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文学总第期,史自巧散文

编者语:

文友史老师,业余文学爱好者,她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繁忙,偶尔创作何发表诗歌散文。

《灯火深处》体现了她眼光敏锐,观察和描写细致,文笔细腻,能够做到情景交融。《素儿》写得是少女时的伙伴命运,属于生活中无意抓拍的镜头,素儿这个人物的命运令人同情,可是后来的转折又令人欣喜。作者赞赏同伴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结尾一段收得好。

文章来自于生活,生活作家的素材,或者说是米,有米才能煮出香喷喷的饭。因此,作家必须重视生活,深入生活;另外还得注意剪裁、加工,才能把作品写好。

文川山人

、8、20

史自巧散文二篇

1、灯火深处

夜幕四合时,我站在十层楼的病房里,推开一扇窗,依窗远眺,看到了嵌在窗外的灯火世界。黑暗中流光四射,远处,东、南两面的鸽子窗灯光闪烁,有的格子里透出昏暗的光,像四季蒙尘,慵懒地有气无力地闪着;有的格子里透出的光,像中奖似的兴奋、跳跃着。一阵风斜吹过来,我嗅到了两种烟火交叉的味道,淡淡的、香香的糯米甜,及潮湿、发霉的青苔味。只是不知哪束光里折射出了温暖,哪束光里散发着寒凉。我只有隔着夜色凝视这变幻的世界。南北大街两旁的路灯疲惫地眨着眼睛。街灯下,饭后散步的人,踱着不同的步子,各自走着不同的心情和故事。也有另一类行人走在大街上,无关车流、人流,更无关霓虹的色彩,迷茫地走着,仿佛走在一个人的街上,只为灯火闪亮的归处。他们走着各自的烟火人生。街上的车流缓缓远去,消失在夜色的流光中,一并消逝的还有车顶上留下树影斑驳的记忆。鸽子楼、车辆、行人、交汇的灯光,编织着这座小城的故事。说不定,在这灯火交变时,一个蓦然回首,恰好会看到灯火阑珊处,故事中的伊人脉脉含笑呢。近处,街道两旁的门市大字招牌闪着耀眼的亮光,一处小吃店里的伙计,站在门外,肩上搭着毛巾,吆喝着招揽顾客,偶有食客光顾,伙计的嗓门会突然高出几个分贝,并且和着长调说:来一一客了一一,并躬身伸臂为食客引路,他们就是这样,每晚在灯光下讨着生活。这个灯光迷离的夜里,酒店、娱乐城里有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那车流里、拖着疲惫的身影里,也有着一人闯天下时,历经兵荒马乱后的苟延残喘。相比小时候的夜晚,农家各户糊着麻头纸的格窗,透着昏黄的亮光,那是墙壁上挂着的一盏煤油灯吐着火苗,像老人奄奄一息时喘着微弱的气息,无力撒欢,更无力跳跃。屋里女人借着微光,“嗡嗡嗡"地纺着棉花,或在油灯下“咔、咔、咔”地织着棉布。这“嗡嗡嗡、咔、咔、咔”的响声一直会持续到半夜鸡叫时,而乡村夜晚的大街上,却是黑魆魆的静得瘆人。我小时候是最怕走夜路的,每次晚饭后去和奶奶作伴睡,都是一路小跑,跑到家门口时,脚还没迈进门槛,头就先伸进门里了,生怕后面有个小鬼给揪回去。没有街灯的夜是安静的慢时光。现在,乡村大街上都按上了路灯,夏夜十来点了,还有很多人在外面享受夜风呢。记得街上刚按上路灯时,夏天晚饭后,妇女们都坐在路灯下边聊天打趣,边纳鞋底;孩子们在路下捉迷藏、折软腰、打纺车转,那是乡村人充实的夜生活。从此,乡村的夜因有了灯光的照耀,不再显得漫长而孤寂了。月光凝水,锁住了灯火深处的喧哗。我关上了窗,回首看到一号病床的八旬老太,她的儿女再忙,总会每天都聚来问安。老太太患老年痴呆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总把儿女、儿媳的辈分搞错,无论老太太说什么令人哭笑不得的糊涂话,孩子们都会笑脸应和,安慰老太太,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这个画面让我想起巜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色难,容易”,意思讲孝道难就难在儿子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而在这夜晚的灯下,我感受到了这一家人对母亲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这种孝道精神在灯火中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三号床病友是个中年妇女,从言谈中可以感知她是个操劳半辈子的女人,三个女儿已远嫁,儿子忙生意,老公在外地打工,她帮儿子带三个孩子。凌晨,儿子匆匆医院后就忙生意去了,母亲暂时托给了邻居大嫂照顾,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打开了丈夫的视频虚弱地说:“我犯病了,医院,你给我往卡里打点钱儿吧。”丈夫大声责问她:“咋又犯病了?你咋整的!就能找事!……”"我愿意吗?我愿意这样吗?"女人委屈地回他。随后把视频关了,床头昏暗的灯光照在她那黝黑的脸上,她一脸的落寞、无助,望着窗外苍茫的夜色。此时,一号病友家属的欢笑声好像刺痛着她的每一根脆弱的神经。床头的灯依然散发着微弱的光,却难以照亮她心中的方向。   人生很长,确又很短。我们尝尽五味,历经挫折。疲惫之时,灯光之处是归宿,是温暖;颓废之时,心灯亮处是希望,是笃定。在人生道路上,让我们点亮心灯,坚定向前。灯火深处,便是心安处。

2、素儿小时候,回乡的路很短,一眼望到家的距离。长大后,回乡的路很长,隔山,隔水,隔着心的距离。

父母年纪大了,我每周回家看望父母,替父母干点活,帮父母做两顿可口的饭菜,陪父母唠唠生活中的零七八碎的事。每次回去,父母就是心的归处。这个周末,回家看望父母,骑行在回乡的路上,两旁的白杨、庄稼、野草,都是我的乡友,我见证了它们秋枯春长的生命更替,风雨中的倔强、傲然。一路草木温情相伴,乡路之行,孤而不独,乐而不疲。当我快行至娘家村东路口时,一个身影从我旁边一闪而过,这身影那么熟悉,那么走心。我停下电车,回头望去,恰好她也正停车回望。我们彼此激动地喊出了对方的名字,"真是你啊,素儿?”“是我,是我呀!”她也兴奋地连声说。我们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素儿是我儿时的玩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的是她捡柴讨生活的童年画面。"你也回娘家来了?我问她。"娘家?娘早过世好几年了,哪儿还有娘家呢!回不去了!”她说话时,眼睛朝着家的方向望去,眼神里闪过一丝哀伤、落寞。噢,原来她娘早已不在人世,我回娘家也没听我娘说起过。“咱找个地儿坐下说会儿话吧,好多年不见了。”我拉着素儿的手急切地说。"好,好。”她高兴地附和。我们把车子停在路边,在一个机井水池边坐下。我有一肚子的话想和素儿说。太阳光斜照在素儿的脸上,眼角细密的鱼纹尾,额头的几道皱纹很深,像人生抹不去的沟坎。她已经当奶奶了,并说:"我这奶奶当得可不容易啊!”随后哈哈哈地一阵爽朗地大笑。她还是那样大大咧咧的性格,但我却能从她的自嘲中感觉到一丝苦涩,那是她的坎坷的经历。她经历了苦涩的童年,难道中年也被框架了?我们望着路旁大片的玉米地,边笑边聊。一阵清风吹来,夹杂着丝丝淡淡的青气。忽然她的眼神呆滞了,好像陷入了一段痛苦的回忆。我不问,只是轻轻地扶摸着她的手背。我能感受到,她一定经历了太多太多难以言表的苦,而每一段不堪的经历都是她心上不可抹去的烙印,足以让她身心千疮百孔。一会儿,她叹了一口气,扭过脸苦涩地说:“你知道我这半辈子是怎么过来的吗?看到这玉米地,回想起了我年轻时夜里浇地的一次冒险经历,现在提起还心颤呢!……”素儿第一次结婚的家庭,婆家是邻村的,公公哮喘,婆婆瘫痪。素儿进入婆家门,没享受过一天新娘的待遇,一心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饱尝童年的苦后,她想有了自己的家,一定要活个漂漂亮的,这是女人都会有的憧憬,她也在为这个信念努力着。丈夫想办个煤场,把家里粮食都卖了,还是凑不够钱,素儿无奈只好去娘家借钱,她知道娘家生活也拮据,连去了三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爹看出她有心事,在爹的追问下,她才说出心事。她爹听了好久没说话,她看爹犯难,就回去了。第三天,她爹步行到了她家,从烟袋里掏出一沓钱,放桌子上,一声不吭扭头走了。后来,她一次回娘家才知道,嫂子嫌她爹把家里唯一值钱的牛卖了接济闺女,一气之下回娘家了,从此就和素儿坐上气儿了。就在素儿怀孕七个月时,丈夫好多天住在煤场不回家。一次,夜里轮到浇玉米地,家里没人能去,素儿后半夜提着铁锹去村北地接水了,平时素儿也胆大,地里活儿也不在话下。-但那天夜里月黑头天,玉米已长到一人高了,像秦兵压阵,黑压压的一片,阴森、摄人。后半夜的田间寂静得很,时而可听到蛤蟆"呱呱”叫两声。突然,隐藏在树梢上的老鸹一声“呱”鸣,穿过幽深的夜空四散开去。素儿听着瘆得慌,就紧抱着铁揪,靠着地头的白杨树坐下来。起风了,她听见身后有“嗞啦嗞啦”的响声,心里一紧,又再一次紧紧地抱住铁锹,寻求一丝安全感。一会儿声音越来越近,她偷偷侧脸朝发声的方向看过去,朦胧的夜色下,一个矮矮的大黑影一点一点往她这边靠拢。她壮着胆哆嗦着嘴唇说:"别过来啊!我可什么也不怕!”但那黑影照样往前挪几步停下来,又挪几步停下来,等快挪到她身后时,她感觉头发根都唰唰地竖起来了。她提起揪,扭转身,闭着眼,猛地朝着那黑影劈下去,连着狂劈几下,睁开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大垃圾编织袋。等她回过神来,浑身发软,靠着树瘫了下去。肚子因动了胎气,一阵阵疼痛。她感觉黑夜从四周向她裹来,她喘不过气来。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家的。回家后发了几天高烧,并且孩子也早产了。她的丈夫一直以煤厂忙得脱不开身为借口没有出现,她大姑子一直照顾她满月。满月那天,她等来的是法院送来的一张冰冷的离婚传票,丈夫偷瞒着家人把煤厂卖出去了,跟着别的女人跑了。她曾梦想着厂子挣钱后,给爹再买一头甚至几头牛呢,自己回娘家也能抬起头来。素儿的那个梦终是被负心人打碎了,她的心像坠入无底深渊……素儿的一段碎片经历,又何尝不是千万女人曾经经历过的人间凄苦呢?她在讲这段痛苦的经历时,脸上毫无表情。这表情是痛苦一遍遍被提起,就像刚结痂的伤疤又被一次次撕裂,把人折磨得体无完肤,心如死水啊。太阳快到正午了,阳光发着刺眼的光芒,她长舒一开气,拍着我的手背爽朗地一笑说:“离婚后,带着儿子回到娘家,没少受嫂子数落。不过,三年后又找到现在的老公……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这两年老公干工程也挣了些钱,我现在翻身了,孙子都抱上了。把爹娘也送走了。以后,娘家的路也断了,只有现在的家了。"她笑着,这是苦尽甘来由衷的笑,带着甜意的心。其实,人这一辈子所走的路,沒有谁能替你前行。虽然各自境遇不同,冷暖自知。但只要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总会有一束光照亮你的。而无论你走到哪里,向光而行,吾心归处,便是吾乡!

作者简介:

史自巧,网名:南国花似海;小学教师,紫云山文友群文友,在《紫云山》《杜鹃花文学》等网络发表过诗歌、散文作品。喜欢在文字中流浪,在心中种莲。用心情记录美好,用美好书写素简人生。

征稿说明

《杜鹃花文学》是“紫云山文友群”期刊中的对外期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tj/7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