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文字↑↑↑订阅我们!
搜索或中国国家地理
杜鹃花在我国东部地区名不惊人,但在西部的横断山区和东喜马拉雅的高山峡谷中,杜鹃花却是千姿百态,大放异彩。早在多年前,西方人就被这里的杜鹃花所吸引,涌流不断地奔向我国西南山区来猎取这些美丽的花朵。而今天,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国道正从这片世界上杜鹃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穿过。这条大道,可以说是一条杜鹃花之路。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加埂地区,海拔米左右的高山上密布着墨绿色的杜鹃花灌丛。进入花季,一座座的山峰、一片片的坡地,宛如杜鹃花的海洋。在大多数国人的脑海里,杜鹃花就是映山红,杜鹃花就是红色的。其实,杜鹃花是一个庞大、多样的类群,它包含了杜鹃花属的所有物种。相对于梅兰竹菊,那些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深山峡谷以及高山草甸的常绿杜鹃花类群,目前并不为国人所熟悉。摄影/孙有彬
8月上旬,各种杜鹃花都已过了花期,但是行进在川藏线上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和想象到满山遍野杜鹃花开时的动人景象。在贡嘎山的密林里,我看到大叶杜鹃的残花还缀在枝头,在康定海拔多米的折多山上,森林早就不见了踪影,但是杜鹃灌丛却长满了起伏的山坡,成了这里的主要植被。这是另一种杜鹃了。我们考察队中来自中科院植物所的植物学专家李渤生教授让我们注意杜鹃的分化和演变,森林里大叶型的杜鹃走出森林后,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寒冷和少雨,叶子变小,植株也矮曲化了。李教授告诉我们,覆盖山坡的杜鹃花灌丛,就属于小叶型的杜鹃花。
大部分小叶型杜鹃枝头的花都谢了,但是在一处岩石下有一丛杜鹃枝头还缀满了白色的花朵。这使我想起某一年的春天,我在林芝附近的色季拉山上看到的铺满山坡的小叶型杜鹃开的都是紫色的花朵。看来色季拉山的杜鹃与折多山上的杜鹃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了,尽管都是小叶型的杜鹃。
如果留心观察雅安至二郎山沿途的杜鹃花,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低海拔往高海拔上行,杜鹃花先是高高在上,植株高过我们很多,随着高度的上升,植株慢慢变矮,我们的高度与杜鹃花相近,继而是我们的高度超过了杜鹃花,到了山顶的灌丛草甸,杜鹃花则成为矮曲的灌丛林。海拔米左右的山坡上,阴暗针叶林的上方,杜鹃花群落呈灌丛状分布,其高度不足1米。摄影/孙有彬
曾经很有名气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其中有一句歌词“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歌声中的映山红指的便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杜鹃花。映山红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起河南,南至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四川,沿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它在中低山丘陵、溪谷山岩、林缘灌丛、阳坡林下等多种生境中都可以生长,开花时漫山遍野,红遍山川。映山红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人民最常见、印象最深刻的杜鹃花种类。摄影/欧阳萍
川藏线上杜鹃花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我查看了一下专业书,发现仅是以川藏线附近的地名命名的杜鹃就有十几种,如:宝兴杜鹃、贡嘎山杜鹃、康定杜鹃、折多杜鹃、丹巴杜鹃、道孚杜鹃、鲁浪杜鹃、林芝杜鹃……
有一年5月,在杜鹃盛开的季节,我走川藏线,从成都到拉萨。一路上我的感觉就是从一处处花海中走过。
川藏线从横断山区起起伏伏的高山和峡谷中通过。如果没有超过雪线,沿途的高山顶上,一般而言是平缓的夷平面,而并非陡峭的山脊。夷平面上覆被着广袤的灌丛和草甸,明暗相间,错落有致。灌丛绝大多数就是杜鹃,在春末,高山上的积雪尚未融化,杜鹃花已悄然开放。如果山是极高山,超过了雪线,你便可以看到永久冰雪带下,粉白或者红色的杜鹃花在初夏一片片地开放,甚至要与冰雪圈衔接在一起。
高山下面是河谷,谷底的植被往往是森林。
西方园林杜鹃花与我国野生杜鹃花
中国杜鹃花对西方园林的影响可以说是引起西方园林界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像杜鹃花这样,引起整个欧洲园林界的轰动,并因此影响和改变了欧洲园艺界的发展和植物园引种栽培的方向。自从多年前西方人在中国大规模采集杜鹃花以来,中国杜鹃花及杂交后代在世界各地的园林中锦绣成堆。一位从事杜鹃花分类多年的英国植物学家曾写道:“也许除了玫瑰外,再也没有一种植物能够像杜鹃花那样引起整个欧洲的轰动”;著名的植物采集者威尔逊也发出过“杜鹃花是植物园里最美种类”的感叹。
摄影/SkyScan/c
摄影/陆江涛
在我国横断山地区中,自由自在生长着的杜鹃花是当之无愧的代表物种。在白茫雪山下,杜鹃花群落为高山、亚高山灌丛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被类群,盖度几乎达到%;即使在亚高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的下层,杜鹃花也是横断山区最主要的优势物种。根据古植物学家的研究资料证明,杜鹃花的始祖类群起源于晚白垩纪到早第三纪的过渡期,到第三纪已遍布北半球。尽管现在关于杜鹃花的起源中心还有争议,但是多数专家认为:中生代以来,地史古老、自然条件优越的中国西南部至中国中部地区最有可能是杜鹃花属植物的起源中心。
当公路从谷底的森林中通过,你也会看到林中的杜鹃花一团团、一簇簇,像幽暗的森林中燃起了火把,鲜明耀眼。尤其是在河边,杜鹃沿着河岸开得如火如荼,花影在河水中摇曳,流光溢彩。林中的杜鹃,已经不是灌丛,而是高大如乔木,如果你走进林中,不需抬头看花,仅是地上落英缤纷的花瓣已营造出迷人的意境了。
随着海拔的升高,尤其是在川藏线海拔—米左右的山坡上,我们会发现森林戛然而止,在林线之上的往往就是暗绿色的杜鹃灌丛。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下,其他植物很难取代小叶杜鹃的统治位置。
杜鹃花喜欢湿冷的环境,对低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它们的根系中没有明显的主根,完全由须根构成,可以平展在土里,因此不需很深很好的土壤。即便只有薄薄的苔藓和土壤,小叶型的杜鹃花依然能够密集地生长。因此,在折多山,我看到了杜鹃灌丛林被公路切开的断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杜鹃灌丛林就是长在古冰川遗留下来的大大小小的砾石上,砾石上面仅有十几厘米厚的一层薄土。对于其他灌木来说,这样的土壤条件它们是很难生存的。杜鹃更有竞争力的是,它的种子多,一个果实里有上百个种子,一束花,就有几千个种子。可以想象,一株杜鹃在一年中就可以孕育出数万的种子,种子撒落四周,很快使得杜鹃花群落面积越来越大。在林线以上的高海拔地带,这样的耐受性、适应性以及扩散速度使得杜鹃花一旦出现,就会成片成片地生长,而其他的灌丛植被在杜鹃的挤压下只有逐渐退缩,最终不得不面对完全退出的命运。就这样,小叶杜鹃最后占领了凡是适合它生长的地方,成为一种稳定的、难以取代的顶级植物群落。
因此,在川藏线上,无论是在河谷还是山坡、山顶,到处可以看到杜鹃花。
其实,根据多数专家学者的观点,川藏线所穿越的横断山区,正是杜鹃花的分布和起源的中心地区。全世界野生杜鹃花大约有种,我国便占据了约种,其中近一半的种类分布在横断山区。可以说世界杜鹃的分布中心在中国,川藏线又穿过了这个杜鹃花的分布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川藏线是一条杜鹃花之路。
在康定的木格错,有一条长约6公里的杜鹃峡谷。初夏时节,杜鹃花在溪岸上静悄悄地开放,流水中落英缤纷。杜鹃花在西方园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旅游业贡献卓越。我国可谓是杜鹃花的王国,西南山区的野生杜鹃花种类更是丰富。杜鹃花,是伴随国道的珍贵花卉资源。摄影/刘友志
横断山的杜鹃花种类最丰富,这里之所以成为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是因为横断山区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杜鹃花生长。杜鹃花喜冷,气温不能太高。这里虽地处亚热带,但是横断山的一些高山、极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步降低,具有各种温度梯度,一直到冰雪圈;杜鹃花喜湿,这里的高山峡谷中,总是有水汽充足的云雾带存在,不同的杜鹃均可以找到自身适合的湿度;大叶杜鹃怕强光辐射,这里到处是峡谷密林,可以遮挡阳光;小叶杜鹃怕阴暗,高山之上,自有平缓广阔、阳光耀眼的夷平面。
多样的自然条件,巨大的海拔差,可以解释横断山区杜鹃长势好、分布广的原因,但是为什么横断山区,杜鹃花的种类多、新种多、特有种多,这需要另找缘由。
李渤生教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最关键的一点是,横断山区的林线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随着气候的变暖或变冷,林线就会前进和后退,而杜鹃是林线附近或紧邻林线的植被,当林线向前推进时,使原来不在林中的杜鹃灌丛进入了林中,光照、气温、水分、风等自然条件都变了,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必然引起杜鹃的分化和演变。演化的过程中,不适应的基因和性状逐渐被淘汰,而适宜的基因逐渐得到保留、积累,当与原先物种的差异达到足够显著的时候,新物种也就诞生了。同理,当气候变冷,森林后退,原来林中的那种高大的大叶型杜鹃就暴露在没有森林的强辐射环境中,大叶杜鹃被迫通过演化来调整生存策略,并逐步变异成为新的物种。
林线的变化,相当于一个强度适中的干扰,它打乱了原先稳定的秩序,林缘物种的组成以及群落的结构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林线附近的林草交错带,往往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带。可以想象,复杂多变的环境,必然还会为新物种的分化提供一个外界动力。
总之,环境的变化,催化了新物种的诞生。林线附近正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带,林线因此也就成了杜鹃不断分化演变的加速器。
位于泸定、康定和石棉县境内的贡嘎山是四川省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域之一,高耸的山体拦截了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坡上丰富的降水为偏爱阴湿环境的杜鹃花提供了适宜的生境。贡嘎山地区共分布有杜鹃花约80种,多数为四川特有种。贡嘎山也是国内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摄影/王建军
杜鹃花专家耿玉英让我们看了一张中国各省的杜鹃分布图,在这张图上,我们清楚地看到杜鹃在我国分布的不平衡状态:云南最多,有种,西藏种,四川种,分布在这三个地区的种类大约有种,占我国种类的75%,其次是广西,有60余种,贵州大约60种。而在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地区,杜鹃物种则很少,比如像北京和山西仅有两种杜鹃花,而且这两种仅分布在中、高海拔的山区;而像陕西和河南这样我国古都的所在地,也只是杜鹃分布的小省;江浙一带古时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所在,但都不是杜鹃花最喜欢生长的地方,这里的杜鹃以映山红等为主,物种相对单调,无法与西南横断山区丰富多彩的杜鹃物种相比。
格桑花是藏族人民对紫菀、杜鹃花、报春花等等众多高原花卉的泛称。在林芝和拉萨之间、米拉山附近的村落中,当地居民所说的格桑花指的便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他们告诉我们:“看到格桑花就是看到了希望,因为它标志着夏季和雨季的到来。”藏东南的林芝、察隅、波密、米林、墨脱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亚东、聂拉木等地是杜鹃花最为集中的分布区,灿然开放的杜鹃花自然避不开西方早期采集者的视线。历史上,西藏是西方人最早进入并进行植物采集的地区之一,绝大多数原产西藏的杜鹃花在西方园林都有引种栽培,其中很多种类是采集者将西藏地区的杜鹃花种子种植到西方植物园后,根据其开花结果而描述的新种。摄影/多吉彭措
杜鹃花的这种分布格局,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中国虽然是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是杜鹃花的王国,但是杜鹃花的分布重心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和经济重心并不重合,尤其是与中国的几个著名古都相距甚远,而首都人对花的欣赏风气必然影响全国,也必然形成主流文化中对花的欣赏的总体格调。因此在中国人的花文化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中国人的传统名花中,没有杜鹃花,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对杜鹃花的喜爱远远比不上对兰花、牡丹、菊花、梅花、荷花的推崇。
在冷湿的亚高山灌丛草甸上,枝干扭曲的小叶型杜鹃花灌丛密集地着生于贫瘠的冰碛上,以惊人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寂寞寒贫的环境中静静生长。其实,杜鹃花之美并不仅仅体现在绚丽的花朵上,在遥远的欧美植物园内,园艺师将这些高山上灌木状的杜鹃花培育成为路旁的绿篱,让过往的行人来充分欣赏杜鹃花的枝叶之美。摄影/孙有彬
虽然我们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能找到一些关于杜鹃花的诗句和文字,尤其是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很是赏识,曾有诗句“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赞杜鹃。但也有诗人道出了唐代人不赏杜鹃花的现象,如唐代诗人施肩吾有诗曰:“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
我手头有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唐诗植物图鉴》。书中写了唐诗中出现的54种植物,尤其是以花为多,但是遗憾的是竟没有杜鹃。看来杜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没有进入主流行列。
这和西方人对杜鹃花的狂热喜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西方人在这里指的是西欧人,包括移民美洲的西欧人。实际上杜鹃花在欧洲和美洲分布得并不多,如全世界多种杜鹃中,欧洲仅有9种,北美有24种。西方人对杜鹃的认识和喜爱,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中国采集和引进了大量的杜鹃新种,是中国的杜鹃引起了西方植物界和园艺界的轰动,并进而带来西方园艺界的一场“杜鹃花革命”。有人说在欧洲任何一个植物园,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杜鹃,就很难成为名园,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天,我们已经难以想象西方植物采集者进入横断山,见到他们从没见过的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了。但是可以通过今天西方的植物学者来到横断山见到杜鹃花时的表现推断当年的情景。年,英国邱园的一位植物学者来到我国云南大理点苍山,看到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时竟然激动地放声大哭,连连说道:“太美了,这就是我要找的天堂!”
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西方的植物采集者,见到他们梦寐以求的杜鹃花,而且完全超出他们想象的多和美时,他们的激动程度不亚于今天的西方植物和园艺工作者。
若是错过了花期,我们在高原上看到的杜鹃花将是满山遍野生长紧凑的暗绿色灌丛。8月份西藏东南部的帮达草原上,矮曲的杜鹃花灌丛与高山草甸交错如茵。在寒冷、风大的环境下,为了降低体内水分的蒸腾量,高山常绿杜鹃花的叶子较林下小乔木状的杜鹃花要小得多。摄影/梁博
西方植物采集者在中国西南部山区对杜鹃花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