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是三种生活在芦苇丛中的鸟,它们是震旦鸦雀(ReedParrotbill)和东方大苇莺(OrientalReedWarbler)以及大杜鹃(CommonCuckoo),其中,东方大苇莺和震旦鸦雀的叫声是这样的:
这个音频中,比较低沉的声音是东方大苇莺,而比较轻快的连续不断的高音是震旦鸦雀,它们的声音像是来自芦苇丛的二重唱,东方大苇莺负责低声部,震旦鸦雀负责高声部,它们的存在让芦苇荡里充满了生机。
在印度的梵语中,震旦是中国的意思,而东方大苇莺的名字也表明它的分布主要在东亚,所以震旦鸦雀和东方大苇莺的二重奏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美好景象。大片的芦苇荡像是它们的舞台,它们在里面歌唱,舞蹈,这是它们赖以为生的地方。今天的首先出场的是长相呆萌的震旦鸦雀,它长这样:
上图是一只握着芦苇杆望向远方的震旦鸦雀,它是中国的特有鸟类,也是一个著名的珍稀鸟种,有“鸟中大熊猫”的美誉。它们分布于长江下游和黑龙江,之所以珍稀,是因为它们只生活在芦苇湿地。震旦鸦雀体长18厘米左右,身体整体呈黄褐色调,这种颜色有利于在芦苇丛中隐藏自己不被天敌发现。它们的脸上有比较宽的黑色的眉纹,背部棕褐色有黑色纵纹,腹部浅黄褐色调,两胁有棕褐色纵纹,最标志性的长相就是它们黄色的嘴巴,非常宽大,像是鹦鹉的嘴巴似的,这大概就是它的英文名叫Parrotbill的原因吧。英语中,Parrot意思是鹦鹉,Bill指的是鸟喙,合起来就是长了鹦鹉嘴巴的鸟。震旦鸦雀的行为非常活泼,叫声也轻快,它们的脚爪长得非常适合抓握芦苇杆,所以总能看到它们在芦苇丛中灵活地跳来跳去,寻找芦苇芯中的虫子。震旦鸦雀是留鸟,不会迁徙,终生生活在芦苇湿地中,它们的存在有利于控制芦苇丛中的昆虫数量,保持芦苇湿地生态环境的健康。
第二个出场的是东方大苇莺,它长这样:
上图是一只在芦苇丛中抓握着芦苇杆的东方大苇莺。和震旦鸦雀相比,东方大苇莺长相就比较朴实无华了。东方大苇莺的大小和震旦鸦雀差不多,身体整体呈灰褐色调。东方大苇莺的识别特征是它们浅色的眉纹,它们的喉部到腹部都是浅色的,背部则是灰褐色。和震旦鸦雀一样,它们优秀的抓握能力非常适应芦苇荡和稻田的生存环境,可以灵活抓握植物茎秆并找到生活在芦苇上的昆虫。
虽然都生活在芦苇荡,和震旦鸦雀不同,东方大苇莺是中国的夏候鸟(南方有部分留鸟)。它们在印度和东南亚越冬,每年春夏来中国东部繁殖,到了秋天则带着当年新出生的宝宝一起迁徙回到印度和东南亚度过冬天,如此轮回,周而复始。而和它们一起来的,还有它们的死对头——大杜鹃。
登登登登~有请大杜鹃出场:
对不起各位,我的拍摄器材有限,找来找去只找到这么一张图,但又觉得这张图的意境很好,也准确记录了大杜鹃的行为。大杜鹃又名布谷鸟,这只大杜鹃正站在一大片的芦苇中的一丛高高的芦竹顶端,不停地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眼睛望向远方,四处搜寻——它在寻找一名受害者。它要找到芦苇中的鸟巢,然后把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巢里,让别的鸟替自己喂养幼鸟,这就是自然界中著名的“巢寄生”现象。对于大杜鹃的巢寄生行为,东方大苇莺就是最常见的受害者之一。有些研究者甚至发现一些区域有60%的东方大苇莺的巢被大杜鹃寄生产卵。大杜鹃会比东方大苇莺的卵先孵化,刚孵化的大杜鹃雏鸟背部有一个敏感区域,出于本能,它们会用自己的背把自己养父母的亲生孩子们一个个顶出巢外,而东方大苇莺并不能认出自己在喂养别人的孩子——即使大杜鹃长得非常快,迅速地长到超过自己的体型,但是东方大苇莺还是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来抚养——即使它们正在抚育的孩子和自己长得一点都不像。
图片来源:微博博主
大连老白杨上图是东方大苇莺喂养大杜鹃的图片,这只大杜鹃的幼鸟整体呈棕褐色,背部和翅膀黑色并有棕色斑纹,它的胸部到腹部则是黑白相间的横纹。它已经出巢,站在水烛的花序上张着大嘴乞食,另一只东方大苇莺嘴里叼着一只绿色的虫子站在它身上准备喂养它。之所以站在身上,是因为如果东方大苇莺也站在水烛上是够不到大杜鹃的,这位宝宝的身材已经长到了东方大苇莺的几倍大,但是还在向养父母乞食,而这位养父母在幼鸟叫声的刺激下,不停寻找食物来喂养这位孩子。
看到这里,请不要用人类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大杜鹃。这种生存策略演化已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而已,并没有好坏之分。实际上,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杜鹃等巢寄生鸟类以及它们的寄主都有自己的策略来确保自己繁殖成功。比如,它们的卵从外形上和寄主的卵很像,让寄主难以区分;卵的孵化期比较短,早于养父母的卵破壳,优先接受喂养;大杜鹃雏鸟敏感的背部可以把同一个巢里的别的卵或者刚孵化的雏鸟推出去。而被寄生的鸟也演化出来了反寄生的策略,比如有些鸟可以准确识别出自己巢中长得不一样的卵并啄破丢出去;东方大苇莺发现出现在自己巢区的大杜鹃则会向它们发起攻击驱赶,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家燕选择伴人而居也是一种基于逃避巢寄生鸟类的一种策略。
上图是一只站在芦苇顶高声鸣叫的东方大苇莺,它的巢区出现了一只大杜鹃,于是它大声鸣叫示警,让这片芦苇的小鸟都提高警惕。
再来听一段大杜鹃的叫声:
这个声音是不是很熟悉?在17世纪的德国,自鸣钟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使用的就是大杜鹃的叫声,所以也被称为CuckooClock。在遥远的欧洲,大杜鹃也是每年春夏来繁殖的夏候鸟,它们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因为它们总是在同样的时间到来,所以在欧洲文化中,大杜鹃寓意着守时,用在钟表中再合适不过了。这一点也与中国文化中的杜鹃不谋而合。在中国的四声杜鹃叫声为“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常被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人谐音做农谚“割麦种谷”或者“快快布谷”,提醒耕作的人们按时收割小麦种植小米等农作物。不过,随着我国的发展,农业社会时代的梗开始被新时代的梗所取代,现在四声杜鹃的叫声更多被成为是“光棍好苦”了。而在欧洲,自鸣钟也从常见的家用物件变成了一种古董。下图为CuckooClock的经典动画形象,在整点会从小屋中出现一只小鸟从小屋中弹出并发出“布谷~布谷~”的声音。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篇文章中出现的小鸟们下图是抓握着芦苇杆的呆萌的震旦鸦雀~
下图是站在芦苇顶端抓着芦苇叶子警惕张望的东方大苇莺:
两位芦苇丛中的小可爱和大家说再见啦~要好好保护芦苇湿地,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尤其是震旦鸦雀)~
另外讲一个后续,我之前发的一篇关于南汇东滩芦苇湿地保护的文章Vol.08环颈鸻:世界环境日,让我们从候鸟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南汇东滩如此重要中提到的南汇东滩推倒芦苇植树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解决,挖掘机已经在六月中下旬停止了施工,我们的呼吁得到了回应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一定能从破坏中恢复一片生机,而我们只需要静静等待时间的魔法。
再讲一个预告,我马上要去北部湾做关于鲎以及底栖动物的调查啦!到时候我会继续在这里介绍来自海洋的声音!但好像很多底栖动物都不会发出声音哈哈哈,没关系!我会尽可能好好描述的!好开心,自从入坑自然观察以来第一次离开上海去野外观察呢!
emmmm,飞机延误了,我在机场写的这篇文章,希望再过一个小时能顺利登机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好饿)
这是一个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