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我们发文章《海南的饮料店》,文章谈了海南的饮料,也谈了蒙古饮料,但文章说了,满洲饮料种类非常多,所以只能简单说一下。满洲饮料问题需要单写一文章。
今天就单说满洲饮料,古代满洲是渔猎民族,平时食物里,肉类占很大比重。而满洲人发展起来的传统饮料,最主要功能就是去油腻,正是以这宗旨发展起来满洲各种的传统饮料。
现在说的世界三大饮料,就是咖啡、可可和茶,西方人传统是喝咖啡和可可(巧克力水),但也是比较晚才引入流行,早期西方人跟满洲人饮食结构近似,也是食肉比较多,为解油腻,主要是喝低度酒。东方人主要是饮料就是茶。
但古代满洲人,本土没有咖啡、可可和茶,种植粮食比较少,满洲后发明蒸馏酒(现在说的白酒),也是因为粮食少,不适宜大量生产低度粮食酒做饮料。但满洲有丰富野生水果,故满洲人有一种就是用野生水果制作低度酒做饮料。
古代满洲人主要的传统饮料,一是引入茶,一是靠本主的植物和水果来制作饮料。
满洲人和蒙古人都流传一种说法:“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蒙古是游牧文化,平时吃的羊肉牛肉等比较多,而缺乏农耕,三日无粮,那不算什么。但长期肉食,需要解腻,所以必须要有茶。满洲是渔猎文化,平时吃的打猎打的各种兽肉,或是打渔打的各种鱼类。满洲耕种的历史比较早,但一直不重视也不喜欢耕种,粗耕,所以也是肉食为主,肉食吃的多,所以平时需要解油腻的饮料。
古代生产茶和发展饮茶习俗,主要是在中国、印度、非洲等地。热爱旅游的朋友都知道,中国一大特产就是茶,去很多地旅游,当地都推荐自己的特色茶。但茶是中原地区特产,满洲和蒙古以前都不产茶。如果与中原和平相处,交易中购买中原的茶是必须的,但双方战争,或是关系不好,就会停止贸易,满洲和蒙古就面临无茶可买。于是都发明了自己的替代品。
蒙古人饮食中离不开奶茶,就用煮茶(用茶砖,也就是现在说的普洱茶)加入奶,制成奶茶,一般是咸的。与现在流行的台湾珍珠奶茶是完全不同。如果茶砖也缺乏,就是使用奶制品,蒙古人发明了很多奶制品。
满洲人也有自己奶茶,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满洲的奶茶与蒙古奶茶制作方法不同,是将茯苓茶(用布袋装茶系好)及冰糖放入牛奶或是马奶、羊奶中熬制而成。
满洲流传很多民间故事,把很多民俗都归结为是老罕王努尔哈赤发明的。其中一个故事就是说:因为老罕王与明朝开战,明朝停止双方贸易,茶自然也就没了。满洲人吃肉多,离不开茶。于是老罕王就发明把大麦用慢火炒,制作成大麦茶。
大麦茶不仅满洲有,韩国和日本也有大麦茶,可能是互相影响,但把什么民俗都归结到老罕王身上,肯定是不符合历史的。
历史上,满洲人的代茶饮还是非常丰富的,绝对不是大麦茶单一品种。有一种近似大麦茶的,是用大黄米炒制而成。
就是用大黄米做原料,用慢火将大黄未炒糊(不能炒焦炭化),这原料学名稷米,为糜子的一种,有黏和不黏两类,品种有平顶香、大叶青、郁李、大红锤、大蛇眼、黄窠白及红老呱窠等多种。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虽有微苦之感,但是米味香浓。如加以蜂蜜或糖类,其口感便好。这种茶叫“糊米茶”,有养胃、助消化和抑制胃酸、健脾的功能,深受满族人的喜爱。
据我们的民俗专家富察宝仁先生讲,还有一种与糊米茶很类似的饮料,叫“糊饭嘎巴儿茶”。满族早年做饭都是用烧柴的大铁锅,因柴火不好控制,所以在做高粱米饭、大米饭、二米饭时,锅底上会有糊饭嘎巴儿。人们吃完饭便将糊饭嘎巴儿铲起来,再加上一瓢水烧个开,就可以每人盛上一碗做饭后的茶饮解渴。五六十年满洲人还很流行很这样饮料,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满族的族花年息香,也写做捻奇香(niyancihiyan),满语叫日吉娜,此花在满洲各地区,很有象征作用。满洲人祭祖和祭神都是使用年期香,满洲人的祖先在天之灵认的就是年息香。
不仅满洲民间使用此香祭祖祭神,大清皇室祭祀也用此香,专门由满洲地区打牲乌拉牲丁采集制香,称为安楚香,安楚”香实义“金”香,源于大金国发源地“按出虎”,即金的意思,此花在大金国时候就是我们的族花。
这种花各民族有不同的叫法,正因为是满洲人的族花,古代少数不友好的汉人污蔑称呼我们为鞑靼或鞑子,因此他们叫鞑子香或是达子香。因为自清末满洲地区开禁,大批汉人涌入满洲地区,汉人太多,所以后代一些满族人也有随汉族的叫法称达子香。
一般汉人叫杜鹃或满山红,江西人叫映山红,日本人叫踯躅。这种花即是满洲人的族花,也是朝鲜族的族花,朝鲜族称为金达莱。大家知道朝鲜族还有专门唱金达莱的歌曲,其实在满洲人民间,也有唱年息香的民歌。
一些地方的满洲人也称年息花为芸香,它有天然的香味,把这种植物的叶子荫干后,就可以跟茶一样沏水喝,称为芸香茶。
满洲入关后,老北京满洲旗人爱喝的红茶或茉莉花茶,也可以说是从芸香茶衍化而来。
大家都知道老北京有一种小吃豆汁,据说,在女真人进入北京,最早出现了豆汁。但要说盛行,一般是大清乾隆年间开始。老北京旗人就爱喝这口,因为一部分老北京迁移到承德地区,还有一部分京旗回满洲开垦,所以在承德和满洲都流行起豆汁,但叫法不一样。在满洲,豆汁被叫酸茶,可以看出,也是一种代茶饮。
满洲物产丰富,有着丰富的树木果实和浆果。按照历史记载,聪明的满洲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水果制作代茶饮,就采摘山果,把晒干,冬天沏水当茶待客,味道酸甜清香,满洲人称山果茶。
满洲地区有很多自己特产的水果,满洲传统饮料“乌立膏”,是用满洲长白山地区特产的乌立制成的。“乌立”是满语,是一种灌木的果实。《扈从东巡日录》记载:“乌立,老鸦眼也。干柔叶小结实圆如珠,色紫而微酸,樵者采以止渴。尚方旧制,尝漉其汁为膏以错珍”。
“杜李子水”。杜李子即“棠李子”,又称“糖李子”,是一种树结的果实,为束状、粒小甘甜。《吉林通志》载:“杜,一名甘棠,移接梨树,结实甚佳”。满洲人多在深秋落霜之后采摘,那杜李子晒干之后泡水喝,乃微酸亦甜甚是可口。
现在流行喝秋梨水,来源于满洲传统饮料“苏勒赫木克”,又称“梨坨水”。“苏勒赫”乃满语“梨”“木克”即水之意。苏勒赫木克是将山梨切开、去核,用麻绳穿起串来,挂在房檐下晒干保存。食用时将山梨干先用水洗净,然后放在锅中煮水,煮好后加入糖或蜂蜜饮用。此苏勒赫木克不仅酸甜宜人,而且有润肺、平喘、止咳之功效。
满洲地区野生树果、浆果非常多,像衣而哈木克(草莓)、桃英(山丁子)、英额(稠李子)以及山葡萄、山樱桃、元枣子、山楂、红菇娘、黑天天等等,满洲人利用这些制作酸浆、甜浆等,也有制作低度酒的,这些都是纯原生态饮料。
后满洲入关,老北京旗人爱喝的炒红果、酸梅汤,都是山果茶演化而成的。
老北京的炒红果,炒来源满语,不是汉语里炒菜的意思,只是表示一般的做菜,如老北京的炒肝的炒,和炒红果的炒,都没有炒菜的意思。红果就是山里红。现在满洲人聚集地承德出产的果茶,也就是山里红水。这些都是源于满洲人的“温普蜜酱”。“温普”乃满语,即满洲长白山区的山里红。满洲人秋天进山采摘野生的山里红,洗净后用蜂蜜浸渍,冲水喝味道酸甜可口。温普蜜酱在清朝时是吉林的打牲乌拉衙门的主要贡品之一,深受满洲皇室的喜爱。乾隆十九年()乾隆帝东巡关东时,还吟有《温普》诗一首,说的就是“温普蜜酱”。当地满洲人主要饮料是“温普木克”,是将山里红洗净去核,上锅蒸熟后放在太阳地儿晒干,然后存放起来。吃时,将山里红干片放入锅中煮水。
满洲人爱吃的酸汤子、酸奶子、酸面糊涂、酸梅子、酸浆子和酸梨汁等,其目的都是一个,就是靠酸爽来解油腻。
因为满蒙通婚,加上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一起居住打仗,互相影响,满洲人也引入奶茶和各种奶制品。可以说,满洲人的代茶饮,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满族文化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