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陇南乞巧节quot在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诗经·秦风·蒹葭》吟唱千年的甘肃陇南女儿们,如今还在延续着最清纯、浪漫的“神秘”仪式。七夕乞巧节,中国的“女儿节”“情人节”,新华社记者带你到“在水一方”,看看执着纯真特别的“所谓伊人”。视频航拍信江。

  众多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并随着秦帝国的不断强盛,逐步在全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区内盛行,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在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乞巧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直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长达七天八夜!在这一段时间里,数万名“闺中待嫁”的姑娘们以虔诚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满。

  陇南乞巧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和十二项祭祀仪式。民俗专家认为,陇南乞巧活动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独一无二,绝无仅有,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甘肃西和晚霞湖畔的乞巧民俗表演。航拍信江

“巧娘娘”是西汉水上游被人们尊称善织“云锦天衣”的织女。

  这是一首描写乞巧的著名古诗。这一古老的节日在甘肃陇南年年上演。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在西和县,乞巧活动是姑娘们“天大”的事儿,准备工作从两个月前就开始了。不论在县城,还是在农村,未出嫁的姑娘们就忙活起来了,凑在一起商量怎么过属于她们自己特有的节日。一般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姐妹发起活动,同村未婚女性组成“乞巧场”,姑娘们利用闲暇时间,结伴练唱《乞巧歌》。

  烟火和喧闹打破西和县西峪镇下寨村宁静的夜。从这天开始,村子里多个女性放下手里的农活,一番梳洗打扮后,身着盛装走出家门,来到村口,用歌声把巧娘娘迎到坐堂。视频是七月初一前夜西和县下寨村乞巧场景信江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70岁的李尚学作为村里乞巧的“总策划”,已经参与组织40多年。今年两个月前,他就开始筹备,写出新的乞巧剧本。在传统的曲调基础上,他新加了这样一句唱词:“桌上坐的织女星,巧娘娘教我做好人。”朗朗上口的新唱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李尚学说:“我们传承,但不守旧。”

  以前,参加乞巧的仅限于的闺中待嫁女,现在已成家的妇女也参与其中,成为所有女性的节日。妇女们演唱改编的乞巧新唱词,这种唱词摈弃了以前消极内容,根据时代进步加入了新的内容。视频拍摄信江

  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的七天时间,这里的女性连日歌舞,并且到相邻的村子互相演唱,直到七夕当天。图片拍摄新华社记者梁军

  西和县乞巧姑娘们正在迎巧。

  乞巧女在表演《乞巧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参与人数减少,曾一度濒危,面临失传之忧。但过去几年,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更加重视,乞巧活动每年都能得到经费帮助。”陇南乞巧非遗传承人赵君平说。图片拍摄新华社记者梁军

  非遗传承人赵君平讲解演唱乞巧歌曲。视频拍摄信江

  乞巧曲调代代传承、相对固定,但乞巧歌词却各有不同,极富趣味。比如《拜巧歌》中就有对十二个月场景的描述:“正月里冰冻二月里消,河里的鱼儿水上漂;三月里桃花满山红,四月里杨柳子摆出来;五月里雄黄闹端阳,六月里麦子满山黄;七月里葡萄搭上架,八月里西瓜弯月牙;九月里大荞割成拢,十月里雪花飘进门;十一月柿子满街红,腊月里年货摆出城。”

  美丽的乞巧姑娘。新华社记者梁军摄

  近年来,陇南乞巧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   英联邦北京协会主席、巴巴多斯驻华大使夫人罗珊娜第一次来陇南参加乞巧节,让她感觉别开生面,大量妇女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让她印象深刻。图片拍摄新华社记者梁军

来源:新华社年8月23日

记者:任卫东屠国玺梁军信江

监制:杨文达责编:王文涛编辑:吴静

讲好陇南故事传播陇南声音

  邮箱:lnwxb

.   

感谢您的







































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jincao.com/mhzz/2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