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字,意在小康:
百里杜鹃苗族地方经济发展初探
文/杨琦
百里杜鹃管理区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居住着汉、彝、苗、满、白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约1.5万人,占总人口的14%。这个苗族聚居区风俗习惯基本相同,操川黔滇次方言。改革开放30年来,百里杜鹃的苗族同全国人民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民生产生活不断提高,到处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但是由于居住环境和历史的原因,苗族的整体发展还比较落后,贫困人口比例较高,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百里杜鹃苗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百里杜鹃苗族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苗族一直以来生活现状:道路不通,交通不便;经济不发展,信息较落后;土墙房,刀耕火种等等,是苗族生存地方的真实写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百里杜鹃的苗族同新中国的农村一样,以粮食和农村副业为基本内容,实行“集体农庄”式的大集体生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直到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得以调动,才促使农村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围绕市场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立产业开拓市场,避塞的山区开始通路、通电,一些地方出现了苗族农民企业家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使民族经济正在市场体制推动下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阶段。
百里杜鹃的苗族同其他地方苗族一样,世代从事农耕,以旱地为主,田少地多,主要种植玉米、荞子、薯类、豆类、瓜类等。以犁、耙、锄、刀、镰是主要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粗放,农产品产量很低。家庭副业有木、竹、铁器制作和纺织、酿酒、制糖等。石磨、石碓是主要的粮食加工工具。由于环境制约,过去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现在农村道路交通逐步改善,有的地方用上了牛、马车、拖拉机、农用汽车。苗族擅长种杉木、金竹、桃、李、梨和饲养牛、马、猪、狗、鸡等家畜家禽外,还喜好养画眉、野鸡、鹧鸪、蜜蜂等,还喜好弩箭、火枪、铁夹、踩杆、扣子等工具狩猎,采集竹笋、山薯、食用菌、木耳、蕨菜等为菜肴。苗族家庭分工明确,男子承担耕作、狩猎、石木泥活及编织、制作工具等重体力劳动;妇女承担农作劳动和畜禽饲养、纺织及家务;老年人协助放牧、饲养和家务劳动。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苗族很少从事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现在已经也已有所改变。
二、百里杜鹃苗族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百里杜鹃管理区包括4乡2个管理区,由于资源跨越大方、黔西两县,受行政壁垒制约,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培育、经营管理服务上缺乏统筹规划和精心策划,使得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未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尤其是大部分苗族居住深山,没有经济支柱,产业幅很窄,产业链很短,发展较慢,产值较小等问题导致百里杜鹃苗族地方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本地区的旅游业存在一定依赖性,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严重受限。从目前百里杜鹃苗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状况看,虽然在苗族村寨旅游方面取得了一些效益,但是由于文化产业过度依赖旅游业,造成创新发展的思路受限,往往局限于旅游景点范围内的文化产品、旅游商品、服务的创收,没有真正在广泛的市场中去盈利。
(二)产品、服务同质化、低端化倾向严重。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刺绣、蜡染、银饰等工艺品生产、销售方面。工艺品低端化表现为用低廉材料进行加工,导致工艺品处于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之中。比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苗族银饰品,分有“苗银的”和“纯银的”。所谓“苗银的”,就是假银的,是白铜或是其他廉价合金做成的。苗族酷爱银制品,这一文化现象已广为人知。因此,顾客往往相信“苗银”是真的,是有其文化含义的。市场上流行的这种做法,不但会毁掉苗族银饰的品质,更会毁掉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还会毁掉苗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信誉。
(三)在苗族和苗族地区,苗族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化产品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但尚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