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山红到几点红的思考

作者

谢决明

形色注册名“期野益智花”,自然爱好者

满山红Rhododndronmarisii

春到江南,公园里的日本樱花灿烂开放,引得游人如织;农家的桃花争奇吐艳,人们结伴蜂拥而去,不由得想起当年刘禹锡的诗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相比之下,山上的野杜鹃就显得冷清落寞。这其实也怪不得如今的游人喜欢凑热闹,因为野杜鹃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辉煌,本地的野生杜鹃大名叫满山红(学名:Rhododndronmarisii),以前曾是当地山林的优势植物,野杜鹃盛开的时候,漫山遍野都被染红,因此具有“映山红”的别称。遥想三十多年前的春天,跟女朋友去爬山,我说山里的花许看不许摘,女朋友被漫山遍野粉红色的花海陶醉,倡议说我们不妨就只摘一枝……于是后来,我们就捧着满怀的杜鹃花下山了。

粉色回忆

再后来,人们开始在山上划片分区进行大众绿化,各单位按照目标任务把包括映山红和乌饭树等一些原生的灌木“清理”掉,种上了四季常绿的香樟、茶树、女贞,于是,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青山,映山红变成了满山绿,当年的花海只能留在不再年轻一辈人的美好记忆中了。每年的春天,我只能到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守着那几点越来越稀少的粉红色,凭回忆去重温当年的美景了。

如今稀疏零落的野生杜鹃

我理解中的大自然原生态,该是沙漠的地方就应该还是沙漠,该是荆棘丛生就让它继续杂乱,用人类片面理解的概念和审美观,花大力气去改造自然,经过改造后的是人造景观,已经不是大自然了,大众看着养眼,却不一定合理(符合自然规律),更主要的,是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原生物种不一定买你的帐,该灭绝的还是会在一大片人造绿色中走向绝路!就拿山上的成片香樟树来说,春天的蜡质落叶落到地面经年不腐,几年下来地面上集聚了厚厚的落叶,让种子沾不到泥土而难以扎根发芽;常绿的树冠遮挡了四季的阳光,连喜欢微光的蕨类都越来越少,而喜阳的乌饭树和满山红则更是面临困境,所以如今在山上幸存的满山红(野杜鹃)主要是当年刨根不彻底留下的“小老树(树龄很大,植株很小)”,在稀疏的林下阳光中挣扎着开着稀疏的花;当年偶尔有免于砍伐的,如今就努力长成大树,跟周围的常绿植物争夺阳光,而这样的趋势由于常绿植物生长速度更加快而越来越弱;更由于连年来几乎不再有幼苗出现(以前的推文中谈过乌饭树也是如此),整个满山红群落得不到更替,以后恐怕它会被人类改造自然的好意逼成濒危。

努力长成大树以争取阳光

林下长势不佳的“小老树”

因为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还没有达到尊重和了解(真正的)自然的程度,开发旅游资源跟自然保护实质上依然是对立的关系,现在看到某地政府“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投资若干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我就不禁会想起家乡当年的满山红!

我个人的声音尽管是很微弱的,但我依然要发声:

当年的映山红真的很壮观,自然的花海比人工栽培的花海更壮美,很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依然有眼福,不希望他们只能看着老照片来听故事。

满山红靓照

更加稀罕的金色杜鹃花(羊踯躅)

这张图片是两年前拍的

后来一直没再见到

-END-

编辑

刀刀

重拾自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

长按识别

n

新浪微博: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重拾自然

注:本由重拾自然工作室运营

重拾自然工作室长期承接以下业务:

野外科学考察,物种鉴定,科研材料采集,户外拓展活动与博物旅行,家庭园艺,自然、文创课程分享,自然类自媒体运营与主题影展,基础农产品推广与自然农业传承

长按识别重拾自然工作室,了解更多活动和产品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欢迎阅读者在个人网络媒介进行由原文链接转发的全文转载;谢绝改编、摘录、部分转载,谢绝全文复制或重新编辑后自创新的链接发出。转载时保留能够跳转至原文的链接,并保留本声明。超出上述许可的范围如其他或印刷品等,如需转载或使用,请先发函至邮箱zhiwufnliqun

yah.nt联系。如有非法转载,将追究一切侵权行为。长期接收自然类原创文章,投稿可发至邮箱zhiwufnliqun

yah.nt,谢谢。

请让它们野蛮生长

谢决明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向我转账

请让它们野蛮生长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医院福州哪家好
李卓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o/2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