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作者基于物流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从不同的时间响应和反馈机制角度对物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归纳。结合供应链管理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物流环境影响治理的目标与途径。最后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袁泉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刊载于《城市交通》年第2期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活的核心活动之一,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潜力。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超过42亿人、占全球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城镇中[1]。如此众多的人口集聚于城市中,为了向其提供丰富的商品和服务,城市物流需求在过去20年出现了高速增长。特别是过去10年电子商务的崛起,使得城市物流在支撑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参与到对电子商务终端客户的服务中。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城市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多维需求驱动的背景下,城市物流相关设施、土地利用和活动强度在全球各大城市,尤其是重要门户城市中急剧增加。—年,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嘉兴五座城市的物流仓储设施总面积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2]。然而,物流设施及相关活动在提供广泛社会性福利的同时,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染、噪声、土地利用低效化、城市肌理碎片化等逐渐在城市空间蔓延,并集聚于部分区域,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和城市空间协调发展[3-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强调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推动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的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为城市物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0号)为城市绿色货运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具体方案和期望。从近年的政策制定进程来看,城市物流的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