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当今的社会,关心老人和小孩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紫云山文友群编辑前两个多月就专门采访过永安有关作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出过专辑。
今天,发表厦门关爱青少年的妈妈团团长、群里文友向纯所创作的文章,《爱的点滴故事》便是很好的作品,记录一位林淑莲老妈妈所做的事迹。“妈妈团”里做出成绩和贡献的人士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位。
另外一篇《我与高考擦肩而过》,记录了当年知识青年参加高考的兴奋、激情和擦肩而过的经历。
第三篇,作者饱蘸着深情给永安老年大学写的信,回忆当年在该校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写得很有激情。
作品是作者记录心灵情感或者人生履历轨迹的精神载体,它不是简单地重复生活,而是通过提炼、加工,将思想和艺术融合在一起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产品。笔者认为:不拘形式和不同的语言风格,只要是正能量的作品,有意义和价值,都值得赞赏。朴素的语言,平易近人,可亲可爱,能够直通人们的心底,真情实感则能够感动人心。
文学作品要讲究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实用性。它不一定要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容易曲高和寡。向纯的文章,风格明朗,语言质朴、流畅,这很宝贵。
文川山人
、8、5
1、爱的点滴故事
有一种“神丹妙药“能使出家的孩子从新回到父母的身边,你相信吗?在鹭岛,被大家称为孩子们“挽救灵魂工程师”的林淑莲老妈妈就有这“神丹妙药”。上个月的一个周末,我和瑜瑜姐去看望我们关爱团的老前辈林淑莲妈妈。在林淑莲妈妈的家里,看到淑莲妈妈是要保姆搀扶着才能走路了,心里感到一阵阵难受。但看到她在家里依然坚持帮教工作,心里又被这可敬的老人深深感动着!淑莲妈妈给我们提到了年她曾挽救的那个女孩。整整4年间,淑莲妈妈一直跟踪关怀帮助这女孩的生活和学习。今年7月这女孩参加高考了,淑莲妈妈说到这,她的脸上充满着幸福的笑容。那天上午,在淑莲妈妈家又看到了孩子们和家长一封封写给淑莲妈妈的感谢信,让我想起了年的初夏,我接到了一个求助于淑莲妈妈帮忙救救孩子的电话,对方急切于找淑莲妈妈。是因为她那上初中14岁的侄女在社会上交上了不三不四的朋友,常常逃课,夜不归宿,把家人急坏了。父亲要和她脱离家庭关系,她的姑姑听到了淑莲妈妈有神丹妙药,急于要带孩子见淑莲妈妈。我把淑莲妈妈的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告诉了这个求助人。年春节,我到淑莲妈妈的家,听她讲述了她和这女孩子故事。听淑莲妈妈讲述了她半年来她和这女孩的故事。淑莲妈妈高兴地告诉我:“这孩子转变了,回校上课了,春节前,和她爸爸来看我“,我问她“您用什么方法让孩子转变呢?”淑莲妈妈淡淡地回答“和孩子一起玩啊“,“玩什么?”我更好奇地问她,她说“玩聊天,半年前,孩子的爸爸和姑婆得到我的住址后,第二天下午把孩子带到我家,然后大人就离开。我们从下午2点多钟就聊,聊到她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聊到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她结交的朋友。最后我的话走进了她的心里,她什么心里话都告诉了我,就这样我们聊到了傍晚7点多,她的父亲和姑婆赶来把她接走了”自那以后这孩子常来淑莲妈妈家里和她聊天,淑莲妈妈也常给这孩子打电话,从此,孩子转变了,她断绝了社会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朋友,她上学了再也不缺课,她和她后母的关系也好了起来。难道就靠这聊天就能改变这个孩子?当我翻开淑莲妈妈和这孩子留下那些饱满深情厚意的聊天记录,我感动了!我信了!其实,那些密密麻麻,厚厚一叠的聊天文字记录就是一本神丹妙药的教科书,记载着淑莲妈妈多少个日日夜夜费尽心血,苦口婆心,点点滴滴的感人肺腑之言。每一次聊天,她都是先备课,把爱国,爱家,爱社会的道理讲给孩子们听。一次又一次聊天,一年又一年的聊天,就这样的年复一日的聊天,打动了多少个孩子的心,挽救了无数的失足青年。20多年来,淑莲妈妈挽救了要跳海、跳楼、服毒的失足青年三人,关爱帮扶青年学生一百多人。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参军,入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在关爱团里,我们的许多老妈妈也和淑莲妈妈一样,从青丝染上了白发还是执着地走下去,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颗平平淡淡的平常心。十多年来淑莲妈妈的身体很棒,常走同安,跑翔安到学生家中做帮教。今天她走不动了,可她还坚持在家里做帮教工作,让人感动!离开淑莲妈妈家时,我和瑜瑜姐紧紧拥抱了这个可敬的老人。
2、我与高考擦肩而过
每一次高考的到来,我都想起40多年前的往事。那是在一个山清水秀宜州市的郊外,每一个周日,我和我的朋友慧子,手拿着年的高考资料,兴奋地爬上我们当时工作那个小厂附近的小山顶上,我俩高兴地大声喊着"我要高考了!我要读书了!"那个小山顶是我们常在那读书写文章的好地方.很美,很安静,远处是美丽的山峰,山下是川流不息的龙江。永远难忘年的冬天,那是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个冬天。那年冬天的阳光特别温暖,温暖着我和我的家人。年,由于家庭的不幸,我离开了学校,到一个离城很远的小厂广播室工作,这个小厂机械设备落后,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可幸的是在那我结识了一个有着共同遭遇的女孩慧子,从此,我俩成了相依为伴的知己。我俩都热爱文学,我俩为那个文化气息淡薄的小厂创办了墙报,业余时间我们坚持读书和投稿,只要稿件有幸被采用,我俩便激动万分。我俩都有一个梦,梦想总有一天重返校园。年10月,我们终于盼到了全国恢复高考的喜讯,我俩带着美好的愿望进入了紧张的高考复习中,白天上班,晚上在集体宿舍里复习功课。记得每到深夜,我俩怕影响舍友,常常打着手电筒躲在蚊帐里看书,时刻等待冲刺的那一天。那年的冬天,也是我和我的家人命运的转折点,母亲得到了平反,医院调回城里。我的工作也得到了重新安排,我被重新分配到得一个现代化大型企业的有机化验室工作,学的是武汉大学的《有机分析》课本,还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培训学习,这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呀!我从一个机械设备落后的小厂走进了一个进口设备的现代化工厂,作为一个有机会去学习现代化技术的青年,我心里感到多自豪!眼看就要高考了,我被单位送到省外去学习,就这样我放弃了高考。半年后,我从省外学习回来,我的朋友考上大学离我远去。几年后,我的朋友大学毕业了,她不甘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寂寞,独闯深圳,到那个移民城市去圆她的作家梦。她终于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了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年,她的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出版了。逝水流年,年冬天在我心中永远是那样的火热,让人怀念。年的高考与我擦肩过的日子里,我激动,我拼博,我努力,我珍惜,虽然最后考试没有参加,但却给我留下最珍贵的回忆。3、写给母校的信亲爱的永安老年大学:您好!金秋十月,我们亲爱的祖国迎来了60华诞,也迎来了您二十校庆的生日,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我祝您生日快乐!这是一个暮年学子对您最质朴的问候,它包含着一个老小孩对年轻母亲最真挚的爱!此时此刻我真想坐在您的身边,真想和尊敬的老师及亲爱的同学们说说话,重温我们共同拥有过的美好记忆,共同感受这份欢乐与激情。虽然我离开您才几个月,虽说我在厦门离您不远,但我对您的思念却是那样的深重!记得年的春天,退休后的我怀着暮年求知的强烈欲望,走进您这个老年校园。您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这个知识极其贫乏的学生,是您用甘乳浇灌我这棵老树,是您用知识的源泉激活我这片秋叶,您的笑容是我灿烂的阳光;您的年轻绿化了我的生命,引着我走向一条通往绿色生命的大道;您像一个年轻的母亲,张开了温暖的双臂拥抱了我们这些白发苍苍的学子,在您的身旁,我开始感到自己变得年轻了。我亲爱的永安老年大学,是您给我留下太多的感动和回忆。在离开您的日子里,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常常一幕幕出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年的春日,学校成立了报道组,在成立了报道组报的会议上,副校长张丽华宣布我当选为学校报道组的副组长,我心情有多激动。学生时代曾热爱文学的我很想当个记者,但这个梦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变成泡影,没想到在您的身边终于有了圆梦的机会,把年轻时代未圆的梦托付给您,真是今生有幸啊!记得在报道组的会议上,老校长董殿亭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话语及殷切的期望,燃起我练笔的欲望。一年来在副校长张丽华的耐心指导下,她在百忙中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帮助我们修改稿件,认真细致地指导给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年的初春,我依依不舍离开了您,可我从来也没中断过对您的牵挂和联系,记得又是一个春日,我在厦门接到了一个从您身边打来的电话,里面传来了激动人心的声音“向大姐,我的文章上省报了!”这是一个在生活上受尽波折,感情上受过伤害的女学友,自她走进您这个温馨和谐的校园后,您的关爱让她改变自己的人生,您的激励使她从消沉中解脱了出来,她一边打工一边上老年大学,那天我被她的这个电话感动了!您知道吗?我是多么眷恋您那每一间让我重返青春的教室,曾记得每当我走过那一间间充满着青春气息的教室,悠扬的琴声和快乐的歌声都会让我留连忘返,每当我捧起一卷卷清新优雅的诗篇,真想回到与诸学友刚刚相识的那一天,是您把我和学友们的情谊紧紧连接在一起,就像那川流不息的江水源远流长。记得年元旦,一曲春歌吹到了桃姐酒楼,是学校的四个学会在那举行新年联欢会,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欢歌笑语中,诗词,书法学会和国画摄影学会那朗朗的颂诗声,接踵而来的是古雅飘逸的书画在击鼓声中瞬间而出,真是别有风趣,独具一格。戏曲学会精彩的表演让我陶醉,引人入胜的二胡拉出那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让我感受到那优美的旋律回荡在燕江的水面上,久久不能忘怀……温馨、和谐、欢悦的联欢会,已留在我永恒的记忆中。在您那处处洒满着温暖的阳光,处处散发着清新的空气的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美丽动人的故事,“帮助别人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一位健身操女教师的心里话,操舞班余锦璋老师精彩展示活力飞扬的“中老年街舞”和“广场舞”优美动人的旋律回荡在纤城的上空,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老年人健身的歌舞,深受学员们的喜爱。校园里还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独特风格的文化长廊,诗歌长廊曾记载着古典文学班一位八十高龄的老教师吴能信为了修改学员们的诗稿,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用最感人的文字在课堂上启发他的学生要把对家乡的深情和关爱见诸笔端。还有那些白发学友们,他们为了收集版面材料,在这诗歌长廊上常常看到他们默默无闻忙碌的身影。在我学会古典诗词的教室里,我的前座是一位慈祥的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白发老人,听大家说他是书法班的陈懋老师。原来,他的书法非同一般,很多学员都喜欢他奔放洒脱又不乏刚毅法度严谨的书法。他既当老师又当学生,那学无止境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在这些老年教育工作者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真情和真爱,我看到了灵魂工程师最美丽的心灵。每当夜色斑斓,星光闪烁,我想念您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坐在窗下的电脑旁,进入您的网站久久不肯离去。我依然在追寻网络上那不落的夕阳,重温您给我留下那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我亲爱的燕城老年大学,您是我心中美丽的春天,我祝您生日快乐!祝您永远年轻!永远是您的学生:向纯年10月,永安老年大学原副校长张丽华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写一篇庆祝永安老年大学成立二十周年的文章,于是写下此文,同年12月2日刊登在《三明日报》作者简介向纯,广东人,现居厦门。热爱文学,喜欢用文字释怀,用文字感恩生活,感恩生命中遇见的人和事。文章散见于《中国老年教育》、《福建老年报》、《厦门日报》、《海西晨报》、《厦门晚报》等报刊,厦门市作协会员、厦门市诗词学会、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
征稿说明
《杜鹃花文学》是“紫云山文友群”期刊中的对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