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已是八月底,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安兴华的金花葵种植基地里,花的采收已经完成,仓库中成袋的金花葵花朵码放得整整齐齐,只待最后一批烘烤结束,收购商就要来收购了。安兴华一边向记者介绍基地情况,一边带记者参观正在烘烤的花朵。
安兴华的金花葵打开烘烤房,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几排整齐的架子上,一朵朵淡黄色花苞分层铺开,安兴华随手递给记者几朵:“可以直接吃的,这可是好东西。”烘干的花朵蓬松而酥脆,带着一股独特的花香。安兴华告诉记者,金花葵一身是宝,从花、果实、叶再到根都能卖钱,最值钱的就属花,烘干的花每斤能卖到元以上。
正在烘烤的金花葵金花葵不仅让安兴华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上种出了“有钱”花,还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慌”。家住大水乡高潮村的高安艳由于三个孩子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就利用空闲时间到基地务工,实现了增收顾家两不误,她说:“因为孩子都还在读书,需要有人照顾,所以我在家门口做点事情、照看小孩,感觉很开心。”
近年来,百里杜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转变群众传统种植观念,有效调减低效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切实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部分产业还为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土里全是石旮旯,婆娘来了闹回家,下雨就剩滑石板,天干又怕旱死瓜”这段顺口溜在曾经的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乡雨灌社区流传甚广,既是孩童们口中的童谣,也是雨灌社区地貌特征的真实写照。旧时的雨灌社区,因为狭窄而贫瘠的土地极其不利于耕种劳作,庄稼广种薄收,村民们一年种粮半年吃,旱涝绝收是常事。严重的石漠化现象让雨灌社区的农业发展举步维艰,石旮旯也一度成为雨灌社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破解这个瓶颈难题,金坡乡结合海拔、气温、地理条件等因素,选准耐寒、耐涝、耐旱、耐贫瘠,经济效益可观的金银花进行种植,带领群众们生生闯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雨灌社区石旮旯中的金银花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安置点的史洪志就在金银花种植项目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我给他们栽金银花是一百块钱一天,帮他们割草,是一百五十块一天,我前后做了一个月不到,就挣了将近三千块钱,这工资和我出门打工差不多了。”将土地流转出来栽种金银花的杨加英告诉记者,以前种玉米,根本没什么收成,现在用来种金银花,不仅有流转费,还能挣些务工费,空闲时间也多了。
同样在金坡乡石笋村,郁郁葱葱的金钱松苗在育苗基地里随风摇曳,只等冬季来临,就要全部移栽。“金钱松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能美化我们的环境,我们之前种下去的那一批已经长起来,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生态好了,住着也舒服。”说起金钱松,村委会主任罗丹赞不绝口。
石笋村金钱松育苗基地金花葵、金银花、金钱松、天麻、何首乌、前胡、玉竹……如今,.5亩药材产业在百里杜鹃生根落户,成为群众增收致富“良方”,也正是在这些特色产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的群众也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一幅全民齐心推进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缓缓展开。
来源:百里杜鹃融媒体中心
编辑:陶云审核:刘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