;

七月里葡萄搭上架,

八月里西瓜弯月牙;

九月里大荞割成拢,

十月里雪花飘进门;

十一月柿子满街红,

腊月里年货摆出城。

夜深人静,给巧娘娘重新上香点蜡,就要跳麻姐姐了。但据说还是霞妹奶奶时,跳麻姐姐时有一大姑娘晕厥过去,口吐白沫,不仅问不了祸福,还把人吓坏了,以后也就不再跳了。

母亲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影像是在她去世那一年七月七的送巧仪式上,感谢现代科技为我们记录了母亲最珍贵的身影。长道的乞巧队中有嫂子和两个侄女,永兴的有姐姐和外甥女,唱了一辈子巧歌的母亲高兴地合不拢嘴。母亲和她的一帮老姐妹来到坐巧点,张罗着“盼会会”(即吃巧饭)。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巧饭,等日头跌窝,簇拥着巧娘娘的轿子,唱着《送巧歌》:

巧娘娘穿的神仙衣,

巧娘娘走家我送你。

巧娘娘影子出了门,

巧娘娘先行我后行。

今年去啊明年来,

头顶香盘接你来”。

来到漾水河畔,安放好巧娘的轿子后,宽阔的河滩成了最大的舞台,妇女们最后一次尽情地载歌载舞,把心中最美的祈盼和祝福送给了心中的女儿神。母亲和她的老姐妹唱着巧歌,母亲的白发在晚霞的辉映下熠熠生辉。在妇女们不舍的泪水和凄婉的送巧歌声中,巧娘娘连同轿子一起化成了袅袅青烟,去与鹊桥上苦等的牛郎相会。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千万条。

又是一年乞巧节,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已到知命之年的姐姐,水葱样的外甥女和她姣美的女儿还在一年年唱着乞巧歌,传承着一代代的乞巧梦。

作者简介:魏鑫,网名雪印梅影,供职于甘肃西和一中。爱好文学,喜欢用诗歌散文表达心境!

西和畜牧出品

来源:作者投稿

审核:刘永才

编辑:杨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tj/7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