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乐,有惊喜??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
这首《乌苏里船歌》,相信大部分听友都不陌生。
乌苏里江风光
这是一首反映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东北民歌,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首歌,也是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很多人对赫哲族的了解,都是从这首歌开始的。
1赫哲族的文化名片
说到赫哲族,可能很多听友不是很了解,不过,有这么一位明星,他是赫哲族的:
演员韩庚
熟悉吧?
是不是感觉瞬间拉近了跟赫哲族的距离?
嘻嘻嘻嘻嘻……
赫哲族,起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在大概有5千多人,世代以渔猎为生。尤其是江上冬捕,是赫哲族人保留下来的生产习俗。
天寒地冻,在江上搭一些由塑料布围着的钓鱼棚子,棚子里是长厘米、宽50厘米的冰窟窿,上面支着腾腾燃烧的炉子,主要防止冰窟窿冻上。
捕鱼人昼夜在这里守候着,特制的铃铛一响,就说明有鱼落网了。
运气好时,一天能捕捞到五六十条。鲜活的鱼一出水面,瞬间就被冻成僵直的“鱼片”。
好了,小帅又跑题了,咱们赶紧说回到音乐上——赫哲族人口虽少,但民族艺术并不匮乏。
音乐方面,主要有民歌“嫁令阔”和说唱艺术“伊玛堪”。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是赫哲人劳作或闲暇时兴之所至、吟唱出的歌曲,多数只有两句,少数有四句。
而“伊玛堪”,则是赫哲族的一种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通常是篇幅宏大的英雄史诗。
比如《乌苏里船歌》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序唱和尾声中那悠长舒展的衬词:“啊朗赫赫呢哪~雷呀~啊朗赫赫呢哪”。这便是取材自“伊玛堪”的唱词。
伊玛堪表演
2
寻找这首歌的三个爸爸
《乌苏里船歌》创作于年,是由民歌演唱家郭颂和他的两位好朋友汪云才、胡小石共同完成的。
东北民歌王:郭颂
胡小石汪云才
这首歌,当年是他们为了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准备的作品。
为了收集素材,三位音乐家分头下乡采风。郭颂采风的地点是绥化宝山,汪云才和胡小石则去到了东北边境的赫哲族聚居区。
当时,汪云才收集到的一首情歌《想情郎》,曲子是这样的:
商量之下,三个人决定以此为素材创作一首新歌。
首先,他们把原曲扩充改编为四个乐段,形成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作为歌曲的主体。
然后,为主体增加了序唱和尾声,把全曲构造为单三部曲式。
如果说作曲还有一些乐句做底本,那么作词则完全是胡小石的全新创作了。
胡小石是扬州人,19岁时来到东北,南北两地不同的文化都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乌苏里船歌》中既有豪放的“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也有婉约的“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
郭颂深入参与了这首歌曲的创作,是词曲的第二作者。
总之,最终我们听到的这首《乌苏里船歌》,采用传统民歌“起承转合”四乐句结构,共三段歌词。
第一段,描写了赫哲族人民在江面打渔的场面: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赫那呢赫呢哪。
第二段,描写了赫哲族人生活、捕鱼的周边环境:大顶子山和船帆等景色;
白云飘过大顶子山,
金色的阳光照船帆,
紧摇浆来掌稳舵,
双手赢得丰收年。
啊朗赫那赫呢哪雷呀,赫呢哪赫呢哪。
第三段,描写了赫哲族人民走上幸福路的喜悦心情。
白桦林里人儿笑,
笑开了满山红杜鹃,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
人民的江山万万年。
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赫雷赫赫呢哪,
阿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
不过,因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乌苏里船歌》最终没有赶上第二届“哈夏”。
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周一歌”节目里播出了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全国听众才第一次听到了这首优美的赫哲族民歌。
3
一场版权风波
关于这首歌的作者署名方式,还有过一段风波。
赫哲族代表曾对郭颂提起诉讼,认为《乌苏里船歌》并不是其原创作品,而是赫哲族民歌。
法院委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鉴定,认定《乌苏里船歌》属于在原有民歌曲调基础上再创作的改编作品,所以应当注明此曲是“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
近年来,《乌苏里船歌》传唱大江南北,除了郭颂之外,还有阎维文等一批演唱家不遗余力的演绎。
早在年,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发行了阎维文的专辑《克拉玛依之歌》,这其中就有《乌苏里船歌》。
年10月,阎维文再次演唱了这首传奇作品。
阎歌好听
阎维文与您清唱互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