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癜风比较出名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春天,父亲坟头最美的杜鹃花
每年的春天
大地开满
金灿灿的油菜花
像云彩一样
父亲去世了
葬父在山腰
满山遍野
开满野花
我总是采摘两种花
一种白的花
一种红的花
献在父亲的坟头上
后来我知道
这两种花
都叫杜鹃花
美丽的杜鹃花
我认识它
是在父亲的坟头上
开始的时候
母亲与我一起
采集杜鹃花
采摘红红的杜鹃花
白白的杜鹃花
与我一起
放在父亲的坟头上
纯洁无暇的花
相思的花
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我就一个人
采集杜鹃花
先放在父亲的坟头上
再放在母亲的坟头上
美丽的杜鹃花
太阳照着它
月光洒向它
我日夜思念它
?
附录
清明节,去给父母上坟
我站在父亲的墓前,眺望远方。远方的那个山头,就是苏州著名的天平山。天平山是苏州的一座名山,与苏州的另一座名山灵岩山紧邻。这两座山都是有故事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随便挑选两个说说吧,灵岩山是吴王与西施缠绵的所在,天平山下是范仲淹的祖坟之地。我父亲长眠之处,能与这两个山头朝夕相处,他老人家应该是满意的。
我脚下的山头,叫花山。花山可也不能小看它,是乾隆皇帝生前喜欢游玩的的山头。有许多文化遗迹,走进山里,在每一块摩崖石刻前逗留,似乎在翻阅历史,让人联想,一些曾经熟悉的历史人物,几乎穿越到了眼前。父亲葬在这里,也算是与名人为伍了,那是他的侥幸。父亲去世三十多年了,那个时候,花山荒芜,花山底下有个村子,找了熟人,就把父亲葬在那儿了。也不知道花山是名山,只知道从花山翻过山脊,就是天池山,天池山与花山是一山之两面,天池山可是风景名胜。一年又一年,花山蒙上的尘埃渐渐弹去,真容露出。
从花山,走上太湖大道,太湖浩渺。穿过渔洋山隧道,豁然开朗,三座彩虹般的大桥,把我们引进西山岛。沿岛湖岸线一路向西,越过禹王庙,甪里古村落擦身而过,到了最西段,我到了母亲坟前。点点帆影,与闪烁的湖水相起伏。母亲的坟墓面朝太湖,对岸是湖州,湖州是母亲的母亲,即我的外婆的娘家。父亲的坟墓处在山中,而母亲的坟墓邻水。
我曾写过《清明》一文,曾说过,清明这天,每每都是从花山到西山,先为父亲扫墓,再为母亲扫墓,读者不解,为何父母不合葬?花山是名胜之地,曾一度传闻,山上的坟墓都要迁走,母亲又一心要回家。西山是她的娘家,她的愿望就是回家,于是就择地葬在西山岛上了。原准备再择时给父亲上坟,父母合葬。苏州是文化积淀之厚,素以著名。谁家也不愿意动祖坟,这是民意,也是民风民俗,于是花山迁坟之传闻,也即杳然。
父亲去世与母亲去世,相隔二十余年。父亲去世之后,每逢清明,母亲总是带着子孙为他扫墓。从身体硬朗,到走路颤颤巍巍。开始是骑着自行车,从城里到城外,早晨去,傍晚回,母亲坐在自行车后,开初的几年就是这般一家人扫墓。后来,有了公共汽车,再后来,一家家有了小车。母亲每次都是与我们一起爬山,父亲的坟墓在半山腰。最后几年,她与我们一起扫墓,到了山脚下,她坐在那里,已经爬不了山,只是坐在山脚下,远远地眺望,看我们一步步上山,一步步下山。开始还能看清我们,后来晚上已经模糊,看到的只是依稀的影子。
为父亲扫墓,我于花山上,就地采撷盛开的杜鹃花,白的杜鹃花、红的杜鹃花,开始漫山遍野都是。后来,杜鹃花越来越少,盛开在岩上岩下,偏僻处、危险处,我一如既往,每年一束敬献在父亲的坟前。母亲健在时,与我一起采摘,母亲去世了,我总是在花山上,采摘两束。一束放在父亲坟前,一束再带到母亲的坟前。曾经与母亲一起采摘的杜鹃花,后来,放在了父亲坟前,也放到了母亲的坟前。
今日又是清明,我于父亲坟前磕了九个头,把我的愿望都在心里说了。我于母亲的坟前,又磕了九个头,把我的愿望又在心里说了。磕了九个头,还鞠了九个躬,一共磕了十八个头,鞠了十八个躬,所有的感恩的话,也都说了,那是心中的话,对别人不能说,对父母绝对是可以说的,也是应该说的。
年4月4日清明节,于西山
柳袁照八子谢谢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