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ldquo耳石症rdquo

如何规范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955822.html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占眩晕患者的17%~42%。大多数BPPV患者经耳石复位后,典型位置性眼震及眩晕消失,也有一部分患者复位成功后仍残留头晕、头昏沉不适、走路不稳及颈部僵硬等症状,发生率为48.1%。

原因

(1)残留耳石。虽然位置性眼震已消失,但半规管中仍残留耳石碎片,少许的耳石碎片会随着体位改变而流动,虽然不能诱发典型位置性眼震,但可以引起头晕或头昏沉不适。

(2)耳石器官的功能障碍。BPPV是耳石从耳石器官(椭圆囊)上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位置性眼震,这不仅是半规管功能紊乱,更是耳石器官的功能紊乱。Seo等对后半规管BPPV患者复位治疗前后进行oVEMP检查,结果表明BPPV患者的椭圆囊功能受到影响,临床症状的缓解并不能代表其功能恢复正常。

(3)前庭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能前庭功能受损,平衡系统被破坏,从而引起头晕、走路不稳,而前庭功能的代偿需要一定时间,故头晕及走路不稳的症状会持续一段时间。前庭功能损伤后,颈肌反应延迟,这种异常的反应会使头部活动较躯干迟钝,并且常常引起颈部紧绷感、颈痛和头部紧绷感。

(4)强迫体位。部分患者头昏沉不适及颈部僵硬,是由于长期强迫性头位,引起颈肌筋膜炎,从而在复位后仍残留头昏沉或颈部僵硬不适。

(5)精神心理因素,BPPV患者常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BPPV发作期眩晕症状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状态,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患者常常表现出头昏沉、不稳感。

(6)难治性BPPV。这类患者更易出现复位成功后的残留症状。难治性BPPV患者脱落耳石量较大、复位过程中耳石移动性差,复位后在半规管残留可能性更大;难治性BPPV患者更易出现耳石器官的功能紊乱,前庭功能受损更严重;可能与患者长期病程中的强迫体位、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如何治疗及预防:

巩固复位、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治疗,可使残留症状得到缓解,达到临床治愈。

周霞主任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周霞: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康复医学科神经康复学组负责人,主攻中风病、眩晕病、神经系统损伤等脑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康复。曾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脑病科”建设工作,在中风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眩晕病方面,已形成耳石症、慢性主观性眩晕、平衡障碍、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等中枢及周围性眩晕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达全国先进水平。

学术成就——主要社会兼职:

世界中医联合会内科分会理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院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

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出版著作:主编出版著作4部,参编出版著作4部,其中《中西医结合中风病康复评定与治疗》评定与治疗紧密结合,开当代脑病流派先河。《中风病康复治疗学》为项目成果,《颜德馨论方药》为国医大师颜德馨经验丛书之一。国际国内核心杂志发表论著30余篇。

特色技术

1. 中西医结合中风病的诊疗、预防及康复,擅长运用心理学技术调动患者康复积极性,对中风偏瘫、肩痛、肢体肿胀、痉挛、麻木等疑难问题解决有独到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2. 擅长运用“浮针扫散颈夹脊穴并手法复位”治疗眩晕,针对各型眩晕形成“针灸+中药+复位+康复训练+五官超短波”综合治疗体系,临床有效率95%以上,60%眩晕达到治愈。

3.擅长运用美国omni催眠技术进行治疗,解决由心理情绪障碍导致的身心疾病。

B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y/10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