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的约稿邀请,心里一阵暗爽。就冲着“青年”这个胶原蛋白爆表的美好标签,即使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也要优先完成这份稿件!毕竟,像我这种两鬓斑白却永远十八岁的动物是十分稀有的。
不在酸爽中进步,就在安逸中沉沦学习中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艰苦旅程,能看多远靠师傅,能走多远靠自己。我是幸运的,从启蒙到入门,每个不同阶段都得到了名师点拨。站在巨人们的肩上,早已熟悉了诸多“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治法,见惯了“效如桴鼓”的鲜活案例。正因如此,多年前刚开始独自临床,偶获良效便欣喜若狂,一副“天下无病可治”的拽样,很快便陷入瓶颈,止步不前。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禁脸红,真是自恋又做作的典范!
随着临床经验的累积,残酷的现实总在提醒我:生搬硬套老师们的“良方妙法”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只有不断虚心学习,反复揣摩,认真总结才能持续进步。这种感觉就像在健身房锻炼,稍觉疲劳就停止训练往往效果不佳,练到力竭,肌肉酸爽,才能加速进步。于是我不断告诫自己,辨证一定要准确再准确,无论处方用药、行针、施灸还是推拿取穴一定要精简再精简,绝不用“大网包围”法给自己留任何余地。对于每位患者都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面、细致地搜集临床信息,准确诊断,才能给出有效方案。压力无疑是巨大而酸爽的!一如手持狙击枪御敌,要么一枪命中,利落干脆;要么一招失,失全局。好处也显而易见,精简的治疗往往不良反应更少,患者费用负担少,总结有效经验或无效教训时,也能直接排除,不必在诸多可能性中纠结摇摆。
唯先厉兵秣马,方能纵享丝滑
在马耳他行医,常常有患者问我:“只有针灸没有中药会不会感觉憋屈?”答案是:“当然不会!”因为这些年,在各种花式烧烤般的临床工作考验下,我早已外皮金黄酥脆,内心Q弹软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必复杂调味,只需一小撮盐,就能恰到好处地带出这丰富口感中最原始、最纯粹的鲜甜滋味。
在这里,医疗环境自动隔绝了中药汤剂、成药,想“吊水”、获取抗生素也不那么容易,让针灸疗效判断变得更加简单直接。常常用一两根针,外加些许艾灸,就让困扰患者多时的病证迅速改善。当十余年的慢性腹泻一次治疗后戛然而止;十余年的尿失禁在两次治疗后彻底消失;从初潮开始就量大如注,多年来每月如此的月经,在一次治疗后就如拧了阀门一般迅速减至正常量;男性不育患者,两三周后精子数量、活力大幅增加;当八、九年来,每到冬季就鼻塞流涕到不服抗组胺药就无法呼吸的患者,经一次治疗就不需再服药,两次治疗后连耳道内、耳后的大片湿疹也全然消失;当反复斑秃的患者兴奋地告诉我,针灸治疗后头发生长速度竟然比局部注射激素外加使用激素软膏更快、发质更好,且再无新发脱发斑片……还有肺部感染、面瘫、先天性神经退变、颈椎病、关节炎、失眠、抑郁、焦虑……在每周一次、两次,甚至两周一次的针灸治疗下,不论起效速度还是疗效稳定程度都远超患者们曾经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
当长期饱受颈椎病困扰,颈部僵痛,只能小幅度转动,手臂抬举明显受限的患者,拔针后立即抬手过肩,颈部转动自如;当小儿惊风患者,经一次小儿推拿,父母就亲眼见证患儿鼻根部的青筋明显变淡;当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没精打采地走进诊室,治疗后如电池满格般荣光焕发地走回家……这些让患者和家属们惊掉下巴的疗效一次又一次颠覆了他们对中医“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印象,反复验证了古人关于中医治疗起效速度“针一、灸二、药三”的精辟总结。
虽然展现在我眼前的不过是祖国医学的冰山一角,却足以慰藉我在研习中医道路上曾屡屡受挫的信心,也愈发坚定了我在这个伟大宝库中不断探寻宝藏的决心。
习内经而明规矩,师仲景而知绳墨,法百家而识变化,于实践中求真知。唯有时刻铭记师长教诲,医院和科室提供的便利条件,多读书,勤实践,才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王骁医生在马耳他大学中医中心传统功法“八段锦”示范教学
飘柔,就是这样自信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是诊治病患,登台授课还是会场发言,我始终充满自信。因为,身为中医人,我们坐拥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民族智慧的巨大宝藏,珍宝无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身后是整个科室、医院、大学的坚实后盾,以及日益强大的祖国。
马耳他大学新课程《中西方文化中的本草》授课
尽管学习中医的道路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充满挑战,却也其乐无穷。请相信:如果使用某药、某方、某法、某腧穴疗效不佳,不是因为中医不科学,更不是因为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而是打开方式不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除了垂范后人的名医和风光无限的太医们,曾有不计其数的身影,着长衫,负青囊,持虎撑,翻山越岭,走街串巷,拯厄救困,靠的不是漫无边际的自吹自擂,而是代代相传的治病绝学。
当然,自信绝非自大、自负。须严谨治学,一如我们的恩师,数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刻苦钻研;须敬畏生命,面对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疾病,我们知道的还太少!须明理,戒盲从,面对满世界的“指南、标准、专家建议、共识……”不能一味盲目迎合遵从,应时刻保持清醒,认真理解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合理应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治疗诸多急、慢性疾病,不仅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疗效也相当稳定可靠。囿于医生知识范围、一些理论和疗法自身特点,显然做不到“包治百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断向困难挑战,用智慧和汗水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最后,以一首旧作打油诗与诸君共勉:
问道难
半亩方塘畔,
几分瘦薄田,
本草作粮种,
九针为犁杆。
不敢误时节,
躬耕杏花涧,
行至水穷处,
仰望又一山。
——By王骁
人物
简介
王骁,男,医学博士,上海中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教师,标准化工程师,上海市名中医苏励教授工作室成员,医院派遣在马耳他大学中医中心从事临床诊疗和教学工作。长期从事中医内科杂病尤其是风湿病的中、西医诊疗研究,对妇科、儿科、皮肤等领域常见病亦有一定临床经验和较为独到的个人见解。
长期从事中文及全英文中医课程教学,曾作为副主编参加了上海中医药大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yleWriting《实用中医文体写作》英文教材编写工作。在马耳他工作期间,与当地教授合作主讲公开课程HerbalMedicineinWesternandChineseCulture《中西方文化中的本草》备受好评。
曾作为中国首任编辑管理员赴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推进“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并为该项目工作五年余。曾获第十三届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年上海市首届“健康演说家”称号。先后参与《健康演说家》、《医学不能承受之重》和《百病养生大全》等著作编撰工作。
往期精彩:
肿瘤科侯宛昕:以白为底,找寻生命的色彩
青年医生鲍以嘉:一个文青的小目标
JCI办公室唐一骏:愿不羁的本色中仍有一丝纯洁而涤荡人生的温暖
研究生王腾腾:杏林医魂
篮球协会蔡珏峰:左手篮球右手娃
肿瘤科单孟俊:我的中医情缘
功夫中医余奎:以儒为表,具佛心,修道骨
摄影协会葛加俊:爱上海爱生活爱摄影
行政青年李靖:我是大浪潮里裹挟的小浪花
漫画达人郁佳雯:用画笔描绘生活
研究生郭磊:遇见最美,在龙华
临床药师严蓓华:如今反而有了新入职时的感觉,热情和干劲又在身体里滋生
检验科肖黎芸:当真真切切的做了那么多血常规后,我发现它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选择中医,呵护生命 北大学子跨界中医孙鼎
这段住院医师的岁月,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 青年医师陈秋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