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一种奇怪的病

你有没有见过这么一种奇怪的病?

起床晕,躺下晕

转头晕,翻身晕

不动不晕,一会就好

一动就晕,天旋地转

来了我院

奇了怪了,不拍片检查

不打针吃药,更不开刀手术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倒腾几下,竟然不晕了!

这是什么病?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治疗方法?今天我院专家就来为大家揭秘——这其实是”耳石“在作祟,这个病叫“耳石症”,专业学术名称“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治疗方法叫“耳石手法复位”。接下来由我院耳鼻咽喉科林发明医生来揭秘这个疾病。

耳朵的功能

提起耳朵,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听力。其实,耳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平衡调节功能,这个功能处理区位于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内耳由两部分构成,靠近前方的一部分类似于蜗牛壳,称为“耳蜗”,它接受并处理听觉信号传至大脑形成听觉;其后方由一个壶腹状结构(前庭)连接三个管状结构(半规管)构成,称为“前庭器官”,它与视觉、本体感觉共同构成维持人体平衡的三大系统。一旦其中一个系统出现问题,就会产生眩晕。

前庭是怎样对平衡

产生影响的呢?

在前庭内分别有两个呈椭圆形和球形结构,称为椭圆囊和球囊,感知直线运动或重力的速度和方向。

平时我们坐电梯、坐过山车感受到的失重就是它们在起作用。而前庭后方三个相互呈90°空间排列的半规管感受旋转方向的速度,它们里面充满了淋巴液,淋巴液会随着人体位置的改变而运动,能感受旋转方向的运动刺激以维持身体的平衡。据统计临床上大约有15%的“眩晕”是由耳部疾病引起的。

耳石症产生的原因

在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感受器纤毛表面粘附着一层由碳酸钙结晶形成的小石头,称为耳石,这些石头就像软毛刷上沾满了细小的沙粒一样,它能协作椭圆囊和球囊更好的感受直线和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在某些时候,这些小石头由于各种原因(如外伤、结构退化、缺血缺氧)从”毛刷”上掉下来进入半规管,随着头位的变换在半规管内滚动,刺激半规管上的感受器,让感受器误以为受到了旋转刺激,从而产生眩晕,甚至还会恶心呕吐。而由于睡眠时后半规管的位置最低,脱落的耳石最容易掉落到后半规管中,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起床或者躺下时诱发明显眩晕,这就是耳石症产生的原因。

耳石症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耳石症临床症状,我们总结了“三字方针”。

一:短天旋地转的眩晕,发作时间短,一般每次持续约一分钟左右,反复发作,可连续数天到数周;

二:动与头位变动有关,起床时、躺下时、转头时、翻身时,甚至低头时都会诱发眩晕,平躺不动或站立不动时不发作。

三:床大部分人眩晕发作时一般在起床、躺下后或在床上翻身转头时发作。

符合以上“短、动、床”三大特点,那么,十有八九就是“耳石症”了,这时候你就该及时到院治疗了。

治疗上遵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需专业医生通过手法复位将耳石倒回椭圆囊中,这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绝大多数经过1-3次复位眩晕就会消失。当然还有特制的复位椅。

特别提醒

1.耳石症只表现为眩晕这一种主要症状,部分人还伴有恶心、呕吐,没有其他症状。

如果还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甚至头痛,肢体无力,伸舌偏斜,言语不清等就需要考虑到耳部其他疾病,甚至脑血管意外等,需要及时就诊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治疗。

2.眩晕发作,随时有跌倒风险,强烈建议就诊时避免自驾,且需要有家属陪同就诊,以免途中出现意外。

3.不建议自行复位,因为复位时需大幅度,快速变化头位及体位,操作不当会引起颈椎及头部等重要部位损伤,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尤其对一些老年人、患有颈椎病、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均不适合手法复位。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yp/10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