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风丨看那满山的杜鹃,照见红色的记忆

2.5亿年前,龙缸在这里形成

1.5亿年前,恐龙在这里聚集

多年前,先秦在这里置县

多年前,张飞庙在这里建成

这里就是……

云阳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因“四时多云、山水之阳”而得名,是长江上游最早设置的县级行政区之一,有多年的建县史。这里山清水秀城美业兴文盛,素有“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之美誉。

云阳城区

云阳全景

千年盐都人文荟萃

昔日云安盐厂制盐情形

作为千年盐都,云阳因盐而兴。汉高祖元年(公元前年),扶嘉在云安凿井取卤制盐,开中国井盐文化之先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始设盐官。唐德宗贞元元年(),在云安盐场设云安监。宋朝以来,云阳一直是全国重要产盐地之一,因盐质量上乘,曾被列为贡盐。

龙脊石题刻

千年井盐文化滋养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也赋予了云阳儿女勤劳坚韧、自强不息、尚志崇文、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云阳是当之无愧的人文荟萃之地。文藻胜地张飞庙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抗元遗址磐石城素有“夔门砥柱、川东屏障”之称;唐末辛寅逊所作“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中国楹联之始作。

张飞庙

磐石城

彭氏宗祠

文园古韵

天下第一联

遍野杜鹃映山红艳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晚春时节来到云阳,不得不去看看漫山遍野灿若星辰的杜鹃。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这一团团、一簇簇五彩斑斓的花儿或闪烁于山野,或点缀于溪谷,或妆点于园林,为游人赏花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向上滑动查看映山红美图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如果说杜鹃这个名字或多或少带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凄惆怅,那么映山红这个名字则更具“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的希望色彩。

在云阳当地,有一首未谱曲的歌也曾提起映山红。

巴山松,

傲霜雪;

映山红,

烈士血。

万里风云,

峥嵘岁月,

英名长留人世间。

看!巴山、大江尽春色!

这首歌用词简洁、恢弘大气,是大巴山人为纪念彭咏梧烈士而作。

彭咏梧铜像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是小说《红岩》中彭松涛的原型,年2月生于云阳县红鹿乡(今红狮镇)。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云阳县委书记、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川东临委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川东游击纵队政委等职务,倡导“为民吃尽天下苦,甘洒热血染山河”的革命奉献精神。

追求进步投身革命

彭咏梧全家福

年1月19日,云阳县城响起了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起义的枪声。后起义失败,大批的人员被捕。刚20岁出头的共产党员、突击队长蔡明典在英勇就义前高呼“共产党万岁”,给当时追求进步思想的彭咏梧极大触动。他为此冒着生命危险步行一百多里路,去到蔡明典家乡(今云阳农坝镇)寻找共产党,但未能如愿。

年秋,彭咏梧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省万师的革命氛围非常活跃,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省万师“读书会”“抗日后援会”等组织。一心追求进步的彭咏梧很快就参加了这些组织。同年12月,彭咏梧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积极参与活动,受到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重视,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求真务实肃纪整风

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重庆市委领导全市党员开展整风学习。整风学习是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的一次重大的学习运动,旨在通过学习整顿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彭咏梧担负起领导重庆市委所属党员的整风学习重担后,参加了南方局举办的整风学习班,学习《整风文献》,检查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这期间,彭咏梧不仅提高了思想认识,还进一步学习和汲取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地下斗争的宝贵经验,随即在全市党员中将整风学习积极开展起来。

他在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的报告《整顿党的作风》后,将报告中的要点传达给所联系的每个党员,并要求他们联系思想进行检查。他在给同志们的要点提示中写道,“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有两条宗旨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

特殊战斗以笔为戈

《挺进报》关系图

年初,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被迫撤回延安后,重庆消息闭塞,敌特趁机制造谣言,白色恐怖加剧,政治空气沉闷,不少人感到苦闷、焦虑,甚至悲观。

为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报道解放战争真实情况,彭咏梧向重庆市委提出了办地下党报的想法,得到重庆市委同意,并被委派负责此项工作。

彭咏梧很快与办地下小报的党员刘镕铸、陈然、蒋一苇取得联系,决定以无名小报为基础,出版市委地下机关报,并取名《挺进报》。为了把《挺进报》办好,彭咏梧对每期的稿件都要认真审阅、修改,总是热情地和有关同志讨论编排内容,并在江竹筠的协助下,专门组织人员在重庆收录新华社电讯稿。《挺进报》消息真实迅速,评论尖锐犀利,像一把匕首,插进了敌人心脏。

舍生取义英勇牺牲

毛主席亲自签发的革命烈士证照片

年1月8日,彭咏梧与王庸、陈太侯等人一起,在奉节、巫山、巫溪交界处领导了震慑敌胆的奉大巫起义。在突袭云阳南溪首战告捷后,敌人立即调派3个团的正规军,对游击队进行“围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彭咏梧当即决定将部队兵分两路,往外线转移,他和王庸率领第一路47人,向北直奔巫溪红池坝。

由于消息的泄露,彭咏梧一行人被敌人包围在了黑沟淌暗洞包。在突围中,彭咏梧为救战友不幸牺牲。牺牲前,他费力地从身上摸出一张去云阳接头的小纸条,艰难地塞进嘴里,细细咀嚼后、慢慢咽了下去,把党的秘密永远藏在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里。

敌人为了发泄对共产党的刻骨仇恨,竟野蛮残暴地砍下了彭咏梧等人的头颅,并挂在奉节县竹园场镇城楼上示众。后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头取下来安葬在竹园对面的宝塔梁上。

为缅怀先烈功绩,继承烈士遗志。彭咏梧烈士的家乡人民将其曾读书、教学以及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红狮小学,命名为“云阳县彭咏梧小学”,并建立了彭咏梧烈士纪念馆。

彭咏梧烈士纪念馆

和彭咏梧小学

彭咏梧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中展出有彭咏梧与江竹筠假扮夫妻时用过的家具、书信,毛主席亲自签发的革命烈士证等件珍贵实物或实物复制品,生动地再现了彭咏梧烈士光辉灿烂的一生。

彭咏梧与江竹筠

用过的家具

彭咏梧阅读过的

进步书籍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这是江竹筠留在世间最后的文字,信中的云儿就是彭咏梧与江竹筠的独子。

#江竹筠给谭竹安的托孤信

这是一个革命先烈的真情流露,字里行间既有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又体现了对亲情的眷顾。信中她告诫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决不可娇宠溺爱,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体现了一种崇尚艰苦朴素的共产党人家风。“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彭咏梧和江竹筠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也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启示。

当地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近年来,云阳县深度发掘本土红色文化、廉洁基因,依托彭咏梧纪念馆,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每年接待参观学习人数近人,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学先烈、忆初心、担使命的良好氛围。

在红狮镇,当地党员干部继承先烈遗志,以躬身建设家乡、加快振兴家乡的饱满热情,带动群众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特色镇”“特色农业小镇”“生态公园城镇”“5亿级工业集镇”,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者:张洪瑶熊浩燃丁晓波

责编:巫熙

编辑:梁枥月

校对:刘珂杨曼艺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z/9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