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曲,就会联想起它流行的年代,回想起当时的心境和生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岁月如歌的意思吧。
记忆中的第一首歌曲是《乌苏里船歌》,一个安静的晚上,堂姐和大姐两个人对着歌本在学唱,那时我是五、六岁的样子,大姐比我大六岁,堂姐比大姐长三岁,她们两个正在进入懵懵懂懂的风华初照时期,对生活、对未来开始憧憬和渴望,情感、心态的微妙变化倾注于声音,使得歌声显得非常清爽、悠扬,而我还是少不更事的小屁孩,喜欢在她们面前蹭来蹭去,却完全不懂她们的心事,经常弄得她们烦不胜烦,又无可奈何。
不过这首歌在她们的青春演绎下还是显得太优美了,深深的让我陶醉其间,虽然是一种暗淡阴沉的意境,却在悠远流长中让人有一丝壮美和荡气回肠的舒畅感:
阿朗赫赫尼那
阿朗赫赫尼那
阿朗赫赫尼那赫赫雷赫赫尼那
阿朗赫赫尼那赫雷给根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仓
阿朗赫那赫尼那雷呀
赫那尼赫尼那
白云飘过大顶子山
金色的阳光照船帆
紧摇浆来掌稳舵
双手赢得丰收年
阿朗赫那赫尼那雷呀
赫那尼赫尼那
白桦林里人儿笑
笑开了满山红杜鹃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
人民的江山万万年
阿朗赫赫尼那
阿朗赫赫尼那
阿朗赫赫尼那赫赫雷赫赫尼那
阿朗赫赫尼那赫雷给根
当时中苏之间虽然已经是风云激荡,但作为下层民间,多年来营造的中苏友好氛围还没有完全消退,所以这首歌还是作为中苏友好之歌广为传唱的,歌词中有没有中苏友好的内容,因为年代久远,更因为我还不识字,想不起来了。
那时,我们在上海老城隍庙的旧校场路4号,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姊妹五个跟祖母、小姑妈一家住在这个祖父开店的老宅子里,祖父不在了,父亲在大人神神秘秘的谈论中好像在十分荒凉的安徽劳改。生活很清苦,“光荣菜”、“救命汤”的日子刚刚过去没多久。
多年来,每当播放这首歌,就想起了那个二楼的沿街房间,堂姐和大姐坐在床边学唱,那是个悠远而清苦的岁月。
也许这首歌本身很阳光,是那个年代留下的那个记忆让我把它变成了欲罢不能的伤感之歌!
浩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