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圣井山
文图叶望庆
瑞安圣井山,不仅有浙南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全石构建筑群~圣井石殿,而且有上千亩野生的杜鹃花海。阳春三月荡友一行从市区出发,经瓯海大道,上新通车的绕城西高速,在荆谷出口下,右转沿国道前行,转平太线上山,在中坦村转中圣线可以前往圣井山。
堵在下徐村
被堵在下徐村,这是荡友五年登山以来的第一次。车子在转中圣线前还都算顺利,在一个岔路口见到了一个石头城门,知道到了中坦村,几年前这里曾发现明泰昌元年石塔构件,距今有近四百年,表明中坦村有悠久的历史。
城门上写着“物华天宝卧虎藏龙村闾北临景福寺,人杰地灵毓英纳萃东指圣井山。”这里说的景福寺位于圣井山的西南麓,上山途径公路的右侧,始建于晚唐昭宗年间(公元年),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朝,清光绪年间重修,清·瑞安人余澜见寺宇败落,写下《过废寺》一诗,“摧颓粉壁落层层,香积厨空冷似冰”。景福寺是部分荡友被堵车后去往的地方。过中坦村后没多久快到下徐村的时候车就被堵在路上了。
去圣井山看石殿的人本来就多,这个时节又是杜鹃花开的好时光,加上双休日,车特别多,放眼看去,漫山遍野都是,从堵车地到圣井山停车场,这短短的几公里狭窄的山道上停满了私家车,汽车随蛇形山路蜿蜒,蔚为壮观。
好在有马屿交警中队在指挥,有序放行积极疏导,公路尚未瘫痪。我一看这样的情况,就下车徒步前往圣井山,一路上行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层层梯田,这里虽然没有茗岙壮观,但也是处于高山,如若有云雾遮盖也肯定是一副美丽的画卷,荡友用手机记下美景。
走了几百米的路,到了下徐村。一颗百年红楠伫立在村头,红楠不仅是建筑与木雕的好材料,还是中药材可以用来治疗扭伤、腹泻、肾病、糖尿病及肿瘤等。
红楠树边是村民的文化广场,建有观景长廊.
一座观霞亭说明这里海拔高,是观早晚霞的好地方。“霞日玉云迷野树,徐观海景出飞涛”对联道出了天气好的时候的胜景。
这个村海拔米左右,居住着多户人家,大部分的人都外出经商。
弃车徒步去停车场
徒步去停车场。我们走了一段公路后,沿下徐村古道上行,说是古道,其实是农村耕作的便道,除了田埂外两旁杂草丛生,野花遍地,最多的是一种叫金樱子的蔷薇科植物,白色的花朵甚是耀眼,一朵朵,一串串的开满山间,为山路增添了色彩,偶尔一颗大树能为走累了的人们遮遮阴。
大约十分钟不到我们就又回到了公路,路上首是一个陈府殿,门联上写着“圣德巍峨昭日月,神功浩荡镇乾坤”。应该是民间道观,我们没有进去看,从边上一块山地农田上立的一牌子知道,我们已经到了曹平村,应该已经是曹村镇的地界了,过去应该有古道前往圣井山的。
据记载去往圣井山古道有3条石级山路皆为古道,通向山顶。一条是东边从曹村许岙村上岭,有千年历史,称圣井大路古道。一条是北边从马屿篁社河岙村上岭,过杨思田村,有近千年历史,称黄泥架古道。一条是西边从大南素面村出发,经许峰村上岭,也有千年历史,称洪坑岭古道。
不知道是我们找不到还是被公路截断了,向路旁疏导交通执勤的协警询问也不知道,我们只好再沿盘山公路去往圣井山停车场的,一路上太阳猛烈,车辆众多,为了去往圣井山只得硬着头皮前行,我们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圣井山的停车场。
本来从下徐村驱车只要十来分钟的路程,我们花了个把小时。下次一定要走古道上山,既避免堵车,有可以寻觅千年古道的历史痕迹。
我们抵达停车场后首先看到的是通济禅寺,知道这个方向应该可以走洪坑岭古道上去的。
通济禅寺
通济禅寺,位于圣井山的半山腰,坐落停车场边的古道旁。是千年古道洪坑岭古道边的一座寺庙。
通济寺有前殿、正殿、偏殿3座三间面宽的半石构建筑,块石垒墙,条石柱子,木梁、木斗拱、木椽子。可能是这里喜欢用石头建筑吧,圣井石殿就是石建筑群,所以这里的建筑材料大部分也都是石构的。
前殿门前有一对楹联:“林泉足韵禅房映月竹摇风,景物增妍寺宇笼烟花潤雨。”。描绘的应该是这里的景象。而正殿门前的楹联:“山名圣井沧海嘉田逢盈世,寺曰通济罗难历劫得重兴。”。似喻通济寺历史上曾经盛衰磨砺,历尽沧桑。
具体未见记载,问寺庙里的人也都摇头不可得知。只是一位老者说,这个寺庙是老的,历史上很早就有了,现在的是重建的。门口挂着一个年铸造的大钟,应该是某善男信女捐赠的。
过去是寺庙是在山间田野里,如今四周被一些临时建筑围在其中,其右边有上山的步道,边上种植了不少的花卉。
本来想就在这边上山的,看不少人往右边而去,也就跟随过去了。
登峰路
登峰路,是通往圣井石殿与杜鹃花海的新建的游步道,也是登峰顶的山道,南北方向。登山道被称为路,并立上城市路牌还真是第一次见过。
圣井山,原名许峰山、景福山,华盖峰,位于瑞安大南乡境内,海拔.6米,明·嘉靖《瑞安县志·山川》记载:"许峰山世传许旌阳炼丹其上,丹灶尚存。山高数千仞。"
因山顶石殿里的石室下有青龙泉井,深不盈尺,水清而甘甜,终年不盈不涸,传为海眼,此后“显圣”人们以“圣井”名之,山也由此得名。
圣井山约在宋末成为宗教胜地和旅游风景区,古时,为“求兆得福”圣井山曾十分繁华,为浙南妇孺皆知之名山。如今人们为了去看满山杜鹃,繁华依旧。
我们过了圣井山牌坊,沿着新建的游步道拾级而上,村民在道路一侧摆满了菜干、笋干、番薯干等土特产及不知名中草药等,还有日用品与玩具,另外一侧则开满了农家乐。
一路上是赶来踏春赏花的人群,虽然天气炎热,但丝毫没有减低人们的热情,熙熙攘攘,前拥后挤。以至于想拍一张没有人的道路照也要等很长时间,甚至拍不到牌坊的全貌,只拍了一个顶。完全不像平时登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一路上行有清风亭与防腐木筑的平台等。在一个圆顶的石亭这里有一个岔口,往左是去圣井石殿南山门的,直行走一段古道是去杜鹃花海的,被称为“大利亭”的圆顶石头亭上写着楹联“偶忆圣井饮圣水,顿感东瓯胜西欧”。我等几个人都是直行,先去观赏“杜鹃花海”。
杜鹃花海
杜鹃花海,我们从牌坊这里开始,沿登峰路走了大约二十多分钟,便到了杜鹃花海,先过宝昌新旧寺庙,随后就是新建的欣赏杜鹃花的木栈道。
据说,为方便游客观赏,村里在杜鹃花海中修建了1.8公里的防腐木栈道,及4个总面积达平方米的观景台。可以让人们沿着栈道一路观赏杜鹃花海。
苍南笔架山、鹤顶山、玉苍山,永嘉双宫尖,乐清大宝山都有大片大片杜鹃,但花丛中就是没有木栈道。人们进去拍照都要掰开花丛,不过那样也好,不会破坏野生的杜鹃花。
到杜鹃花海后,满山芬芳,殊为可观,似火娇艳,如潮怒放。上千亩的红杜鹃开的正艳,此刻,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杜鹃花,将整座山装扮成红色海洋,你才领悟到杜鹃花为什么又叫映山红。
野生杜鹃有的怒放,有的含苞;有簇拥成片的,有一株独秀的,身在花海中,瞬间消除了堵车带来的烦躁心情,与烈日下走公路带来的疲倦身躯。宋·杨万里;"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是最好的写照。
圣井山的杜鹃花并非古往今来一直存在,而是多年逐渐形成。据说几十年以前,当地村民以柴火烧饭,村民经常上山砍柴草时连杜鹃树也砍了,野生杜鹃难以成片生长。而随着燃气灶的普及,村民不再上山砍柴,于是杜鹃花越长越旺盛,越开越密集。
年年底,为了让杜鹃花更加密集,形成花海吸引游客,工作人员上山“砍柴”。不过砍的不是杜鹃花,而是杂草、杂树,以腾出更多空间让杜鹃花蔓延生长,从而形成了如今的杜鹃花海。
圣井石殿
圣井石殿,原名许府真君殿,又名许公祠。位于瑞安大南乡圣井山巅的山坳内。原先是木结构的屋子,因经历多年的风摧雨蚀而例塌,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年),现存的为明代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所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东西朝向,山门单开间,重檐悬山顶,卷叶形吻。由山门、石坊、前殿、正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分布在一条东西向纵轴线上,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
石殿宇梁、柱、檩、椽、斗拱、山墙、屋面及殿内陈设之案、床、凳等均用石料刻成。为浙南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被宋徽宗赵佶封为“神功妙济真君”的许逊,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位非同凡响的大人物。他抛官丢职之后云游天下,曾到华盖峰(即圣井山)修炼道术,制服了作恶多端的蛟龙而有了“圣井”。当地乡绅遂在圣井边结屋筑庐祭祀许逊。
初始石殿应该属道教,后来佛教的如来佛、观世音菩萨进了石殿,而且坐上了尊位,把许真君挤到了旁位,烧香求佛成了祭拜的“主旋律”。
不知是佛道和谐还是佛道不分?石殿门柱的门帘上“有求必应”道出了千百年来圣井山虽山高路远,古道难上,却吸引着众多的信众前来祭拜,祈求是源于“兆梦”与“祈雨”传说。
据传明嘉靖朝内阁首辅张阁老,少时因慕求功名心切,特意来此“求兆”。在石床上睡至三更天,梦见一只眼睛被恶煞挖出来,钉到门前大树上,被吓出一身冷汗,大清早匆匆溜下山。张璁发迹之后,就请旨领兵南下,要荡平圣井山,报“剜目之仇”。一位白发老翁,拦住去路:“阁老意欲何为?”阁老备诉端详,老翁捻须笑问:“眼目之‘目’与树木之‘木’含二为一如何?”木、目相合,不就是“相”吗?张璁顿悟,知是许真君显圣点化,遂还朝,请旨拔金银建造圣井山石碑坊、半岭堂石马栏,亲题“圣井大路”匾额,并且向圣井明教寺奉送了一对河鲤木轿架。
圣井山“兆梦”神奇无比的魔力。传说人们只要在圣井石殿左右厢房的石板床睡上一夜,就能得到奇怪的梦,要预卜命运,要知道能不能得子,要知道能否逢凶化吉,要知道能否平安“过关”,这奇梦都能给出答案。
此外,古时人们常来此祈求上天使威生云、生雨救民。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九《艺文·诗》中就记载了清代乾隆间的瑞安县令写的《圣井祷雨》诗。殿内还保存的多方记载宋、明时期温、瑞人民到圣井“求雨”的碑刻,记叙每次大旱年月与灾情,是研究温州历史上灾害和气象规律的真实史料,弥足珍贵。
玉皇塔、皇后宫
玉皇塔,又称玉皇殿,位于圣井山主峰山巅上,海拔.6米,是圣井山石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景区的景点之一,是圣井山的标志。
在看完圣井石殿后,我们拾级而上,登上山尖,在此可东望沧海,南眺云尖,卧牛山风光,西看西山日落胜景,北望大南湖。远近数十里都可以抬头望见。
圣井山顶峰,突兀于滨海的群山之上,春日的天空湛蓝、明净、通透,伫立塔畔,可俯瞰瑞平旷野,极目东海归帆,令人心旷神怡。
历代东海渔舟以此为归航航标。乾隆《瑞安县志》就载:“许峰山……山高数千仞,海艘每视为准。”四周农民也以此山头的云雾变化预测天气。民谣称:“身穿八卦袍衣,脚踏九龙圣地;头戴铁丝尖帽,眼望南北东西。”
玉皇塔初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发起人为景福寺的主持,旧称“景福塔”。传说玉皇塔原本有九层,塔内住有一道人。一天,道人在塔尖听到天鸡报晓声和织女织布声。他把这件奇事告诉了一位道姑,因此触犯了天规,而受到惩罚:雷击玉皇塔,使玉皇塔倒塌了八层,仅存一层。清·嘉庆《瑞安县志》载:“景福塔,在许峰山顶,今塔址一层尚存。”
重建的玉皇塔,为两层,有塔刹。年3月重修,石柱和石梁多有不同年代和重新凿刻的痕迹,梁柱上有多处清代重修和捐助的款刻。玉皇塔塔身呈正三角形,塔及周围回廊、护墙均为石料构建。6年与圣井石殿一起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塔起先为佛教寺庙,后为道教,内奉玉皇大帝,塑的金光闪闪,栩栩如生,非常精致。塔的门帘上有一对联云:灵山矗宝塔名垂万古,福地立道场德播千秋。
南山门、碑林
南山门,是圣井山石殿的入口,本来我们应该是从这里进入的。而我与老婆两个人是看完石殿与玉皇塔后,从南山门出来的。
因为在杜鹃花海里绕一圈后在木栈道的后面,有一个进入石殿的小门,买了门票后我们两个人是从那里进入的。
南山门已算是到圣井山顶,在南山门往下看,可以看到山坳里的石殿全貌。
我们看完玉皇塔,下山后右拐,南山门赫然出现在面前,南山门虽无南天门般宏伟,但也有他独特的威严,两旁的树木笔直葱郁,如四大金刚般守护。
南山门入口处,新建了南山门广场,一处管理用房也是用石头建造的。
山门的右侧有一处碑林,记载着历代文人骚客描绘圣井山及石殿的诗词名句。
从南山门出来,我们径直走到原先的停车场,租了一辆小车,回到弃车的下徐村停车场。
作者历史文章合集?行走温州,美在山海江湖间
温州旅游服务平台
民宿预定咨询电话、
民宿合作联系
(点击下面标题见美宿)
散水阁丨藏在雁荡山瀑布下的民宿,仿佛与世隔绝
你的家乡古道、你的景区、你的广告若需推广
商务合作:小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