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杜鹃鸟是古蜀国第四代蜀王杜宇所化,俗名布谷鸟。一方面,它是吉祥之鸟,每逢春耕秋收,便提醒人们播种和收获。另一方面,它又是“催归之鸟”和“怨鸟”,历代文人墨客常以杜鹃鸟的意象为载体,抒发各自的情感。
杜鹃生性胆怯 常闻其声不见其形
每逢春夏之交,杜鹃鸟的身影便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它那独特的鸣叫声,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配合农时鸣叫的吉祥鸟,还是传说中的帝王鸟。它的意象,一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载体之一,关于它的诗词绘画数不胜数,文化意蕴极其丰富。
玉雕《灵芝布谷鸟》
杜鹃鸟,通常是指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鸟类,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多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生性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多呈鲜绿色。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羽毛灰褐色,身上有白色或红色斑点。此外,杜鹃鸟还可以分为单声杜鹃、双声杜鹃、复声杜鹃等。我国常见的杜鹃鸟,有斑翅凤头鹃、红翅凤头鹃、鹰鹃、普通鹰鹃、棕腹杜鹃、栗斑杜鹃、双声杜鹃、三声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翠金鹃、紫金鹃、绿嘴地鹃等,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如果对它们不熟悉,很难对它们加以区分。
布谷鸟鸣叫时便该“播谷”了
杜鹃鸟不仅种类繁多,其别名也特别多。可以说,它的别名是所有鸟类中最多的。粗略统计,也有四五十种,有通俗易懂的,有雅致的,也有稀奇古怪的,而且几乎每一个别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康熙耕织图》之《布谷催耕图》
杜鹃鸟最广为人知的俗名是布谷鸟,但并非所有的杜鹃鸟都可以称之为布谷鸟,布谷鸟通常是指大杜鹃和鹰鹃。大杜鹃两声一度,啼声如“布谷”;鹰鹃三声一度,啼声如“布谷谷”。我国的农历,有24个节气,72种物候,每个节气有3种物候。在“谷雨三候”中,“二候”为“呜鸠拂其羽”,“呜鸠”是杜鹃鸟的另一个名称,指布谷鸟。“呜鸠拂其羽”的意思是,每逢“谷雨二候”,布谷鸟便轻拂其羽翅,吟唱着“布谷,布谷”,仿佛在提醒人们及时耕耘布谷,莫误农时。因此人们认为布谷鸟是谷雨之时的吉祥鸟,布谷鸟鸣叫时,便该“播谷”了。杜甫有诗曰:“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陆游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蔡襄也有诗曰:“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于是布谷鸟便有了“报春鸟”“催耕鸟”“春之使者”“劝耕之鸟”等雅号。而在艺术家的笔下,便绘出了《布谷催耕》《布谷鸣春》等吉祥图。如在清代被视为耕织宝典的《康熙耕织图》,其中第二图便是“布谷催耕”的画面,康熙题诗曰:“东皋一犂雨,布谷初催耕。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赪。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永怀历山下,往事关圣情。”当代有雕刻艺术家用木雕的形式,将《康熙耕织图》完整地雕刻下来,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场景。
蜀人相信杜鹃为望帝所化 杜鹃鸟有很多雅致的别名,其中广为人知的是杜宇和子规。杜宇之名源于蜀中一个古老的传说,旧题汉代扬雄撰的《蜀王本纪》称,最先在蜀中称王的是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是第四代蜀王。据说杜宇“从天堕”,继鱼凫为蜀王后,号曰“望帝”,并迁都于郫(今成都西北郫筒镇)。望帝百余岁时,蜀中洪水肆虐,望帝不能治,便立鳖灵为相。鳖灵凿巫山,开三峡,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数年后,望帝禅位于鳖灵。望帝去时,杜鹃鸟啼叫,闻者无不凄恻。一说望帝禅位后隐居西山,其灵魂化为鸟,至春则鸣,蜀人思之,故称此鸟为杜宇鸟,故后来有人认为杜鹃之名是由杜宇派生出来的。此外,由杜宇派生出来的名称还有杜魄、杜主、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鹃等。
至于为何杜宇要禅位于鳖灵,则有种种说法:一说因鳖灵治水功高,杜宇禅位于他;一说鳖灵治水去后,杜宇与其妻私通,感到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
清《望帝画像》
子规之名,则与杜鹃鸟的啼声有关。我国最常见的杜鹃鸟是四声杜鹃,其啼声有如“不如归去”,又加上此鸟啼必北向,鸣叫不停,闻之令人思归,故有此名。含义相近的名称还有子归、思归、催归、秭归、子鹃等。再加上杜鹃鸟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于是便有了“杜鹃啼血”或“子规啼血”之说。后来,人们又将望帝的传说与“杜鹃啼血”联系起来,将杜鹃鸟定位为“怨鸟”、“悲鸟”,成为哀愁、思念的象征物。历代文人墨客多以此为意象,抒发各自的情感。
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诉说男女间的哀怨和思念之情;胡曾的“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叫来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则对杜宇失国满怀同情;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声斜阳暮”意境颇为凄凉;李白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以花鸟同名的杜鹃寄托浓重的乡思;沈佺期的“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则抒发了游子远在他乡、惆怅不寐的愁绪。
岭南画家画子规啼月表达思乡之情
画家也常以杜鹃鸟为题材,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如年后定居香港的岭南派画家何漆园,年曾绘有《子规啼月图》,画中绘月圆之夜,一只杜鹃鸟站在竹枝上,昂首啼叫,如泣如诉。当时香港尚未回归祖国,因杜鹃鸟啼必向北,何漆园用这幅画表达了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何漆园《子规啼月图》
由此可见,大杜鹃(布谷鸟)的啼声和四声杜鹃的啼声在文人墨客笔下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催耕,后者是催归。且布谷鸟不仅催耕,还催收。自谷雨起,布谷鸟便持续鸣叫一两个月,一直到夏初。此后便在林中做“隐士”。到了秋收时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鸣叫,仿佛催促人们赶紧收获金黄的稻谷和麦子。现代画家江寒汀曾绘有一幅《布谷鸟》,画中一布谷鸟站在树枝上高声鸣叫。题识为“布谷鸟又叫了,壬寅小满寒汀。”从题识可知,此画作于小满时节,此时我国北方地区的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布谷鸟于小满鸣叫,仿佛提醒人们要注意天气状况,保护好农作物。布谷鸟的鸣叫声如此配合农时,难怪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鸟了。
在古代文艺作品中,杜鹃鸟又被称为勃姑、拨谷、喀咕、护谷、谢豹、郭公、蚕鸟等。稀奇古怪的名称则有巂周、鶗鴂、鴶鵴等。我们在欣赏古代描绘杜鹃鸟的文艺作品时,对这些名称应有所了解。
来源:广州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