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文学总第期,李芬散文专辑

编者语:

文友李芬,爱好广泛,如:诗词、散文、戏剧等。

她的文章,质朴无华,用真实的生活说话,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父亲的思母情》把父亲忠于国、孝于亲,写得具体感人,让人们了解到她父亲品质善良、高尚。《照片里的故事》描写和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的制度、用人、生活风貌,简单却又深刻;《又见车床》反映了作者对于青年时期工人生活的怀念。文如其人,三篇文章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作者的朴素、真诚、踏实的为人风格。

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有思想、内涵。李分这样的散文,写作路子正确,希望今后创作出更多富有生活色彩和气息的新作品。

文友山人

、5、22

李芬散文专辑

1、父亲的思母情父亲在世时,他常自喻自己是个老兵。临老了,他的言行举止仍然透着一介军人的凛凛威风。我知道,在那坚强挺拔的身躯里有颗绵绵孝子之心。祖父早逝,父亲很小就去织布厂做小工,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四十年代初参加革命队伍,从故乡河北省丰润县(现为唐山市)一路转战南下,解放后转业至江西省赣州市及福建,参加新中国的地方建设任某国企领导。他一生远离家乡六十年,思念老娘是他心中的永远的痛。“每逢佳节倍思亲。”记得我童年时,每年的腊月三十,父亲的情绪就特别感伤。见到我们在院子里与小朋友嘻笑欢闹,定会把我们呵斥回家静坐。面对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是唉声叹气,停箸难咽。回忆起他童年时的苦日子,感叹祖母的不易:年轻守寡独自拉扯几个孩子,冰天雪地,田间地头,缝补浆冼,在那兵慌马乱的日子里吃不饱,穿不暖……总之,年年的除夕,就是咱家沉闷的忆苦思甜日!这个传统一直沿续到八十年代初,父亲的孙辈们出世了,咱家的除夕才一改传统,充滿了欢声笑语。六十年代,父母工资不高,抚养着五个子女并不宽裕,但是每月十号发工资日,母亲首先必给生活在北方农村的祖母汇去生活费,写一封家信。年春天,我参加工作了,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诫我要艰苦朴素,虚心学习努力上进,并要求我把第一个月的学徒工资18元全部汇给祖母(他另给我生活费),父亲是在言传身教,教育我饮水思源,做到孙女对祖母的尊重,晚辈对长辈的报恩!父亲最难忘的是奔赴前线与老娘告别的那个寒夜。担心打仗会失去儿子,老娘扯着儿子痛哭,执意不让走。当时父亲是一个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精忠报国匹夫有责,在老娘悲伤的痛哭中,他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前进的队伍!在我记忆中父亲最爱听京剧《四郎探母》、《三家店》等忠孝仁义的传统戏。文革前,我家有台熊猫牌台式收音机,父亲听戏时神情严肃、目光凝视前方,仿佛能穿透那小匣子看到他老娘。听到动情处他也会放声高唱一段“……舍不得老娘白了头。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那是父亲在借戏文唱腔抒发他心中思念母亲的无限惆帐和无奈啊!回家探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工作是无私的忘我的,还有文化学习和不断的政治运动。再则,文革中他身陷囹圄见娘谈何容易?回家的愿望就是奢望!进入七十年代,子女们都陆续参加工作了,父亲渐老了,回家探母的愿望终以成行。年的夏天,父母亲乘了两天两夜绿皮火车到天津,再换乘长途汽车赶往唐山,终于见到了思念已久的老娘亲!??一周后父亲返回福建,只见他滿唇长滿水泡,发着高烧昏沉沉已然病倒。母亲流着泪转告了我们其中缘由:父亲游子远归,尊家规,必跪拜老娘叩首请安。祖母见儿悲喜交加,阔别三十年,有满腔辛酸要对儿子细数,一开腔便是声泪俱下,责怪儿子三十年不顾家,三十年不见老娘亲,说到伤心处竟然举起木尺往儿子身上猛抽!父亲双膝跪地岿然不动,任老娘怒骂“不孝之子”,任老娘尺落如雨。在传统的家规下,没人敢上前拉劝。直到木尺断为两截,尺子边缘的铜线都卷曲了,祖母方才住手,父亲的背和腿上留下了道道青痕。当时父亲心中有多少委屈不能说出囗,有多少泪水只能往肚里流啊!他是因为革命的需要,是尽职于社会责任,背负了不孝之子之罪名!他理解老娘,心疼老娘,纵然把木尺打断,遍身伤痕也坦然承受!那天他暗下决心要在祖母有生之年,争取多几次回家看望老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7月,电波传来恶讯,唐山大地震,祖母遇难!父亲恨不得插趐飞回去,无奈因灾区防震防疫等原因,封锁了数月才准予通行。父亲在这等待期间,寝食难安,度日如年。唐山归来,父亲郑重地交待子女们:“我这辈子为革命尽忠了,但未为母亲尽孝,我死后要把一部分骨灰送回河北老家,埋在我妈的脚下。我生没有机会侍奉,死后要为她顶脚!”

年6月,父亲在福建走完了他八十岁生命里程,子女们遵其嘱咐完成了他的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送回河北,埋葬在生养他的华北平原大地上。从此,父亲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回到了他思念了六十年老娘的怀抱!.5修改于母亲节

2、旧照片里的故事

在我的旧影集里,张贴着两张拍摄时间相近,风格迴然的旧照片,其中有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那是年的春天,我未滿18岁,文革中没有升学的机会了,弟妹们都去上山下乡插队,而我做为留城对象等待分配。一天终于等来了招工通知:去福州通用机械厂报道到,须携带户口簿及一寸黑白照片做工作证。天真的我认为这是人生迈向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第一步,一定要慎重地拍好这张工作证照片。我仔细地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绣花羊毛衫,两条乌黑的长辫子梳的光滑平整,端坐在照相机前自豪地莞尔一笑,留下了一张青春的靓影。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工厂劳工科工作窗口,填好了表格,我笑盈盈地把照片递了进去。只见室内站着一位身穿蓝制服,留着短发的中年妇女,大家都称呼她“科长”。她用眼角瞟了一眼我的照片,又看了看我,一甩手,直接把照片甩出了窗台,用讥讽的口吻说“你是来相亲的吗?”面对这样的突然举动,我顿时懵圈,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一个未滿18岁的女孩还不知相亲为何意思呢。片刻,我才转过神来轻声回答:“我是来办工作证的”,女科长大声地喝斥:“这种照片不合格,拿回去重拍!”我收拾起照片,回到家仔仔细细地查找哪里有不合格之处,是自己打扮得太漂亮了?还是自己太年轻了?……我终于想明白了。于是脱去下了羊毛衣,穿上一件暗灰的卡其布上衣,神态老成,庄重严肃地又坐在了照像馆镜头前,拍一张“合格”的证书照。一周后,在工厂劳工科工作窗口前,我忐忑不安地递上了重新拍的照片,生怕她再把我的照片甩出来,好在这回劳工科科长终于露出了微笑,给予办理了工作证。之后我仔细地保存着这两张照片它记载了我招工时的一个小插曲,见证了当年社会的审美观。五十年间时光飞逝,风云变幻。我在工作期间又拍了电视大学学生证照、毕业证书照、职称证书照、退休证照??等多种证书照,虽然韶华不在,但每张都“合格”,没有再被退回重拍。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审美观也不同了,您看,当下各行各业招工不还讲究个“颜值”吗?我常翻看那张文革中被指责为不合格的青春靓照,她记载了我年轻时,对生活充滿阳光和自信的真实写照。.5于厦门

3、又见车床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时的往事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淡漠,而且会更加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无论是快乐或是痛苦、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物,当触景生情那刻定会发自出心灵深处的感概。

那天路经一店面,忽然,一股久违了的机油味道,透过口罩扑鼻而来。我惊讶的发现,在这繁华的街市中竟然有个机械小作坊!约二百坪的方正大屋里摆放着车床、钻床、钳床、磨床,工具柜上摆放着千分尺、油标卡等多种量衡工具,角落里还有一台磨刀的沙轮机,活脱脱一个大型机械车间的微缩。眼前的场景,令我想起半个世纪前,在福州当工人时,我操作的是这样的车床,用的也是这样的工具,眼前一切吸引着我顿足观望。室内一位年轻人,热情地招呼我进去参观。跨步进去,摸摸这,看看那,我仿佛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乡亲,一股亲切感油然而升。在我最熟悉的车床前征得同意,上手空车操纵几下过了把瘾。当我双手左右开弓,前后自如进退刀盘和摇把,欢快的笑声与轴轮声共鸣,倾刻间我仿佛回到了那无忧无虑,天真无暇的青春岁月里。

年初,作为留城的照顾对像,我招工进厂当了车床工人。工作任务是用不同的钢材按照图纸要求,在车床上加工出机器零件。工作时躬着腰背(因为我个头较高,车床较低)聚睛盯着每分钟千转的机头,在机械隆隆的轰鸣中粉尘满面,机油溅身。下班后必须用机油+洗衣粉+锯末,才能洗干净双手。也许年轻吧,那时候也不觉得多么苦和累,总觉得很快乐。每天穿着工厂发的劳动布背带裤,蹬着粗厚的劳保皮靴,把两条长辫子塞进工作帽里,哼着欢快的歌曲象小燕子一样飞进车间,向工人师傅学习识图、上架、开机、磨刀、辨认各和类型钢材料、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记得有一次,我车制完成一条钢轴,没有检测精准就交差了,结果在检验员那里,产品被退回来了。当时师傅态度十分严肃地批评我:车制工件千万马虎不得,一个零件有絲毫偏差都会影响到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发生机毁人伤的严重事故!接着,他一直站在车床边督导我返工,直至把误差修正达到图纸要求才离开。这件事对我教育很深刻,我明白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领教了严谨的工作态度。从此,我对工作不敢掉以轻心,养成了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车工,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份工作,虽然在应该坐在教室的年龄,我去了工厂;虽然在该背诵唐诗宋词、ABC的时候,我在开车床。但值得庆幸,在勤劳朴实的工人师傅和工程师们的言传身教下我掌握了车床操作技能和绘图技能,学习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德,特别是,工程师们尊重科学,努力钻研技术的精神鼓舞着我,克服重重困难;我边工作边学习,艰难地读完了三年电视大学,为之后的人生之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开过车床、描过蓝图、站过讲台,回想起来还是在工厂的日子最快乐。

我怀念那段当工人的日子,难忘车床!

.5于厦门

作者简介

李芬,年生,年毕业于福建省电视大学中文专业。从事过车工、描图员、教师等职业。在福州生活五十余年,退休后定居厦门。兴趣爱好京剧表演,手机摄影,旅游。在福州近两年师从余元钱老师,黄锦勋老师学习古典诗词。年加入紫云山文友群。

《杜鹃花文学》征稿说明

《杜鹃花文学》是“紫云山文友群”期刊中的对外期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yp/8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