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采风团散文苦灯卢氏龙首山观杜鹃

卢氏部落

第期

卢氏部落

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本土作家原创作品发布平台

《河洛风》文学期刊选稿基地

庚子季春末,随洛阳文友十数人前往卢氏县采风,县文联、作协的有关领导陪同我们前往南部山区的瓦窑沟乡龙首山观赏杜鹃花。

卢氏县位于我国中央造山带的经典区段,这里峰壑交错、山水并丽,境内的熊耳山是我国龙脉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山脉之一,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岭,龙首山就在熊耳山南麓,属于长江流域,也是南水北调水源地之一。

黄河流域季节变化明显,太阳辐射较强,水的蒸发量较高,风沙大,空气干燥,山体植被普遍显得萧疏。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略小,又由于水系发达,蒸发水源充足,相对湿度也较大,所以植被也相对繁茂。

翻过熊耳山,我们立马就感觉有了变化。属于黄河流域的洛阳邙山上的树木,常常长得五大三粗的,显得十分粗狂雄健,而这里的树木由于水气的滋润,都长得挺拔俊爽。远远望去,山嫩绿嫩绿的,嫩得让人不忍呼吸,生怕这绿被气息融化了。间或,山崖上会有小股清泉,带着山的诗意、绿的清新泻向道牙,泉在道牙上弹跳起来,化作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珍珠,簇拥着奔向路的另一边悬崖下的老鹳河,奔向京津,奔向大海。

忽然,车厢里呈现出一阵骚动,伴随着一声声尖叫:“啊!杜鹃!快看,杜鹃!”循声望去,果然,前方远处的山上,隐隐约约地射过来几缕红色的光。“是杜鹃,是杜鹃啊!”喜悦的气氛一下子笼罩了整个车厢。

渐渐地,红色的光清晰起来,光源也多了起来,只是掩映在嫩绿之下,让人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怅惘。我暗想:如果把嫩绿抹去,只留下杜鹃,使得一大片、甚至数座山满都是红,让青丝和白发,在红的热烈中飞扬,那该是多么钩魂摄魄的场面啊!想着想着,心中不由得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到达龙首山脚下,我们徒步上山。路很质朴,还是当年樵夫或者山里的人们走亲访友时走过的羊肠小道,龙首山庄为方便赏花人行走的安全,和出于保护花木的考量,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在陡峭处修了一些坎儿,拉了一些安全提醒线等等。人们踩着坎儿,沿着羊肠小道和安全线,在绿荫下、热烈中,尖叫着穿行。那一蓬蓬的热烈,在嫩绿的间隙中,努力向着湛蓝的天空成长着、盛开着,在热烈的簇拥中,路上刹那间产生的那种失落、感伤早已烟消云散,心中只留下了喜悦,手中的相机也终究没有举起,——我怕惊到她们的清梦,更怕扰乱她们惬意的生活。

杜鹃花是单瓣,没有牡丹的雍容,花瓣儿也很薄,像纱一样透着光亮,我忍不住凑向前去,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以至于友人笑我花痴。其实在这一刻,我俨然回到了童年。

我的孩提时代,生产资料匮乏,糖果是我们的最爱,由是糖纸也成了孩子们争相炫耀的资本,尤其是糖纸的颜色,让我们看到了多彩的世界,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希望的世界。今天,我再次透过杜鹃花瓣儿,重拾了童年的真趣,再现了童年梦中的多彩世界。

来到小山顶上稍事休息,贪婪地吮吸着山的气息、泉的气息、绿的气息、花的气息、云的气息、太阳的气息,心中竟然清澈如洗,大脑也似乎停止了工作。清空的大脑反而有了思想,清澈的心底莫名地升腾着一丝迷离:雨水在枝头蜕变,浸润着我的心;白云若纱衣随风飘扬,抚慰着我的想。忽而又与杜鹃并排坐着,没有思想,更没有言语,我们静静地望着遥远的星空,只是静静地望着……

曾有那么一瞬间,一种莫名的痴念掠过我的心头:我原本就应该属于这里的山,应该是这山中的一粒石子、一滴水、一棵草,或者是……嘿嘿。

忽然,对面山上绿荫下的杜鹃窜入我的眼帘,恍惚中,错把杜鹃当作山的颜色。友人说:在嫩绿的掩映下,杜鹃就像女人的红内衣,我说不如东方女性的红肚兜更贴切:古朴,柔媚,含蓄,清纯。

如果问我对卢氏杜鹃的印象,归纳起来也就是四个字而已:秀外慧中。

卢氏的山水和卢氏人也给了我这样的印象。

本期责编:韦玉红

作者简介:

苦灯,本名张江涛,网名第四桥边,河南洛宁县人。公务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学会理事。有个人诗集《寸草集》出版,合著有《传统诗词创作导航》等。

主办:卢氏县作家协会

总编:董彦礼

执行主编:韦玉红

主编:

韦玉红(小说纪实)

方晓荷(散文特稿)

王睿(诗歌评论)

责任编辑

小说:马成军米玊

散文:丁海涛党海涛

诗歌:张彩虹赵建军

温馨提示

投稿邮箱:lszjxh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z/8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