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论专栏民族英雄岳飞及其母的几出京剧主说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图片来自网络

民族英雄岳飞捍国土、抗金兵,全忠孝、倡廉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享誉中外,老少咸知。他有许多名言留在世上,为人传颂,如“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他带领的部队能征惯战,不怕吃苦,被人尊称为“岳家军”。他严格要求,命令士兵“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想到老百姓,他一心惠民,受到人民的尊敬,甚至连金兵都喊他“岳爷爷”。岳飞的这些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固然和中国儒家的道德观分不开,但更直接的教育则来自他的母亲姚氏的言传身教,并在京剧舞台上留下了一出好戏——《岳母刺字》。

岳飞字鹏举,河南相州汤阴人,出身佃农。其母姚氏,虽系农妇,文化不高,但正直善良、贤慧勤劳,尤极重视对岳飞的教育。岳飞早年丧父,他曾向皇帝奏道:“幼失所怙,鞠育训导,皆自臣母。”(见岳飞《乞终止札子》)岳飞两次参军,中间退伍返家。京剧《岳母刺字》说是因抗金主将宗泽病逝,而继任的杜充是个投降派,故此岳飞转回故里。数年后,年,金兵大举侵宋,贤明的岳母命令岳飞再披甲胄,投军抗金。岳飞的孙子、著名文学家岳珂在他的名著《金佗粹编》中记载:“先臣(按:指岳飞)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按:指金兵南侵),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京剧《岳母刺字》讲的是在岳飞临行前,岳母为要岳飞树立雄心壮志,永铭报国使命,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查资料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岳飞背上真刺有这几个字吗?二是如果真有这几个字,那么是其母刺上的吗?岳飞背上是真刺字的。《宋史·何铸传》载:“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即做假证言岳飞谋反),逮飞系大理(寺)狱,先命(何)铸(为御史中丞,类似今之两高的最高领导)鞫(审问)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改命万俟卨(秦桧死党,再审忠良)。”这一条正史并不是孤证,再看《宋史·岳飞传》:“(秦)桧遣使捕飞父子……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作为最高司法官员的何铸亲眼所见,自然岳飞背上刺字属实。

但是,不论戏曲还是小说,抑或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都是“精忠报国”,到底哪一个更准确呢?当然是何铸亲目所视、亲手所书正确。笔者在杭州游览西湖时,见岳飞墓后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刻于壁上,字迹严正遒劲,骨气内含,为明朝人洪珠所书。可是其中之繁体“国”字,方块内的“或”字竟缺了右上角之一点。大书家能写错字吗?据说是当年岳母所刺之国字即缺一点。跪在地上赤膊接受母亲刺字的岳飞,从后面的铜镜中已看到端倪,便提示母亲,其母却说所以少此一点,是因为金兵已占据大宋王朝许多土地,金瓯已残,国已不国,故此少写一点,是要岳飞永远记住国难当头,誓卫国土!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但此说既有爱国情感,又甚有机趣,故国人宁信其真不信其伪。那么一字之差又当如何解释?“尽”与“精”发音相近,在南方人口中是分不太清的。而传奇《倒精忠》和小说《说岳全传》的作者皆非中原人。在戏曲中,“精”较“尽”出音容易,且响亮,而意义又相同,故此便延续下来不再改动。

那么,岳飞背上的字是否真为姚母所刺?《宋史》说,“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涅”,就是在人的皮肤上刺文字、画图,并以墨涂之,使墨迹深入肤理。也就是今日说的“纹身”。《宋史》以及记录这一事件的宋人笔记、野史,甚至连岳珂的《金佗粹编》也没有提到自己的曾祖母为爷爷亲手刺字。据亡友史学家姜纬堂分析,老太太是不曾亲自下手的。一是姚氏未必有“如名门闺秀之具文化素养”;二是“当岳飞平反,岳霖开始搜集史料时,霖母即飞妻李氏尚在,倘飞背上之字果出姚氏之手,李氏自必知之甚悉,何竟未告诸儿辈?”但姜氏也说,岳飞走上抗金前线,实与其母的激励甚至严促有关,所以,“从情理上说,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字为母所刺,亦非不可能。”笔者认为,岳母深明大义,品德高尚,岳飞和其母的感情非一般可语,对其母的敬仰更达到言听计从,所以刻此四字的创意必出自姚母。但是否出其亲手,这是不敢骤下断语的。因为这个“刺字”是个技术活,刺在皮肤上,多深多浅合适?而且还要以醋墨涂入肤中,弄不干净是会发炎的,所以今日纹身也要到专门的店中去做。故此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姚母请专人来刺字;二是姚氏老太太是个能人,头脑灵敏,手疾眼快,所以亲自刺字亦非完全不可能。至于为什么诸多文献甚至包括自己的亲孙子都不讲姚母刺字之事,恐怕事关隐私。在宋朝,发配的囚徒脸上是要刺两行金印的。《水浒传》里的许多英雄好汉脸上都被刺了字,说是怕人犯跑了,实际上也是对人格的一种侮辱!当然也有不是这种意思的,如岳飞曾参与的王彦率领的“八字军”,便都在脸上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以示奋勇杀敌之决心。这与犯人被迫刺字是不同的!岳飞背上的字,也可能是在“八字军”时受其影响而请其他爱国志士所刺。有个写岳飞的传奇剧本,便写岳飞背上之字是请其手下爱将张宪所刺。虽然刺字者为谁众说纷纭,姚母既有可能,笔者宁信此说!民间多少年来一直盛传我国有四大贤母:孟轲之母仉氏、欧阳修之母郑氏、陶侃之母谌氏、岳飞之母姚氏,千年传说不衰,不容置疑,所以京剧中的《岳母刺字》是可信的,故此感人至深!

图片来自网络

京剧《岳母刺字》是何时登上京剧舞台的呢?少有资料提供借鉴。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在此剧条目下记道:“京剧原有数种演法,有的写王佐与岳飞结交,劝投杨么,岳母知而刺字。”这种情节的设置,完全采用的是钱彩的小说《说岳全传》。然考历史,这是全无根据的。姑且不说王佐为小说中人物,史无其人,就是杨么也不会从洞庭湖派员远赴河南汤阴要尚籍籍无名的岳飞入伙。所以此剧并不流行。查清昇平署伶人入宫演戏记录,以及早期的老旦名家,如杨瑞祥、谭志道、郝兰田、全子、熊连喜、周长顺等人,皆不曾留下演出过此剧的记录。就是稍后的老旦艺术家龚云甫、李多奎及卧云居士等,也未见演出过该剧。直到年,中国京剧院艺术室的众位剧作家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真、戴不凡等京剧专家合力搞《京剧丛刊》,他们对一些骨子老戏不仅仅是记录,而且进行修改提高,使许多优秀传统剧目经过画龙点睛式的修订,旧貌换新颜,得到很大的提升,其中就包括这出《岳母刺字》。原中国京剧院院长、现年90岁的剧作家吕瑞明先生告诉笔者,这出戏是已故老剧作家吴少岳先生改编的,他与老旦名家李金泉一起切磋,金泉先生出了不少好主意。新本《岳母刺字》剧情安排的是,已经参军的岳飞对新接任的主帅、投降派杜充一反前任主帅、抗金名将宗泽的做法非常郁闷,私自回家侍母。姚母切责并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以坚其报国之心,并促其即刻返回。这个情节设置比老本强多了,顺理成章。但考之历史也有问题:杜充继任东京留守在建炎二年(年),此时岳飞正在外面与金兵苦战,且该年十一月岳飞故乡河南汤阴被金兵攻占。岳飞当时征战频繁,不会私自还乡探母。不过戏非演史,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岳母挥针刺字,是非常有戏剧性的,符合剧本编写规律。

剧中岳母深明大义,志坚如钢,教子训子,切责不贷,形象塑造突破以往的岳母形象;而岳飞对母亲的训教,恭谨有加,知过即改,又让观众深感“百善孝为先”的古训真是言之成理,今人亦当谨遵。因此此剧甫一演出,便赢得观众热爱。当年李金泉扮岳母,李世霖扮岳飞。两个人都有一条好嗓子,又极会表演,唱做俱佳!其中有几段好唱,唱腔都是金泉先生亲自设计的。戏前段,岳母的心情尚闲适平缓,所以安排了[二黄]的板式。到了刺字之前,岳母心情开始激荡,便改成[西皮]板式。一句“鹏举儿站草堂听娘言讲”的[西皮导板],金泉唱得高亢入云。后面的[西皮慢板],训诫儿子,讲明要刺字的道理,唱腔一唱三叹,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转为中速的[西皮原板]。待等姚母拔下金簪亲手刺字时,唱腔转为[快板],抒尽怕儿疼痛的骨肉情怀,一气呵成,一字一泪!最后一句“精忠报国四字辉煌”,声腔由高转平,韵味隽永绵长,使一代贤母形象屹立在人民心中!

图片来自网络

京剧舞台上过去以岳飞为主角的剧目极多,最有名的是《镇潭州》《请宋灵》和《风波亭》。岳飞做配角的,像《挑华车》《八大锤》《枪挑小梁王》等等,尚不时在舞台上露面。当今,岳飞任一号人物,并且经常露演,成为国家京剧院保留剧目的是京剧《满江红》。这是一出新编历史剧,是当时的中国京剧院著名剧作家范钧宏、吕瑞明在《宋史》岳飞、秦桧、赵构、何铸、周三畏等人史传的基础上,结合桂剧、滇剧的《牛皋扯旨》重新创作而成,与传统戏《清风亭》完全是两个路子,只有最后岳飞与岳云、张宪一同被杀之结局相同,其它就都是另辟蹊径了。

《满江红》的剧情是这样的:岳飞朱仙镇大捷,即将渡过黄河,收复汴京指日可待。金兀术大惧,遣使通其内线南宋小朝廷宰相秦桧,故以放还高宗的哥哥钦宗为饵胁迫高宗。秦桧再以危言添火,高宗立即下诏,先撤回前线的韩世忠、刘锜两军,并连发一十二道金牌要岳飞退兵。岳飞部将及父老无不愤慨,岳飞匹马还朝力争,高宗不但不听,反将岳飞兵权解除。秦桧复唆使奸人王俊诬告岳飞谋反,密逮岳云、张宪逼供,又奉旨逮岳飞,交大理寺周三畏及万俟卨审理。岳飞脱衣露“精忠报国”四字,复词严义正,周三畏挂冠而去。秦桧百计拷打不出岳飞谋反口供,朝野震怒,此时高宗密赐“黄柑碧盒”示意,遂于除夕夜将岳飞父子三人杀害。岳飞部下大将牛皋怒据太行山,与岳飞二子岳雷共集义兵,誓不再为宋君出力。金兵再次南侵,高宗赵构六神无主,起用周三畏,并使其颁诏至太行请岳家军出山,牛皋愤而扯旨。岳夫人到,劝继岳飞遗志,抗金为重,牛皋始发兵,率岳雷等小弟兄奋勇杀敌,一举大破金兵!

图片来自网络

《满江红》剧情安排曲折跌宕,冲突尖锐,很有戏剧性,另外,也考虑到行当的安排,文武场的设置,所以是非常适宜搬上舞台的。故剧本杀青后,首先是当时的中国京剧院以一水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青年演员组成的四团排演了此剧。团里派出最佳阵容:孙岳扮演岳飞,吴钰璋扮演牛皋,杨秋玲扮演岳夫人,俞大陆扮演岳雷,萧润德扮演周三畏,毕英琦扮演胡诠;对立的一方由冯至孝扮宋王,李嘉林扮秦桧,艾美君扮王氏,金立水扮万俟卨,寇春华扮王次翁;敌方由刘文光扮兀术,司骍扮哈密蚩。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选得是最棒的。文的,宗余派的孙岳、宗袁派的吴钰璋和宗梅派的杨秋玲正年富力强,嗓子都是响当当的,唱腔非常优美动听。做表上,在老导演郑亦秋的精心启发下,个个人物刻画得准确精当。特别是最后的武戏部分,岳雷挂帅众小弟兄牛通、岳霆等大战金酋,扮演者李景德、李明德、张宏逵都是又能打又能翻的好武生、好武净,一场激烈的厮杀,尽展京剧武戏精绝的程式技巧,呈现出岳家军前仆后继、誓死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观众纷纷撰文赞颂。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认为,自己如果能够塑造岳飞这一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一定会有所斩获。这一想法当即得到院方领导支持,所以中国京剧院一团在以另一种风格同时排演《满江红》。李少春扮演岳飞,袁世海扮演牛皋,杜近芳扮演岳夫人,其他优秀演员,如江世玉、苏维明、骆鸿年等也前来加盟,可谓全梁上坝。李少春塑造的岳飞,果然大气凛然,感人至深。特别是在“风波亭”一场,面对昏君谗臣的迫害,岳飞一袭青衫,半缕清发,身在囹圄,报国壮志却丝毫不减。几段[二黄]唱段,调门不高却骨气内蕴,花腔不多却一腔悲怆。那段[反二黄碰板三眼]“见屠苏想起了‘黄龙痛饮’”,唱腔缠绵悱恻,含悲带愤,唱得令人生悲带醉,荡人肺腑。妙在最后的[反二黄散板]之“十三年来战金兵,不死于寇,死于朝廷!”满腔热血,几声控诉!岳飞高大上的形象完全树立在千万观众心上,永铭青史,万古流芳!袁世海刻画的牛皋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快人快语,憨直心肠,令人敬仰;杜近芳扮演的岳夫人深明大义,贤淑礼让,符合贤妻良母形象。可惜这样的好角好戏没有演两场,便以演帝王将相的罪名,而被扫下了舞台!

图片来自网络

年,国家京剧院一团邀请原剧作者、85岁的老剧作家吕瑞明和笔者一起修改《满江红》剧本,准备再度排演这一出好戏。吕老掌纲,我这七十几岁的跟随其后,决定保留原剧主要情节及精彩唱段,再立主脑,削减枝蔓,更加突出岳飞忠心赤胆,保卫国土,壮怀激烈,不忘国耻的爱国情怀。我们重新学习了《宋史》,参阅了大量宋人和今人有关岳飞的资料,决定删去旁枝侧出的牛皋扯旨,而加强岳飞与百姓血浓于水的关系,重写黄河百姓“拦马班师”,再写一场男女主角岳飞和夫人的抒情戏:岳飞在解除兵权后,辞官来到庐山为母亲守墓,但仍念念不忘国事,为和战而心急意乱,母亲好像也在提醒他“精忠报国”不能忘,夫人李氏虽然也是心急如焚,但假装镇静,苦口婆心在一旁劝解。这时,奸佞王次翁假传圣谕,要岳飞即刻赶赴朝廷。岳飞遵旨启程,岳夫人心情惴惴。另外,《宋史》上虽然也提到副寺卿周三畏,但他是大理寺的二把手,主要审案的是寺卿何铸。因此根据导演孙桂元的建议,我们去掉了周三畏,“大理寺”这一场,只刻画秦桧死党万俟卨、罗汝楫和岳飞的忠奸斗争。结束的一笔是岳飞脱下长衫,天幕上打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其实,历史上这一段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史云:“飞裂裳以背示(何)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笔者体会所谓“裂裳”就是当时岳飞两手一用力就把衣裳撕破了,从而露出背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四个大字,这只有天生神力、武将出身的岳飞办得到。最后一场《风波亭》,我们添加了牛皋化妆百姓偷偷来探监。岳飞也正等待着牛来,为的是要留下遗训,要牛保存实力,以国事为重,金酋必然再度大兵侵宋,兵贵神速,“岳家军”要前赴后继,还我河山。最后书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然后登上高台,英雄英勇就义。除夕夜,风雪飞,还我河山,金酋丧胆!

于魁智扮演岳飞,特邀杨赤扮演牛皋,李胜素扮演岳夫人,江其虎扮演赵构,郑岩扮演狱官槐顺,那时李阳鸣尚在,他扮演胡诠,王越扮演秦桧。对此剧,我们并不是单纯地改改剧本,而是三易其稿,使戏在音乐、舞美、服装上都有很大提升。演员无论唱做都出乎其类,观众盛赞!

(文章来源:张永和说戏)

戏聚圈

聚爱戏之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o/94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