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白癜风治疗的有效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近代艺术大师、画坛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也是首次用独特的影视镜头语言对20世纪中国画坛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巨匠进行的全方位的影像解读和人物诠释。动人心弦、精彩纷呈的人物故事,再现了一代艺术大师真实生动、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风云际会

《万山红遍》78x49cm年纸本设色款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钤印: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画家李可染山水画系列《万山红遍》存世七幅中的其中一幅。山水画系列《万山红遍》是李可染根据毛泽东一九二五年创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而创作的。画名也是取自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天时地利人和

《万山红遍》的诞生,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时代烙印。年,李可染、张仃和罗铭克服重重阻力,赴江南写生,由此拉开了中国新山水画变革的序幕。此后,以赵望云、石鲁、傅抱石、钱松嵒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等也开始走向真山真水,描绘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新貌,描绘新时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与此同时,毛泽东诗词逐渐成为中国画坛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各家各派纷纷投入创作,以展现其诗词中的山水意境。年结束多年写生、重新回归画室创作的可染先生,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涉足这一题材。

毛泽东诗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其中的意境又甚为广阔,在革命主题风行艺坛的年代里,是山水画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60年代开始,可染大师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魄力,以最难表现的毛泽东诗词名句为题,创作了一批经典佳作,如《百万雄师过大江》、《长征》等。《万山红遍》可谓这其中的巅峰之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五十年代开始,尽管中国画坛掀起了描绘毛泽东词意的热潮,但极少有画家敢于尝试“万山红遍”这一题材。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更莫提“红遍”了。这两大创作难点,令当时的画家普遍将其视为畏途,无从落笔。

面对这种情况,李可染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再者,从年开始,李可染获特许夏天寓居北戴河,冬天南下广东从化温泉,一连三年都在中央高层领导专属的疗养胜地潜心创作,其待遇之优在当时全国的画家中可谓绝无仅有。另一方面,为描绘“红遍”,朱砂自是必不可少;而李可染素以挑剔纸、墨等作画材料闻名,普通朱砂当然也难入其法眼。然而颇为凑巧的是,-62年间,可染先生偶然得到了故宫流出的半斤乾隆朱砂(乾隆朱砂是千挑万选始得的极品朱砂,本是乾隆皇帝自备以钤御用宝玺的,其珍稀程度不言自明)。至此,创作“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可谓万事俱备了。

年,李可染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地第一次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年,仍在从化温泉,又有了第二次创作。其后,年,可染先生在北京西山的八大处疗养地,又接连创作了四张《万山红遍》;同年,应荣宝斋之邀,又为十五周年国庆创作一幅,至此,李可染先生前后共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

开天辟地出神入化年开始的三年,堪称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年。这期间,李可染“采一炼十”,开辟出全新的山水天地;而“李家山”的范式也逐渐确立下来。这时期的作品,无不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其中又以“万山红遍”系列最为典型,囊括了李家山水范式所有重要特点。其一,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其二,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平面感虽被刻意加强,但并非全平。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为营造“万山”之境界的幽深辽阔,李可染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门板”在这里似乎开了一道窗,可以遥望见氤氲云气中直达天际的层层远山,并继续通向无限深邃悠长的空间。于是,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两度半空间”,即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

其三,李可染早年山水画遵循传统,以留白为主、墨色为辅,又以淡墨为主、浓墨为辅。然而这种传统的山水画,黑白对比关系不强烈,整个画面大体上是灰调子,显得不够精神。近代以来,黄宾虹和林风眠两位大师曾分别以“夜山灵光”和引入西画低调高光之手法来尝试突破传统水墨的灰调;曾师从黄、林二师的可染先生,也从中受益匪浅。在前人的基础上,西画功底深厚的李可染又借鉴了素描的五度色阶:以纸张本身的明度为零,屋顶和树干为五,又将绝大部分画面统一在四至五的深色阶上;同时结合丰碑式的满幅构图,不留无谓之虚空,只把反射天光的瀑布、白墙等极小块区域留在零的明度上。从年起,沿着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思路,李可染逐渐发展出一套结合了山水画之积墨法与西画之逆光法的艺术语言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水墨画黑白关系的“拓扑反转”。

《万山红遍》将李可染这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边角几乎全被填满;浓重的墨、色连同其它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挤之又挤、不能再挤之下才留出了飞瀑、白墙、云气等极其狭小的空白。恰恰是因为周围浓郁色彩的映衬,这些挤出来的白才显得愈发明亮夺目、摄人心魄;黄宾虹所说的“灵光如炬”,就正是此意。常有观众误以为李可染在这些“挤白”的地方使用了白色颜料,其实,这不过是可染大师所营造的视觉幻象罢了。

这种对光暗的处理,使得画面顿时有了灵性,显得神采奕奕、如沐神辉。被“挤白”点亮的万山,在积墨、积色和“两度半空间”所营造出的气势与意境之上,更多了一层静穆而崇高的精神空间。祖国的壮阔河山,也由此在李可染的笔下被赋予了神圣而永恒的力量。

《万山红遍》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大师举世无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与此同时,它也无声地讲述着可染先生在动荡而光辉的二十世纪里,为中国画的继往开来进行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求索,为山水画的传承革新开辟了怎样超凡脱俗的天地。作为李可染大师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可谓当之无愧的旷世经典。

革故鼎新

李可染先生的巨作——《万山红遍》,在年秋拍中以1.84亿元的拍卖成交价,为秋寒中的艺术品市场增添了一抹暖色。但不为人知的是,作为李可染先生的精品,《万山红遍》同一题材的作品存世7幅,且件件精良。而其背后也暗含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可染《万山红遍》年上拍年中国嘉德秋拍75.5cmx45.5cm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李可染的画作能让市场和学术双重认可,得力于他大量的长途写生,观山览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李可染对崇山密林的表现,尤其对“逆光”的表现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水墨塑造的“逆光”迷离朦胧、流光萦回,成为其山水画最主要的艺术特征。《鲁迅故乡绍兴》、《江城朝雾》等都是其早期的写生佳作。

年,时年47岁的李可染与张仃、罗铭赴江南写生三个月。李可染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自励,他自释“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是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这两句印语也成为了李可染一生对待艺术和做人的座右铭。年,李可染进行了一次行程数万余里的写生。他自述到:“这次写生,时间长达七八个月之久,遍历太湖、杭州、绍兴、雁荡山、黄山、岳麓山、韶山、三峡、重庆……”

李可染《万山红遍》年私人收藏69cmx45cm

李可染《万山红遍》年现藏于中国美术馆69.5cmx45.5cm

后来,他又说:“没有年,就没有后来的作品。”这一次写生,从“对景写生”发展到了“对景创作”,追求“写实写境”到“写意造境”的升华。这一阶段李可染强调山水画创作遵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即由简单到丰富,再由画面的丰富回归于画面的统一之中。其山水画创作已臻成熟,更重意象凝聚,气势严整浑厚,尤其积墨法的运用,更使画面显得深邃茂密。《万山红遍》等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相继面世。自此,对于“红色”的喜爱,李可染表现得异常明显。在年至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

据了解,目前,存世的7幅李可染《万山红遍》中有三幅的尺幅较大,另有四幅小尺寸的作品。其中4幅现存于国家美术机构,其余3幅均曾有过上拍经历。

李可染《万山红遍》年上拍年北京保利春拍cmx84cm

李可染《万山红遍》年现藏于北京画院80cmx50cm

李可染《万山红遍》年现藏于北京画院cmx85cm

李可染《万山红遍》年现藏于北京荣宝斋cmx85cm

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曾经讲过,当年画坛,表现毛泽东诗词意境的热情很高,但尝试“万山红遍”这一题材者寥寥无几。“单说‘红遍’,历来山水画都以淡雅为多,红色只做点缀,这就是个大难题。”在她的印象里,由于当时流行现实主义创作,更接近写实的油画发展势头很好,而中国画却招致非议,认为它跟不上时代。“可染很着急,他放下人物画研究,以山水画作为突破口,要探出一条新路子。”邹佩珠说。

年,在北京西山八大处,李可染共创作四幅《万山红遍》,这两大两小足足画了一个月。两张大尺幅的,据说“文革”前李可染曾送北京市美协,让他们选一件,准备自己留一件。“文革”后,发现一幅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另一幅则流于海外,年出现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以万港元的高价为湖南广电购回国内,而年北京保利春拍,再现拍场,并以2.亿元的高价,创造了李可染个人拍卖最高纪录。

而两幅小的分别为:一幅画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原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年捐赠给国家,现藏于北京画院。年,为纪念李可染逝世25周年,一大一小曾共同展出。另一画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尺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曾为北京荣宝斋旧藏,年在北京荣宝秋拍出现,以高价释出。也就是在中国嘉德秋拍以1.84亿元落槌的这幅。

同样在年,李可染应荣宝斋之邀,为15周年国庆再作了一幅大尺寸的。这第7幅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现藏于北京荣宝斋。

李可染先生写生

为祖国河山立传

在新中国山水画领域,自20世纪50至70年代所催生出的红色山水画,可以说是特定的知识性群体,尤其是画家,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这一特定时代范畴最直观、最纯粹的思想反馈和文化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讲,更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心灵狂想的最佳图像坐标。

除了《万山红遍》,李可染还创作了一大批“红色山水画”。围绕“井冈山”大概就创作有大大小小十几幅,有《井冈山》、《革命摇篮井冈山》、《井冈山主峰图》等不同题名。年创作的《漓江胜境图》更是以深沉的墨色和更加辽阔的景象歌颂了祖国名山大川的深郁雄浑。

桑榆壮怀

李可染以“为祖国河山立传”为目标描绘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山河景象,无论是江南小镇的秀美、漓江胜境的缠绵,还是北方山壑的强雄,他都以自在的色彩、巨嶂式的构图、淋漓的笔法展现了祖国河山不巧的生命力。而李可染对于山水的感情,他自己也说:“我们画山水画也就是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这就是山水画的爱国主义之所在。”这样的博大胸怀下创作出的作品必定是具有宏伟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李可染中晚期山水画中的“纪念碑性”在其创作风格上的重要体现。

有人说,看画家的画大概能看出他的人生轨迹。看李可染的山水总是感觉“密不透风”。因为他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留白法”,喜欢满构图,如有空白也常常会用大段的题款加以补足。吴作人曾说,李可染大部分山水画都是“以墨胜彩”,而借“黑”出奇正是李可染山水画变革的一大独创。

在光线处理上,李可染则借鉴西画的测光、逆光手法来表现山的神秘与雄浑。受黄宾虹的影响,李可染“惜白如金”,在山水作品中,瀑布、梯田、小屋的高光留白总能成为画中的“点睛之笔”。

比起作品中的浓墨重彩,生活上的李可染却把事物看得很淡。邹佩珠曾回忆说:可染是个温厚的人,无论受什么委屈,都没怨过谁。都说文人相轻,但大家都对可染好。他自己也说过: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一个有理想的人,哪有时间去骂别人。

虽然《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水牛赞图》等都是让人称道的代表作,但李可染却从来不满意自己的作品,他曾说:我常想,我若能活到岁可能就画好了,但又想,岁也不行,只可能比现在好一点。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事物发展是无穷无尽、永无涯际,绝对的完美是永远不存在的。

感谢观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y/7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