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容《乡愁》
乡愁是什么?
“杜鹃号”上的金花们把席慕容口中永不老去的乡愁衍化成一种对大理民族文化的一种宣扬和传承。
年电影《五朵金花》的上映,大理金花走出云南,成为大理的一个名片。“杜鹃号”的成功让苍山洱海、风花雪月五里飘香。
金花们回忆,年“杜鹃号”上的金花姐妹作为白族代表到北京参加民族文化节演出。第一次坐飞机到北京,到了北京后,金花们演出穿白族服饰,出行都白族服饰整装出游。随时都要保持头饰的整齐,这是大理“风花雪月”的特有标志(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不能失掉我们作为大理代表的形象。出游故宫迷路,用流利的英文和外国友人成功问路。这是一种对大理文化和文明的对外展示。是那个年代金花们远在他乡的一种乡愁。
远在北京,作为初次离开家乡的金花们,吃不惯当地的食物。到大理插过队的知青,得知金花们到来的各种不适应,特意制作好当年插队时学会的腌菜给金花们,以解金花们的思乡之情。同时,知青们看见如此伶俐可爱的金花们,也无比怀念插队时候的自己,还有往日生活大理的美好。大理也算他们的第二故乡,看到家乡的人,也勾起一股浓浓的乡愁。
是的,大理的苍山洱海,给了多少人一种眷恋和念想。
回望90年代的“杜鹃号”,推动了大理旅游的发展,培养过一批优秀的旅游从业人才,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对大理苍山洱海和民俗文化有着浓浓眷恋之情的游客。
“杜鹃号”上的美丽金花们通过过硬的文艺素养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完美的诠释了大理文化。给上船的每位游客留下了不一样的记忆,同时也是他们生命中无法复刻的一段美好经历。
有的游客,和金花合影后,留下了地址和联系方式,特意寄回照片。这是富有年代感的事情,那时的胶圈相机需要胶片洗印。等待照片的洗印过程,也是万般美好。小编觉得这无疑也是一种美好的乡愁,是外乡人对大理的一种美好的眷恋。
微大理林丽星报道
注:州庆期间众意愿和政在回应停发,收假后恢复发送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