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31日,北仑区柴桥街道产业化花木基地登上了经济日报头版。
▲
经济日报年12月31日第01版:要闻刊登文章《杜鹃之乡冬景斑斓》
文章全文:
▲陈张坤摄
年12月29日航拍的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产业化花木基地,阡陌交错,色彩斑斓。近年来,宁波北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农业排灌线路改造、智能化台区建设、发展清洁电能等措施不断壮大花卉种植特色农业发展,助力农户增收,北仑柴桥街道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杜鹃花之乡”。
链接阅读:
柴桥万亩“花田”更是产值过亿的“致富田”
阵阵微风吹过,幽幽的花香轻拂着河头村的大街小巷。这个花卉销售额超过三亿、人均收入超五万的村庄,每一朵花开的背后,都记载着全村人民“共养花,同富裕”的成长轨迹。
“曾经我们村里没有什么私家车,感觉不到路窄,如今,别墅建起来了,好车多起来了,不仅道路在持续翻新,停车场也供不应求,一直在修建!”河头村党委书记石志德骄傲地说。
河头村位于北仑区柴桥街道,是小有名气的“花卉村”。该村以种植杜鹃花起家,全村90%的农户均是以花卉种植作为自身主导产业和经济来源。村内花卉种植面积达三千亩左右,全国共计1万亩,20亩以上的种植户共计余户。全村户、余人,另有外来人口余人,大多也是从事花卉的采苗工作,一天工资最高达到元。河头村目前多种植茶花、茶梅等,并持续在全国市场开辟“疆土”、打出名号。
章益民摄
产权保护道路艰重视技术拔头筹
河头村的花卉种植产业之所以能够超越竞争对手,与积极研究培育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分不开。每一枝新培育的小苗都需要经过一整年的反复尝试,才能成活进行进一步地种植栽培,过程颇具成就感却也充满艰辛。
“那是90年代的时候,为了培育十几亩的小苗,怕新技术被人窃取,就连续在地里蹲了好几个月,那时候最艰苦。现在用来放农具、化肥的小草棚,从前都是住人的。”石书记回忆说。
一些种植大户会雇佣采苗的工人,将相关技术传授给他们。同时,村里还有对新技术的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对种植户开设讲座,对种植技术提出指导意见等等。“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是石书记一直以来秉承的工作信条。
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是石书记对于未来河头村花卉种植产业的大致规划。他表示:“待到市场成熟后,我们要联合种植大户做强做大并创立品牌,建立预防风险机制,提高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胡修君摄
低迷时绝处逢生开拓全国市场
80年代以前,河头村并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当时,我们村有近亩基础农田和亩左右的山地,山地作为经济作物田,用来种植柑橘、金桔、茶叶,但是面积小、品种单一、品质也不高,因此收入很少。”石书记说。
之后,村里将大片土地用来尝试种植花卉,意外将这一片荒凉之地变成了增收的“聚宝盆”,初尝甜头的村民顿时对这一产业充满信心,这便是致富之路的开始。
但是到了年,花卉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市场不景气导致花卉大量沉积腐烂,甚至到了砍花木当柴烧的地步,损失严重。在这种状况下,大量种植户前往各地花卉市场进行推销,最远到了乌鲁木齐,才渐渐打通了花卉市场的销售渠道,也为之后扩大规模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如今,有两三百农户在常州、萧山、武汉等地定点销售,全国多地都有河头花木基地,农户们租土地、办苗圃,到处都能看到河头人的足迹。
章益民摄
花卉产业的兴旺有效推动了村内环境的改善。6年,全村启动新农村建设,大力美化环境、加强治安、提高村民素质,河头村致力打造成为城市“后花园”。村里的绿化整治政策,要求公众区域的花坛由政府来建设,村民的房前屋后则是每家每户自己来种植美化。这样一来,虽说没有整体规划管理下的植被来得整齐划一,但也不乏另一种灵动的生机。
如今,满眼的“花海”错落有致,吞吐着浓浓的烟火气。
王若赟摄
古镇柴桥
感受你不一样的美
期待你的腾飞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经济日报陈张坤、新华网邬力久,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你喜欢
为了大宁波,“小宁波”真的要发力了!
,北仑会更好!
年最温暖的朋友圈:这一年,有你真好!
省政府批复同意啦!北仑又添一块“金字招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