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就要到了,不知奶奶坟前的红杜鹃开了没有?清明前后是家乡红杜鹃绽放的时节。每到这个季节,如血似火的红杜鹃就染遍了家乡的山山岭岭。
奶奶一生酷爱红杜鹃。在奶奶眼里,红杜鹃在花卉中既算不得大家闺秀,也称不上小家碧玉,只是一个乡野村姑,但她纯朴的气质,火红的外表,无不透出热情奔放,蓬勃向上的动感。在青山绿水间,有红杜鹃的身影,天地就变得更加灵秀,更加绚丽。奶奶说,红杜鹃除了美丽外,还有舍生取义的含义,她的背后有许多凄美动人的传说。从奶奶那里,我了解到了红杜鹃的习性和价值,听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关于杜鹃花的传说故事,也从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受奶奶的影响,我从小对红杜鹃也特别的钟爱。奶奶离开人世已经整整32年了,这三十二年来,每当清明即将来临,红杜鹃开始绽放的时候,我就特别思念奶奶。
我是奶奶抚养长大的。我母亲在怀我的时候就得了肺病,生下我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工作忙,根本无睱顾及我。奶奶和爷爷主动承担起了抚养我的重担。但在我还没有记事时,爷爷也去世了,剩下我和奶奶相依为命。受母体的影响,我从小体弱多病,爱哭闹。奶奶常常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在床前走来走去,“噢,噢”地哄我睡觉。有时我半夜发病,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奶奶都是抱着我医院,从不耽误一分半秒。医院及时,我才捡回了一条小命。在那生活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奶奶自己生活非常节俭,却常常想尽千方百计给我弄些鸡鸭鱼肉滋补身体。有其他什么好吃的也总是省给我。当我有滋有味地吃着她给我做的可口饭菜的时候,她就坐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一副很开心很满足的样子。奶奶对我的疼爱远远超过一般的祖孙情,也远远超过对其他孙儿孙女的疼爱。以至于姑姑婶婶们常常向她“提意见”:“妈,你是不是就敏儿一个孙子啊,这么偏心。”她知道她们是和她开玩笑,但她每次都很认真地回她们:“敏儿是一个没娘的孩子,我不疼他,谁疼他?不仅我要疼他,你们也要疼他,不许歧视他”。
在奶奶的精心呵护和调养下,我的身体慢慢好起来,生病少了,个子也长得很快,但还是非常瘦。看到我瘦骨嶙峋的样子,奶奶仍担心我长大后因为身体不好而不能自食其力,也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在有生之年把我抚养长大。我几次看到她一个人暗自落泪。她对我说,我年纪大了,不知哪一天会突然死去,我死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啊。那时我还小,对“死”没有什么概念。在我的心中,奶奶是永远不会离开我的。为了在她死后我不至于挨冻,在我六岁那年,她特地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件特大号的棉衣。用她的话说,如果她死了,这件棉衣能穿多久就穿多久,总是可以管几年的。奶奶的手很巧,针线活做得很精细,我的衣帽鞋袜基本上都是她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为我缝制的。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件蓝色的涤卡布做的棉衣。我穿在身上,棉衣的下摆几乎拖到了地上。大人小孩都说我像个穿长袍的小道士。就因为这,我很不情愿穿,但不想穿也得穿。那时候别无选择。
可能是我从小身体不好的缘故,奶奶对我并没有“望孙成龙”的奢望。她疼我呵护我,只是希望我长大后不“背药罐子”,只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自食其力,过正常人的生活就行。记得我刚记事的时候,有一次,奶奶给我洗澡时对我说:“敏儿,什么时候不需要奶奶给你洗澡,能自己照顾自己就好了。”奶奶对我前途的要求仅此而已,但对我的管教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虽然她不一定要求我长大后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但她要求我必须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她在她的原则面前从没有丝毫的让步。我小时候怕打针,一到打针的时候就又哭又闹,使劲挣扎。奶奶看哄不住我,就来硬的,叫个人帮忙把我的四肢狠狠地按住,全然不顾我那杀猪般的嚎叫。每次理发,奶奶都要理发师傅给我理光头。奶奶说我留发不好看。其实奶奶是为了省钱。小伙伴们因此送给我一个绰号:熊和尚。我不愿理光头,觉着理光头难看,又受小伙伴奚落,却总拗不过奶奶。
奶奶很少打我,但当我犯了她认为比较严重的错误时,那是免不了要挨一顿打的。奶奶打我,是用她自制的专用“刑具”——小竹条。她说用小竹条抽不会伤筋骨,却能让我感觉疼痛。她和邻居“交流”起对我的管教经验时还常常为自己的“发明”而得意呢!我们家住在澧水边。在河边长大的孩子都喜欢游泳。奶奶怕我出意外,不让我私自下河游泳。为了防止我下河游泳,每次我出去玩时,她就在我的后背用木炭画几道杠杠做上记号。如果我回家时背上的杠杠消失了,就说明我下河游泳了。那对不起,竹条伺候。我要是和小伙伴拌了嘴,打了架,不管谁是谁非,那我也是要挨抽的。
也许在奶奶看来最可耻的事情就是偷东西了,也许她认为小孩子学坏就是从小偷小摸开始的。她告诫我最多的是,人穷志不穷,千万千万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小时候偷针,长大后偷金”的故事,她不知给我讲了多少遍。她还经常警告我,要是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她就要剁掉我的手。
奶奶不识字,对我的功课自然是无法辅导,但对我的学习是很重视的。每天晚上,她都要督促我做作业。她也不会闲着,一边做针线活一边陪着我。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我每次写好作文后,她都要我念给她听。其实她根本不懂得我写得好与不好,但她听完后,总是要笑眯眯地夸我几句。这时我就特别得意。
我小时候喜欢看小说,经常把小说拿到饭桌上边吃边看。我爸说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偶尔回来看到我这样就骂我。可奶奶从来不干涉。她认为只要是看书就是好事。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她的脑子里有很多的故事,经常讲给我听。最多的是夏夜在屋外乘凉的时候讲。夏夜的星空下,我躺在竹床上,奶奶坐在边上一边给我扇风驱蚊,一边给我讲故事。讲的都是颂扬惩恶扬善、耕读传家、重孝重义的故事。像岳飞、杨家将、薛仁贵等这些历史人物,我都是从奶奶讲的故事中第一次知道的。还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七仙女、杜鹃花的传说等好多神话故事,也是奶奶最喜欢讲的。有些故事她讲了一遍又一遍,我听了一遍又一遍,却从不觉得乏味。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奶奶对我的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勤劳与善良。奶奶是典型的家庭妇女,没有工作。爷爷去世又早。除了父亲和叔叔每月给的十几块基本生活费以外,我和奶奶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奶奶就靠种菜、养鸡、养猪、砍柴等来补贴家用。奶奶的菜种得好,鸡和猪也养得好。我们家的菜园子一年四季总是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祖孙俩吃不完,奶奶就挨个儿地送给街坊邻居们。奶奶养猪从未赔过本。她养猪跟现在的人养宠物差不多,细心得很。我们家没有专门的猪圈。天晴的时候猪就拴在后院。天雨了,奶奶怕把猪淋坏,就把猪牵进屋。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总是在不停地劳作。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她自己勤劳,也不允许我懒惰。每天清晨,她都要按时把我叫醒。有时我偷懒不想起床,她就会“凶狠狠”地把我的被子掀开让我挨冻。再不行就竹条“伺候”。她要求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打猪草、砍柴、捡稻子是我放学后的主要任务。每当我满载而归时,奶奶一边端上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一边直夸我懂事、能干。这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在奶奶的教育和熏陶下,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认识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
奶奶在街坊邻居中有很好的口碑。大家都很尊重她。奶奶和人说话总是客客气气,从未与人拌过嘴吵过架。谁家有什么事,她总是很热心地过去帮忙。有了好东西就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乞丐到了家门口,奶奶总是把那人叫到屋里,先让他(她)吃饱,然后再装上几斤米让他(她)带走。我们邻居有一个叫夏妈的孤寡老人,比奶奶小十来岁,住在离我家不远的一间茅草棚里,平时邋里邋遢,很多人都嫌弃她。奶奶待她却像自己的亲姐妹。经常送吃送穿的给她。夏妈怕打雷下雨。每到下雨天,奶奶就要把夏妈接到家里住,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那时大家都很困难,可奶奶宁愿自己饿肚子,吃菜叶,喝稀饭,也要帮助比我们更困难的人。直到奶奶去世后好多年,我每次回老家,街坊邻居们还提起她,说她的好处。
我上高一的那年,奶奶突发脑溢血昏迷了三天后与世长辞了,终年七十九岁。她在昏迷中仅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醒过一次。当她看到守候在她身旁的我和其他亲人们时,她用微弱的声音很吃力地对我们说:“你们去睡吧,我不要紧。”从此再也没有醒来。奶奶就是这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我操心,替亲人着想。
我深深地懂得,我从一个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几次差点夭折的婴孩长成一米八多的壮汉,成长为一个共和国的中级军官,退役后又成为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完全是奶奶含辛茹苦抚养的结果,完全得益于奶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在奶奶离世这三十二年来里,我感到她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她的身影她的灵魂伴随着我一路走来。在我遇到挫折时鼓励我,在我骄傲自满时提醒我,在我不思进取时督促我,在我心生邪念时鞭策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对奶奶的感激和怀念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在又一个清明节来临之时,我因工作需要远离家乡,行走天涯,不能亲自到奶奶的坟前祭奠,那就委托漫山遍野的红杜鹃陪伴着奶奶,寄托我无尽的哀思吧。
作者
熊毅敏
熊毅敏,生长于洞庭湖澧水河边,从军数十载;性格耿直,爱憎分明;喜文字,善说辩,重情感,好幻想;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散文地气十足,朴实无华;杂文霸气外露,尖锐凌厉;政论文娓娓而谈,层层紧扣,无懈可击。写画诗书不过自娱自乐而已。
责任编辑:疏勒河的红柳、雨菡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更多作品
散文
瞧我这熊样!
散文
家乡的雪
公众g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