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文友吴迪先生,今天发表两篇散文:①是《乡愁》,描写和回忆过去时代我国东北农村年底交公粮、编席子、分红、购年货等事情,写得有条不紊,生活气息浓厚,与当时南方相似,这是时代的缩影,让人回味无穷;②是《论酒——酒名编串》,其中把对衡水老白干系列各种酒名来历的介绍就很精巧,对话展开得生动活泼有趣,读之可以让捧腹一笑。
文无定法,吴先生两篇文章一实一虚,各得其所,勿须赘言,法在其中了。
文川山人
、9、6
吴迪散文两篇
1、乡愁人的心态随着岁月的更替而逐渐的衰老。然而,有一样东西虽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但它却像珍珠一样熠熠生辉,它就是乡愁。似一泓清泉,似一壶陈年老酒,似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往事如烟,一首歌一个小故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缕阳光一轮明月似乎所有童年的记忆汇聚成一幅长长的画卷。老家在吉林省松原市某县一个小镇。东靠拉林河北临松花江,鱼肥水美,土地肥沃,林茂粮丰,有鱼库粮仓的美誉,盛产玉米大豆高粱。在人民公社年代,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每年的十一月份,农民就开始给国家交送公粮。清晨,当我还在甜美的梦乡,房后大道上送粮车的那铁车毂轳扎地的隆隆响声就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农民伯伯们在风雪严寒中排队等候交粮。眉毛上胡子上和那大狗皮帽子挂满上厚厚的霜雪,身上穿着老羊皮袄,脚上穿着牛皮靰鞋,里边絮着厚厚靰鞡草。靰鞡草关东三宝之一“人参貂皮靰鞡草,”它生长在河边的塔头上,别名三棱草。秋天割回来晾干,用的时候用木锤轻轻砸成絮状塞到靰鞡鞋里,非常保暖抗寒。它是早年间东北农村冬季抗寒必备的佳品。一个多月的时间,公粮基本送完了,生产队一年的主要农活基本就结束了。然而,此时又是生产队最紧张忙碌的时刻,一年一度的结算就在这时开始了。生产队会计通过认真细致核算,把每个人的工分折合成现金列出清单贴在墙上供大家核对。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社员最高兴的时刻。苦巴苦业的干了一年终于要见到钱了。大家开始琢磨着这钱咋个花法。有点手艺的人家开始琢磨干点啥挣几个年货钱。于是,开始琢磨利用这段农闲时间搞点副业。当地比较有名的副业就是制作粉条。制作粉条的工艺并不复杂。首先是把土豆洗干净磨成粉浆,然后通过沉淀把淀粉分离出来。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漏粉,要由最有经验的老粉匠来亲自手动手,把淀粉按比例打好芡,关键是比例一定要适当,生芡大了不成条,熟芡大了粉条发粘不筋道。这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道工序。烧一大锅开水,上面架上粉漏子,把兑好的芡放在漏子里拍打震动,粉条就自动漏到锅里,从锅捞出来粉条就已经熟了。刚出锅的粉条晶莹剔透,浇上点酱油醋就变成一道味道鲜美佳肴。每当这时就有人拿出小酒闷两口。出锅的粉条要先放到凉水里过一下,然后挂到外面的架子上凉干,捆成捆入库等待外地老客来收购。还有一些有编织手艺的人这时候开始编炕蓆,过年了有的人家要换一领新炕蓆。老家编蓆子的原料是高粮的秸秆,先把高粮秸秆用专用刀具破成四瓣,然后用水浸泡。泡透之后要晾七八成干再用石头辊子碾压。接着是刮皮,就是用刀把秸秆的心刮掉。这道工序可是个技术活,刀的角度要找好太直了篾条容易断,太偏了刮不干净。经过这几道工序加工的篾片变得十分柔软可以开始编了。全家老少齐上阵起早贪黑编的编卖的卖。街上卖炕蓆往往是一张蓆子卷成一个筒整齐的放成一排。有人想买的时候再打开看,东北有句俗语叫“卖炕蓆不打梱卷(觉)着不错”就打这来的。是讽刺人不自觉的一句常用语。东北的炕蓆历经多次变革。起初就是这种高粮秸秆编的蓆子,后来发展苇子蓆竹子蓆也有精明的人尝试着用纸糊炕上面罩上清漆。再后来发展到用整块的纤维板当蓆子可谓五花八门。此时离春节越来越近了。上街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个不大小镇上来。大车小辆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欢马叫。各买卖家的门前堆放着各种各样的花花绿绿的商品。卖鞭炮的,卖对联的,花生瓜籽,冻梨柿子,应有尽有。这个时节也是各商家最挣钱的时候,老板们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说起冻梨冻柿子,在东北也有一个讲究,年三十晚上老人们先把冻梨冻柿子拿到屋里用凉水化上。夜深难免有人犯睏吃两口冻梨冻柿子醒醒神。灶王爷门神和年画是家家必备的。家里再穷这三样是必不可少的,人们都图个平安吉祥,贴上几张年画看着新鲜心里敞亮,贴上画就算过年了。年画有各种规格的,有单张的还有四扇屏,什么盗仙草白蛇传朝阳沟八仙过海,老太太坐在炕头上给小孙子讲的有声有色。孙子听入神了哈喇子都淌下来还浑然不觉。腊月二十五六家里的活计基本都忙完了,此时大姑娘、小媳妇穿上花花绿绿衣服在各大买卖家东游西逛开始采购年货。雪花膏、绫子片、红头绳是姑娘媳妇儿的最爱,在柜台前叽叽喳喳挑选自己喜欢的。服务员不厌其烦尽量满足姑娘媳妇儿的愿望,因为过年了谁都图个吉利喜庆。小伙子们在鞭炮摊前眼睛都直了,二踢脚,炮打灯,钻天猴,还有小洋鞭,买了一大堆。在农村,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起来了。按照东北的习俗家家开始淘米蒸豆包蒸粘糕。前些年没有糯米都是用大黄米。这些年随着东北水稻田的开发也有了糯米。所以现在不少人家都用糯米来蒸豆包年糕。最热闹的事当属杀年猪。那些年东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那年月豆油少一年四季就指着猪身上这点油水。一进腊门家家开始杀猪。每家杀猪都要请街坊四邻来家吃猪肉。吃完你家吃他家,亲朋好友都要请吃个遍。最著名的就是白肉血肠吃上一口賊啦的解馋。还有一道家家户户人人都喜欢吃的菜叫烩酸菜,曾因在一首歌词中有“翠花上酸菜”而闻名全国。所谓烩酸菜就是在煮肉的时候把酸菜切成丝放在锅里一起煮。那酸菜味儿和着肉的香味儿醇厚绵长吃一口唇齿留香。这个时节如果你有机会去东北的农村走走看看,那些正在杀猪的人家敞开房门热气腾腾那肉香混合着酸菜味儿扑鼻而来,一走一过恐怕也要把你的馋虫逗引出来。香味顶风也能飘出一里地。东北人非常好客,那怕你是路人赶上杀猪进屋大块肉大碗酒可劲儿造供你个酒足饭饱。临走时还得高高兴兴的把你送到村外。农村过年有一套嗑:“小媳妇儿过年绒绳两团,小伙子过年鞭炮两圆,老人过年烧酒两坛。”一切都办置完了就开始过年了。三十晚上是春节的重头戏。要祭祀祖先,有家谱的人家把家谱挂在里屋的东墙上,没有家谱的人家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亲”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上三柱香点上两支高装的红色的蜡烛,奶奶爷爷坐在炕上哄着孙子听广播喇叭后来有电视了看电视。三十晚上要请财神,财神的方位是在灶王爷的牌位上标明。发纸前由家里长辈提上灯笼带上香头纸码朝固定的方向大约走多少步都是有数的。烧纸点香磕头请财神回家过年。请财神也有讲究不让小孩子去,原因是三十晚上各路神仙都被请回去过年,只有那些没人请的孤魂野鬼在大街上游荡。怕小孩子撞上把魂儿给收走了。其实这都是迷信主要怕孩子出去着凉吓唬小孩的。三十晚上是有禁忌的,不能说“完了,坏了,破了”等不吉利的话,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寓意作买卖发财了。不小心打碎了碗不能说打坏了要说“碎(岁)碎(岁)平安”。三十晚上一般都是十一点左右发纸。所谓发纸就是一种敬天地敬神灵的仪式,在屋外院子里点上一堆火烧上纸钱同时给老祖宗及各位神灵上香。屋里煮上饺子外边开始放鞭炮。有的人家发纸的时候烧点芝麻秸秆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预祝新的一年有一个好年景。这时候也整个春节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气氛热烈喜庆。发完纸回屋要先给长辈磕头,长辈们要给孩子们压岁钱,一般都是给几张嘎嘎新的有几角钱也有几块钱。后来有了钢蹦就给几个新的钢蹦。然后才能上桌吃饭。三十晚上家族的人可以给族里的长辈拜年。一直闹腾到过半夜才算消停。一般从初二三开始姑娘回娘家给爹妈拜年老家叫住家闺女。东北拿姑爷非常为重,俗称“上门子客”格外高看一眼。有一句俗语叫“老丈母娘疼姑爷一顿一只大母鸡,”老岳母疼姑爷之心可见一斑。过了初五家家户户开始互相走亲访友互相宴请。所谓耍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就从此开始了。那年月没有电视一些人开始耍钱。打麻将看纸牌打扑克还有推牌九总之样式很多。初三开始最有东北特色的大秧歌就出现在大街小巷,走屯串乡到各家拜年。初五全公社的大秧歌会演都集中到镇里从东街到西街满街筒子人熙熙攘攘。这是春节的重头戏,家家扶老携幼去看大秧歌。街道上鼓声喇叭声鞭炮声震耳欲聋。秧歌所到之处受到热烈的欢迎!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的一个重头戏。白天大秧歌晚上耍龙灯家家要放鞭炮放礼花,把个夜晚照的如同白昼。这天家家都要吃元宵。有煮的炸的还有蒸的。各家户各买卖家门前都没要挂上各式各样的灯笼。过了十五就来到了二月二。这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令。二月二龙抬头,人们都争着抢着在这一天剃头,俗称剃“龙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猪头肉啃猪蹄。用草木灰在屋外院了里画上几个圆圈俗称老天仓预示今年大丰收。孩子们带上用珠子彩纸穿成的“龙尾”预示孩子们一年平安不生病。过了二月二春节全部活动就结束了。忘不了的那年那事时刻萦绕在心头。虽历经沧桑但现在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有些民俗看似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实际上它孕育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人文历史厚重有些已经接近失传。每当回忆起来都有一股惋惜之情油然而生!.5.2
2、论酒——酒名编串
我家住在紫峰山杏花村,村东头有一条小河叫洮儿河。杏花村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以酒闻名于世。古遗存灿烂辉煌。著名的古代酿酒遗址:泸州老窖,宁城老窖,绵川窖。口子窖。还有著名的秦池年代更加久远。村北有座山叫牛栏山,山上住着一个大户人家。当家的因特能喝横水白酒,因此人送外号横水老白干。他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各个都是酒中豪杰都以酒为名。大儿子横水大曲,二儿子德惠大曲,三儿子榆树大曲。就数四儿子特别,因为流过洋叫洋河大曲。有一个女儿叫西凤,招个上门女婿叫老村长。一家人以造酒为业酒负盛名。一天,山下来了一个自称是二锅头的人。二锅头本名张大宝是北京酒业中的精英。因特能喝二锅头而得了一个雅号北京二锅头。他很早就听说东北有一个横水老白干,威震东三省。心里很不服气。决心要只身探虎穴,会一会横水老白干。这一天他个一人来到牛栏山下,通名报姓之后。老白干当时心里一惊暗自思量:“来者不善!”于是横水老白干带着家眷下山迎接。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来个先声夺人特意带上自己的姑爷老村长。下得山来二人见面惺惺相惜相见恨晚。老白干:贤弟远道而来愚兄特带家人前来恭迎。二锅头:谢谢横水仁兄的厚爱二锅头实不敢当。老白干: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小婿乃牛栏山老村长方圆五十公里之内一号首长。二锅头:一号首长大驾光临愚弟深感荣幸之至。老白干:这位乃犬子洋河大曲,溜过洋会十国语言雅号赖茅博士。二锅头:洋河贤侄乃见过大世面之人刚好北京二锅头要在国外上市还请洋河贤侄多多提携。老白干:这位乃小女西凤,多才多艺雅号西子人送外号赛西施。二锅头:西凤贤侄女美若天仙不愧为仁兄的千金大家闺秀。老白干:老弟从何处而来?答:尖庄!问:可曾路过茅台镇?答:正是!问:茅台镇是名酒之乡,曾遇见何人?答:有幸拜见过酒鬼大师!老白干:酒鬼大师有何吩咐?二锅头:告诫老弟切勿与你煮酒论英雄!寒暄过后携手上山前呼后拥好不威风。老白干在花园醉翁亭设宴款待这位北京的二锅头。开了一瓶国宾酒和一瓶茅台迎宾酒。二人对饮频频举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二人诗兴大发。决定以寓酒名之诗来助亚兴,每句诗中必须要有一到二个酒名否则就算输。谁先开头二人互相谦让最后二锅头说:“兄长为大还是您先开头。”老白干也不推辞,老白干:一场秋霜草原白,二锅头:春雨过后女儿红。老白干眨巴眨巴眼睛心想今儿个遇上硬茬了。老白干:五粮醇酿琼浆玉液,二锅头:剑南春风送八里香。二锅头给老白干满上一杯酒双手奉上,老白干:喝酒人天下一家从不汾酒,二锅头吃了个闭门羹心想看不起我必须还以颜色。二锅头:造酒人不分你我人人董酒。老白干心里暗暗唏嘘行啊小子你董酒!给你点颜色看看!老白干:古井贡酒五粮春名扬海外,二锅头:洮南香香飘万里远渡重洋。二锅头心里暗暗赞叹,老白干果然名不虚传。老白干心急如焚,决定使出杀手锏。老白干:杜康酒酒清清清酒半盏醉刘伶,二锅头这下懵圈了!抓耳挠腮想了半天答不上来,老白干这个得意心想:“小仔答不上来了吧,你不董酒吗?”二锅头突然看见醉翁亭上的一幅八仙醉酒图顿时来了灵感。二锅头:竹叶青酒酒洌洌洌酒一杯醉八仙。出乎老白干的预料连连鼓掌叫绝。老白干:劲酒一杯搬倒井,二锅头:郞酒半盏闷倒驴。老白干:黄酒白酒红酒啤酒四中全会,二锅头:郞酒贡酒奶酒米酒五湖飘香。老白干:松江春水水秀山清稻花香二锅头:洮儿河水水美人美荷花美。老白干心里拔凉拔凉,没成想此人如此厉害。老白干:哈达山一线天威震三江。二锅头:龙泉春白云边名扬四海。老白干:五粮液香飘万里誉享天下,二锅头:孔府家宴美名扬世人皆知。二锅头心里暗竖大姆指老白干果然了得!老白干:口子酒口子窖酒有口皆碑二锅头:古井坊古井贡酒交口众赞。老白干心想大江大河我都见过难道还能在你这小河沟里翻船。决定孤注一掷来点洋货让他尝尝。老白干:白兰地威士忌人头马世界名酒。二锅头这下可真懵门了外国的酒咱没玩过。有点傻眼了。正在这时就听老白干吩咐家人上自家产的十年陈酿六十度老白干。二锅头顿时来了灵感,心想你说外国的我给你来中国的。二锅头:六十度老白干蜚声海外洋为中用。老白干一听难不住他心急如焚!二锅头心里明白再比下去一定落得个不亦乐乎。酒鬼大师已吩咐不要与老白干煮酒论英雄。想到此起身拱手恭恭敬敬:“仁兄果然厉害愚弟甘拜下风。昔日听江湖言传兄长威震东三省,愚弟此来实想与兄长一比高下,今日见面果真名不虚传口服心服。大哥在上受愚弟一拜。”老白干起身拱手还礼:“不敢不敢老朽现丑,贤弟实在是令人佩服!”二人从此结下金蓝之好情同手足,一个关里一个关外强强联手生意越做越红火。.5.5作者简介:
吴迪,网名沧海水,男年生。系学校退休干部,现居吉林松原。爱好写作,对小说散文诗歌有所尝试。曾有文章在冯站长一日一诗,三江文学,吾壹文艺沙龙,杜鹃花文学等微刊发表。散文诗“脊梁”在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被评为二等奖。现为紫云山文友群文友。
征稿说明
《杜鹃花文学》是“紫云山文友群”期刊中的对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