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事琐谈杜鹃来了么能看见么

前两周鸟类观察公号发布了杜鹃前线情报

布谷、布谷是“不咕”的约定,一个关于物候的观鸟游戏,也是公民科学的一种实践。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专门设计了对应的小程序入口,可以发鸟鸣录音的,不知大家试用/使用没有。

眼下杜鹃们还没有到北方,未雨绸缪,我先翻旧帖子,给没有杜鹃观察经验的谁打点鸡血,免得杜鹃来了准备不足,措手不及。

这是过去WWF鸟坛上复制下来的一个旧帖子,其中有我从网络上找到的台湾鸟友的资料性文章,也有论坛上当时几位鸟友的跟帖发言。年曾经发上新浪博客,今天转来个人公号,希望还有用。

橘树:

杜鹃真的不容易见到吗?其实不是。杜鹃身材不小于喜鹊,在它们的繁殖地属于常见鸟种或易见鸟种,密度不低,也不太惧人,因此,相比许多小型鸟和胆小的鸟,杜鹃是容易见到的。

刚开始观鸟的时候,因为杜鹃叫声独特又响亮,所以很容易受到注意,见到的机会感觉上不多甚至很难。其实那些不爱叫(或叫声特点不突出),身材小的鸟,才真是难觅其踪呢。如果在繁殖期,你到杜鹃合适的生境去,看到它们的机会真不少啊。比如在苇沟(首都机场线辅路东侧,已消失的湿地),大杜鹃一对一对地追逐着飞过水面,有时落上小树,有时落上沙堆,都很少遮拦。在董寨,四声杜鹃、大杜鹃、小杜鹃在相隔不远的几棵树上或是叫或是捉虫吃,任凭树下观鸟人举着望远镜对它们瞄,也毫不在乎。杜鹃也并不是非高枝不栖。在圆明园,我看见过四声杜鹃落在仅一人多高的没有树叶的横枝上,让birdcy好好给它拍了几张照。在苇沟,一只四声杜鹃在杨树树冠最下面一根横枝上,下伏着身子,翅膀岔开着,黄眼睛圆圆的,瞪着树下的我。今天在颐和园,一只大杜鹃迎着甬道站在柳树低枝上,看着路上过往的游人,不断地扭扭脖子……以上例子,杜鹃离我都仅在10米左右,这样近地看杜鹃这样大的鸟,连望远镜都可以不要用了。不是只有我有这样的“好运气”啊。年6月在董寨看杜鹃吃虫,我们十几人在树下指指点点,先看见的人告诉后来的人杜鹃的位置,然后大家坐在路边老乡家院子的台阶上,细细欣赏杜鹃用餐——1、好像目空一切般挺立在树枝上;2、忽然迅雷不及掩耳地扑向附近一个枝杈;3、落定时嘴里已经叼了条大绿肉虫(也许有毛);4、摇头晃脑把嘴里的虫子左甩右甩反复多次;5、来来回回把虫子用上下喙夹扁;6、把虫子一顺,吞下肚去。

四声杜鹃雨中吃毛虫——QB摄于董寨(年)

年第一届董寨色鸟会遇中雨,一干人马在二楼走廊观察拍摄杜鹃

杜鹃也不是仅仅那些典型的叫法。大杜鹃和四声杜鹃都有连串嘟噜的叫声,我以为是雌鸟回应雄鸟,不知对不对。今天在颐和园听见大杜鹃3种叫声,因为同时看见一对大杜鹃在追逐着飞行,所以不会是其他鸟的叫声。这3种叫法一是典型的“布谷”,比较从容;二是“布布谷”,节奏快;三是连串的嘟噜,很快。后两种叫声都是追逐飞行时发出的。这几天北京登的观鸟记录都有杜鹃,而且多数是看见了,所以,至少苇沟、圆明园、颐和园是很有希望看到大杜鹃和四声杜鹃的,大家不要错过季节哦。

写于年5月21日

介绍杜鹃的台湾鸟文

(注:异色为当年论坛跟帖)

作者:廖耿能

生存策略 一提到杜鹃,大多数鸟友都会联想到它们的托卵行为。种杜鹃中,有此行为的约50多种。为了顺利达成巢寄生的目的,杜鹃演化出托卵9策略:

1.增加可寄生的鸟种;

2.产卵期配合巢主且比巢主的卵先孵出;

3.卵排出的时间很短;

4.卵可在输卵管中保留,并待机而出;

5.卵拟态(大小、颜色、斑点);

6.多产;

7.诱巢主离开(调虎离山);

8.移走、破坏、吃掉巢主的卵;

9.雏鸟挤掉巢主幼雏。

而巢主为了生存,也演化出避卵4策略:

l.集团反击;

2.掩蔽鸟巢;

3.辨别鸟蛋能力;

4.弃巢。

杜鹃属(Cuculus) 本属共有16种,台湾的杜鹃属家族是:大、中、小、四声杜鹃及鹰鹃共5种。此属都是托婴专家。许多以小饲大的奇特画面,大多是这一属的杰作。

杜鹃属的幼雏,乞讨食物时的吼叫声,又大又急又久,常引来邻巢的成鸟帮忙喂食,以图清静!真的是「父母不贤,儿女不肖」。

Cyan:

杜鹃的策略还有:卵的孵化期短于寄主之卵、孵化率高、雏鸟生长特别迅速;杜鹃幼鸟体壮声强,乞食的诱惑力大;不断进食,使养父母必须不停地只喂它一个。因为很多鸟有一个习惯,就是一窝中哪只雏鸟乞食得越急切就先喂哪只,哪只雏鸟体大强壮就优先照顾,所以才会“宠坏了”杜鹃。巢主的策略还有:改善巢穴。(我看《飞禽传》里演,织布鸟把巢穴入口缩小,使肥硕的杜鹃欲近不能!)还有好多,我也不清楚了。

乌嘴柳莺?养育中杜鹃?

——年8月四川雅安“宝标”观鸟大赛时河南队摄于夹金山

达尔文主义的丑闻? 在杜鹃鸟和巢主(受害者)的适应竞赛中,对巢主而言,这真是一种彻底的牺牲行为,只有付出,没有收获。这简直可以说是达尔文主义的丑闻,天择竟会允许杜鹃鸟得逞?!

但是仔细想想:“杜鹃鸟所来自的一系列祖先,个个都曾经成功地愚弄过一位以上的巢主;但是巢主所来自的一系列祖先中,许多成员终生都未遭遇过一只杜鹃鸟,再不然即使被杜鹃鸟寄生过,却依然能繁殖成功。在这种强度不对等的天择压力下,天择将不曾伸手拯救被利用的一方。”

这是英国学者道金斯对杜鹃和受害者之间的演化战争所作的达尔文式解释。对照前文的(双方策略)9比4说法,受害者不是不反击,只是「不倾全力反击」而已。写到这里,杜鹃幼雏鲜艳异常的大嘴,吵死人的乞求声,晃过我的脑海,天择还真是了得!

Cyan:

杜鹃寄生看起来不公,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过,杜鹃的寄主的繁殖量相当大,而杜鹃的繁殖量却很少。虽然一只雏杜鹃会毁掉一窝(五六只)寄主的雏鸟,但是,只有少量的寄主的巢中喂有杜鹃,寄主整体的群落并不会因此而遭到破坏;而且,通常一只杜鹃所吃掉的昆虫能够相当于甚至超过那一窝寄主的食量,所以也不会给生态平衡造成很大影响。总之,千百年都这样下来,也就成了一种自然。

大杜鹃(Cuculuscanorus) 大杜鹃雄鸟响亮的「哭-苦」「cuck-oo」的鸣叫声,是这一亚科绝大多数家族成员洋名字的由来。而大杜鹃俗名叫CommonCuckoo,更是本亚科50种杜鹃中,最最有名,被研究得最多的鸟种。

大杜鹃寄生对象高达种以上。鹟、莺、雀、鹡鸰、文鸟都是奶妈。大杜鹃托卵三步曲是:选定巢主、窥探军情、俟机下蛋。蛋外形变化有15种以上(大小、颜色、斑点均不同),以适应不同的巢主。

比较客气的,下一个蛋移掉一个蛋,免起疑心;比较狠的,就全数偷走,而且囫囵下肚,补充营养。至於幼雏50%以上也都是狠角色,滚蛋、挤雏毫不手软,以确保自己能顺利长大。在奶妈家寄养17~18天,长到80克重後,一声不吭,就随亲父母去了。续养2~3周後,就能完全独立。

大杜鹃觅食范围约2~4公里,主要以蝶蛾幼虫为主食,蜻蜓、蟋蟀、甲虫、蜘蛛、蜗牛也都很喜欢,水果则很少吃。发起狠来,小型鸟的雏鸟及蛋蛋也照吃不误。

在英国曾有~3对,法国更高达10万~万对,每平方公里有1~2只公鸟。20世纪後,数量有减少趋势。全世界有4个亚种,夏季分布在北纬22度以北的欧亚全区,冬季在印度、中南半岛及东南非洲。年台湾全年无记录,应属迷鸟。

赭红尾鸲育雏大杜鹃——陈水华摄于青海

橘树:

“在奶妈家寄养17~18天,长到80克重後,一声不吭,就随亲父母去了。续养2~3周後,就能完全独立。”谁续养杜鹃雏鸟2-3周?亲父母吗?

四声杜鹃(Cuculusmicropterus) 四声杜鹃和大、中、小杜鹃长得极像,辨识上有三要诀。

1.最大(至少和大杜鹃一样大);

2.上体明显的深褐色;

3.尾羽有一条宽阔的黑色横斑。

台鉴并无此鸟,但年的5月及6月,金门曾有记录。四声杜鹃有二亚种:指名亚种(C.m.m.)是候鸟兼留鸟亚种。在中国的东半壁、俄罗斯东隅、韩国为夏候鸟;海南岛,喜马拉雅诸国,印、斯、缅、泰为留鸟。冬天则飞到缅甸外海的Andaman及Nicobar岛及印尼、马来西亚避寒。另一亚种(C.m.concretus)个体较小,分布在越、泰、马、印尼,均为留鸟。

繁殖期会叫出如笛声的巨响,鸣叫四音约需两秒,每分钟约23次,连续可叫5分钟,稍息後又会继续叫。在中国各地有「碗豆八哥」「关公好哭」「光棍好过」「快快割麦」等别名,广东人别说为「家婆打我」。

是低地到米海拔的树冠鸟,偶尔也会下到地上捕食。以蝶、蛾幼虫为主食,蝴蝶、蚱蜢、蚂蚁、水果为副食。托卵於灰喜鹊、卷尾、伯劳、阔嘴鸟的巢中。幼雏除了拥有橘红色的大嘴外,乞食声和巢主的幼雏竟然相仿!

本种在泰国、缅甸整年普遍可见,印尼数量较稀少,日本、巴基斯坦、台湾为迷鸟。

ptarmigan:

据说尾下覆羽的横纹并不能作为区分中杜鹃和小杜鹃的标准,因为也有部分小杜鹃的尾下覆羽有横纹但是可以依据腹部斑纹的粗细及间隔宽窄来区分这两者。小杜鹃胸腹部的黑横纹很粗(粗于中杜鹃),间隔也很宽(宽于中杜鹃),加上体形较小,所以静立时,黑色横纹大约只能看到7-9条,而照片上这只鸟明显横纹较细,且间隔不宽,因此能看到10条以上横纹另外,如果望远镜够好的话,看眼睛也能区分二者。由于小杜鹃的虹膜颜色较中杜鹃深,且瞳孔和虹膜颜色较接近,所以看上去通常只能看到黄色眼圈和深色眼珠两层,而中杜鹃的虹膜色较浅,所以光线好时,可以看到黄色眼圈、橙褐色虹膜和黑色瞳孔三层。至于中杜鹃和大杜鹃的区别,应该可以以中杜鹃的白色肩羽来作区分标准。

(以上是WWF中国网站论坛观鸟专区的旧贴,时间大约是年5月。当时的图片已经失传,这里的配图为个人珍藏的鸟友旧图。)

杜鹃前线活动的发布链接:

杜鹃前线情报

布谷、布谷是“不咕”的约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y/9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