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桷垭的重庆中药研究院曾是解放初期川东行署所在地
文/叶文柱
顾名思义,川东泛指四川省东部。本文主要叙述解放初期的川东行署往事。
(一)
年11月底重庆解放后,为尽快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全面接管旧政权,建立新秩序,恢复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经中共中央批准,川东行署于当年12月中旬成立。属省级行政机构。阎红彦任中共川东行政区党委副书记兼川东行署主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任川东军区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是月22日,川东军区在汪山挂牌办公,川东行署落户在黄桷垭南山路复兴坡现重庆中药研究院内,管辖五个专区35个县级行政单位:
璧山专区,下辖璧山、江津、合川、江北、永川、大足、铜梁、巴县、綦江、荣昌等10个县。
万县专区,下辖万县、开县、忠县、城口、云阳、巫溪、奉节、巫山、石柱等9个县。
大竹专区,下辖大竹、梁平、邻水、广安、长寿、渠县,垫江等7个县。
涪陵专区,下辖涪陵、彭水、武隆、南川、奉节等5个县。
酉阳专区,下辖酉阳、秀山、黔江等3个县。
川东军区司令员王近山的简介,年5月1日在黄桷小屋公众平台发表的《川东军区大礼堂:南山著名的历史建筑物》一文中已有介绍,在此从略。
川东行署主任阎红彦,陝西安定人,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年9月13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随父兄种地、烧砖瓦。
他年从军,年入党,年创建中囯工农晋西游击大队,是西北红军创始人,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阎红彦从抗日战争开始,先后任八路军警备处第三团团长,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率军参加过邯郸、陇海路、定陶战役,在豫北攻势中全歼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俘其司令孙殿英,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了郑州战役,在淮海战役中全歼国民党黄维兵团,年参加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挥师于11月30日解放重庆。
重庆解放4天后的12月3日,重庆市军管会宣布成立。根据中央安排,阎红彦任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二)
阎红彦上任后,立刻发布接管通告,在重庆市警备区和各地驻军的配合下,12月中旬派出一批军代表进驻市、区、县警察局。
根据管制条例,成立川东军区公安厅,各专区按部队建制组建公安团,各区县成立公安局,乡镇设派出所。依靠军队指战员,西南服务团团员,中共地下党员,分别按财经、文教卫生,交通、房地产、公安等系统,成立了接管委员会,确保接管旧政权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地接管委员会从年12月至年3月,全面完成川东地区各级旧政权接管、新政权建设的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组织原各乡保的自卫队员集中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简整编原则。整编后的自卫队归区县公安分局领导,由派出所长任分队长,亲自带领队员站岗,放哨、守卡、查路条等,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
2、在接管各区县警察分局同时,结合当地情况,认真核对人口名册,清理户籍档案。针对一些乡镇户籍档案因保管不善被毁坏或遗失等问题,组织工作人员,限期完成清查和补登记工作。
3、以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的保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多年来统治人民的政权基础。从年1月开始,由各地军管会牵头。发动群众控诉保甲制度罪恶,揭露乡长、保长、甲长不择手段搜刮民财,残酷剝削老百姓的罪行,反复宣传废除保甲制度和实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设置居民段代替保甲制。以居民居住地至户左右编为一个段,段干部通过召开居民大会形式民主推荐产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各段相应成立治安小组,负责管辖区内的治安。
4、收容清理游民乞丐。解放初期的川东地区,游民乞丐和滞留在各地的国民党军队散兵游勇多如牛毛。他们中的一些人入室偷盗,杀人抢劫,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行署主任阎红彥亲自指挥这个工作。采用集中管理整顿方法,散兵游勇由民政部门负责登记造册,强制遣返回老家。无家可归的游民乞丐,实行集中管理,分类处置安排。无劳动力的送入收容所;有劳动能力者,通过教育帮助,使其自食其力。
与此同时,川东地区各行各业基层单位建立党团组织、工会、妇女联合会和农会组织。成立了川东行署电报、电讯培训班,该班系现在的重庆邮电大学前身。
据史载:川东行署所在地的黄桷垭农民协会,是重庆市成立最早的农民协会,作为建会先进典型,在农民协会工作会上作过经验介绍。农民协会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分田分地、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安居乐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解放初期的川东匪患特别严重,潜伏的敌特与土匪纠集在一起,与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遥相呼应,顽固地与人民为敌,绑架、暗杀革命干部和土改工作人员,破坏征兵征粮,企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川东行署面对严重的匪情,双管齐下,在剿匪部队坚决打击的同时,采取政治攻心,政策宣传,家庭劝导等多种方法,对土匪实施分化瓦解。
南川,綦江地区匪患严重。驻扎在黄桷垭新市场的公安十五团,十六团奉令清剿,很快就击毙作恶多端的匪首,平息了两个地区的匪患。
解放后的南岸区由以前的重庆市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区合并组成。据史载:原重庆市十一区的三鑫纱管厂,在年3月下午6点钟左右,遭10余名土匪持枪抢劫,公安分局长辛嘉功亲自率队追捕,在玄坛庙渡口,将企图夺船外跑的3名土匪抓获,并缴回大部分赃物,通过连续审问,第二天清晨将匪首抓获归案。原家住十五区大兴场的季梦清,2日12夜晚遭30名土匪抢劫,家中财产被洗劫一空,家住清水溪的杨芳民于2月14日晚遭土匪抢走棉纱20捆,小麦5斗,都及时破了案。公安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全力维护群众利益的精神,受到广大老百姓赞扬。
蒋介石败逃台湾前夕,确定把大西南作为反攻大陆的桥头堡,在川东地区潜伏了很多敌特。川东行署坚决把反特镇反、收缴非法武器,解散特务组织,作为巩固新生红色政权头等大事来抓。根据“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通令潜伏的敌特份子主动登记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同时鼓励群众检举揭发,对极少数罪大极恶,民愤极大,拒不自首的罪犯,予以逮捕法办。
在重庆解放前夕的“11.27”大屠杀中,中美合作所的看守所长徐天德亲自指挥,枪杀关押在渣滓洞监狱里的多名革命者。解放后他隐姓埋名,潜到异地躲藏。年3日23日,经群众检举揭发,在南岸弹子石惠工村将其捕获。原国民党十五区区长谭汲武,生前有命案,将上百支枪支弹药私藏在黄桷垭焦子湾的煤矿井內。谭汲武夫妻被捕经公开审判后,在重庆广益中学操场旁公开执行枪决。
年3月,川东地区掀起了抓捕、镇压反革命高潮,将61名罪大恶极的敌特、土匪、恶霸,押到长江珊瑚坝集中枪毙,狠狠打击了反革命嚣张气焰,伸张了革命正义。
解放前的川东是赌博和鸦片重灾区,不少人因为赌博和吸鸦片,卖儿卖女,家破人亡。川东行署下令取缔多家赌馆,打击一批设赌抽头的庄家。分区域设立了多个戒毒所,对贩毒团伙,该关的关,该杀的杀,多举措从源头斩断了供毒渠道。
为了戒掉吸毒者的瘾毒,在川东行署旁巨木湾的冯家垭口、老君洞坡的原国民党警察局长别墅,设立临时戒毒所。由公安干警,地段干部把一批批吸毒者送去,自带被盖和伙食,集中关押强行戒毒。
川东行署于年下半年奉令搬迁到北碚。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川东、川南、川北、川西四个行署建制撤销,合并设立四川省。
解放初期的川东行署,工作时间虽然不足3年。其斐然政绩将永远留存世间。
作者简介:叶文柱,重庆市南岸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岸区黄桷垭书画院院长。
《渝南杜鹃盆景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网络征文活动补充启事上期:
《雄关漫道赤水行》作者樊开源阅读留言5赞赏7
黄桷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