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南杜鹃盆景杯征文樊开源老厂蝶变印

老厂蝶变——印象与现实的穿越

文/樊开源

多年以前,一位黄桷垭的朋友告诉我,在南山文峰公社境内有一条小街名叫老厂,有些田园风光原生态,有空可以去看看。这是我对老厂的最初印象。

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厂就如许多曾在我脑海中一晃而过的一个名词,模糊而淡然。不料几年前,有一位好友对我说:哎!到老厂去弄套房子怎么样?南山上空气好,房价还便宜!一时间我心头还有点诧异:干吗去那么偏僻的地方居住呢?再后来一想,许多重庆人还跑到贵州、黄水去买避暑养生房呢,现成的南山有房,我何不享受享受这近水楼台呢?心一动,就想去看看。

隔年初春的时节,我第一次去到了老厂。坐公交路上山,车上黄桷垭,拐进一条支路朝老龙洞方向走,公路两旁密密的树冠把光与影洒满一路,车行其间清风扑面,与车在街市中行走的感觉大不一样。车拐过一个垭口,远远看见山野中一个房舍错落的街市,同车人告诉我,这就是老厂了。

据说这地方是从前盐茶古道通往贵州的必经之道,老厂是个驿站,过往的马帮都要在此地歇脚换掌,因此集聚起很多钉马掌的厂(其实是铁匠铺吧),故得名老厂。

到了老厂。揣着一点点好奇心随意前行,街心是一个三岔路口,来路是到黄桷垭,前走是去老龙洞,右拐是走黄沙坎。老厂分为老街和新街,老街石板路宽屋檐木板铺面,虽然冷清,还是依稀可辨当年的繁荣。现在热闹的场地已转到公路边的新街了,新街是三个新建临街小区组成的,底楼都是门面,多是副食、茶馆、小超市、小家电,没想到这里还有一家农业银行和邮局。无一例外的是,每家小店外的空地上,就着树荫都摆放着几张桌椅,从早上开始就有三三两两的街坊坐在这里喝茶吹老龙门阵,打长牌,闲散自在。随便来一个陌路人,也可以随意找个椅子坐下,看他们打牌或者参与他们谈天说地。如果你在小店买瓶矿泉水或买包香烟,就可以和店主侃上大半天,你想问事,一定会得到问一答十的收获。不会象城里没多少人答理你。连公交车站调度室那些驾驶员、调度员和等车的乘客都嘻嘻哈哈,熟识得很一样。

初识老厂给我了良好的印象,萌发了迁居上山的想法,于是,年,我迁居上山,见证了老厂八年巨变。

那是年九月,一条宽阔的上山便捷通道--向黄公路从四公里江南立交连通到了黄桷垭,从此老厂到车水马龙的南坪仅十多分钟车程。蓦然间我才发现,原来,从宁静到繁华只隔着一条向黄隧道呀!

随着老厂所在的龙井村、金竹村境内的山与城、南山郡、壹华里等大型别墅群陆续建成,与黄桷垭旅游区连成一片,老厂便从南山腹地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场变成了生态宜居的养生之地。

眼下,老厂街区附近又建成了南山郡湿地公园、山与城仙女洞高尔夫公园、壹华里重庆夜景公园和龙井公园。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下的市民便络绎不绝上山郊游,节假日湿地公园里会搭满花花绿绿的帐蓬,壹华里夜景公园成了市内外游客观赏重庆夜景的打卡地,游客在山顶鸟巢雕塑里远眺渝中半岛的图片爆红了网络。更有闻名遐尔的火锅一条街从黄沙坎垭口一直延伸到老厂的半边街。到夜晚更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

老厂在变化,老厂山民的生活形态也随之改变,因为他们“农转非”了,不再干农活,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或者去打帮工,有的去附近新建的楼盘物业去找到事做,有的去城里务工。原先散居在坡上田间的山民,先后搬进了古镇和龙井佳苑等小区楼盘,每到夜晚,老厂街心的龙井公园便成为居民们莺歌燕舞的地方。

至于我这上山来定居的外来人,很快便喜欢上了山居生活慢而悠闲的节奏,喜欢上了每逢3、6、9号去集市赶场,在风和日丽的时候约邻居们去炮台山、胡家坡和黄沙坎转山,回来时顺带一把从田间地头农民背篓里买的新鲜蔬菜。老厂开发日新月异,昔日的坡坡坎坎平整成干净整洁的小区公路,林荫大道两旁,一幢幢漂亮的楼房在青山映衬下格外靓丽,更多的城里人搬进了老厂的新区,老厂的集市上更加热闹起来了。

入夜时分,若有朗月高照,站在黄沙坎的观景台上眺望老厂,月光下的山野中,那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仿佛天上街市,还可看见山间公路上路公交车缓缓行驶,车上多半是在山下工作的夜归人。

老厂变了,从一个偏僻的小乡场变成为生态宜居之地。令人欣喜之际,又有好消息传来,南岸区政府已开始实施打造大南山计划,不久的将来,会多少的风景,多少的靓丽,多少不可想象的新景观会向我们迎面展现?

老厂蝶变让我陶醉,正是:青山苍翠满目新,釆菊东蓠赋闲情。喜看美景添新貌,缘我已作南山人。

黄桷小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jn/8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