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
春寒北寺巷
微电影脚本
春寒北寺巷
【出亚妮纪录片资料,桃杏花丛中,盲艺人的行走,向大槐树叩头……
【同时,出刘红权声音《谁说桃花红谁说杏花白》,要第一段、第二、第四段歌词
【转入出电视片《弟弟的歌》中,隔窗望见的小院
【出大字幕:春寒北寺巷
【电视片《弟弟的歌》中,刘红权在台阶上,与亚妮、哥哥握手。进入屋内,通过窗户,出照片:外公赵丙辰,叠化出电影《变脸》
【电影《变脸》孤独老人的背影……
旁白:
如果姥爷可以活到年春天,就满岁了。可惜,他抛下我和哥哥已经很多年……姥爷常常出现在我和哥哥的梦里。我们是多么怀念他啊!
【出《结婚》中,姥爷哭的镜头,这是他唯一的镜头
【白花园,85岁,老亲戚:
赵丙辰他是一个好人
那时候人家对我家不赖
我叫人家哥
你姥爷他是一个直脾气人
他见不得歪门邪道
人家不赖
【李文林:
丙辰叔虽然是
村里头一般的农民
但是村里头离不了他
他这一生为全村老百姓
办了许多好事
大家也忘不了他
群众对他印象挺好
他这人正直
也不讲情面
是啥就是啥
实事求是
这么一个人
【郝凤鸣,老邻居:
我对我们老邻居
赵丙辰叔特别尊重的
他这人对人很慈祥善良
对待家庭
对待邻居
对待社会
没有出现
违背良心的做法
【赵建明:
丙辰公公他一生秉性正直,眼里容不得沙子。也不管是什么人,觉得不对马上就给他们纠正批评
【出照片:兄弟少年,外公全家
旁白:
哥哥出生于年,那年,姥爷49岁。我出生于年,那年,姥爷53岁。因为母亲双目失明,姥爷收留我们在他这阔大的院子里住。院子里,有一株遮天蔽日的果树,春天,花开的季节,满院香气。(有照片,插入)入秋,果实累累,带给我的是多么大的快慰呀!每每想起来,这个院子记载着我们快乐的童年……
【出《小街》主题歌:《在我童年的时候》
【电影《乡情》里,母亲小孩种树
【李文林:
我丙辰叔住的院挺大的,北寺巷可以说数人家这个院大。
【白花园:
那院可红火了,栽一棵小果树。我去了你家,你姥姥可能给我吃小果了。
【电影《乡情》里,放牛捉迷藏
【插入小院的照片……
旁白:
可是,山里冷,也有春寒的时候,花开了,寒气重新袭来,冻伤了已经开放的花,于是秋天就不会再有果实。那是小院遗憾的日子。我小时候,巷子里还有车马,马车经过时的铃铛声,非常悦耳……
【电影《青松岭》,赶马车走出村庄
【出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小街上文革场景……
【出电影《小街》,文革吹号的片段,两个人在小巷里跑的片段
旁白:
那时全国搞“文革”,据母亲说,巷子里打斗的队伍经常夜间出现。我们的父亲正值盛年(出父亲照片),外公(出外公照片)叮嘱他:“不要去打人。”父亲说:“有咱孩哩,我还去做甚哩。”
【出电影《枫》中文革打斗场景)
旁白:
在那样乱的一个时代,一个乡间普通人家,为了孩子的平安,一家人搭成了一种爱的默契:不伤害他人,才有可能不被他人伤害。
【刘廷儒:
我和老人是三十年前有过交往。在左权这么一个小县城里老人也可能经历比较丰富,所以对好多事情,他有比较独立的看法。在当时应该是很超前的。这一点上我印象非常深刻。
【赵建明:
我小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串联,林彪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丙辰公公经常看到那个电影,就说国家现在这么乱,最乱的人就是跟在毛主席后面的人,什么时候林彪倒了国家就安定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丙辰公公的看法还是对的。这个人很正直,把好多事情都能看透。
【出画面:电影《变脸》:闹红火,南街牌坊,活观音出来
【出画面:《樱桃树》闹社火,奶爹肩上背着孩子
【出画面:《太行奶娘》闹社火,奶爹肩上背着孩子
【解玉珍:
我的亲生父亲是干革命的,把我送给赵丙辰家。在家里受到保护,奶爹背着自己闹社火……
【解玉珍:
我父亲当年是在太行山干革命工作,因为部队的调动,把我送到北寺巷我奶妈家,全家对我特别的特别的好,我奶爹对我更关心。我当时九岁吧,我已经开始在我们北街开始跳小花戏。过了正月初五、正月初六就开始排练了,晚上在村公所吃饭,晚饭村公所饭不太好,我不爱吃,我都饿肚子。后来每天晚上,我奶爹给我送饭。
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要表演,表演的时候要从东关到西关,那么长一条街,我演一场,我奶爹背我一场。我奶爹给我提着一个小罐子,罐罐里装着点米汤,再拿点干粮。我就跳一场小花戏,我奶爹把我背起来,给我喝点米汤。他怕我嗓子不好,然后再给我喂点干粮,下一场再去跳。跳完以后再背我。赶到演完节目以后,我在我奶爹背上就睡着了。
快解放了,我那时候已经吃上公粮了。领回来公粮以后,我奶爹说,每年咱们领这么多的公粮,咱也吃不了,咱就不领了。别人就说:“赵丙辰你咋这么傻?那么多粮食你不会领回来,你领回来你去卖啊!”我奶爹说:“不,这钱我不卖,粮食我也不要。我家粮食够吃,把粮食捐给国家。我不吃那些昧心的。”
【赵玉英:
我的父亲在家里,他是一个对老的孝顺。我父亲对老的一句重话都不说,百依百顺。
【郝凤鸣:
在一个不知道什么年代,因为过年没有面吃不起扁食,跪下给你太姥姥痛说:“儿子无能没能给你吃上白面而感到后悔。”
【赵玉英谈:
我叔叔赵秉忠为了革命,离开了太行山老家,我父亲同意他走。亲自为弟弟操办了婚礼,送他离开山里,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在包头担任公安局长。
【赵玉英:
我父亲对弟弟妹妹都是尽心尽责的。他的弟弟十七岁的时候就去参军当兵走了,家里留着我的爷爷奶奶还有两个妹妹,都由我父亲一个人承担。日本人来侵略,我父亲逃难担上一担,有老的有小的带着。我叔叔到三十几岁回来结婚没有钱经济上很困难,我的父亲拿上家里面的东西,借了别人两千块钱买了些面给我叔叔结过婚。办过婚事结过婚以后,剩余的一些钱也给我叔叔带走,让他出去外头好好参加革命工作,放心家里。
【李文林:
兄弟在呼和浩特也是干政法工作的,一九五二年他这兄弟从呼和浩特回来结婚我还去了。我丙辰叔正是在合作社正干的好,给他搬回三四袋面,吃的拉面。我还给人家拉拉面。结的是东关最漂亮的一个女子。人家二十来岁,那时候他那兄弟已经快三十岁了。
【出画面: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夕阳满天,插曲起,不要特写,只要全景,遇到特写,插入照片,让歌完整演绎。
旁白:
姥爷没有参加革命,但是他支持弟弟走出了太行山,走上了革命道路。而他自己忍辱负重,在北寺巷维持着一个大家庭的正常运行。也经历了在乡下的风风雨雨……
【李文林(84岁,住榆次安宁新村)谈:
与赵丙辰叔叔在互助组
【出画面:电影《花好月圆》中,农村互助合作的情景
【出电影《金光大道》鼓开始——组织起来影壁。开会大场面,入社。
【李文林:
一九四五年解放了,冬天北街就成立了合作社。我丙辰叔一直在合作社工作了,十一年还是十二年。当时办起来很起作用,人们日用生活都得去合作社买,油盐酱醋衣服买鸡蛋都去合作社,合作社搞的挺好。搞了十一年,后来逐步到了一九五六年五七年,小商贩就多了,城关就建了联社,城关联社人家是要年轻人,年轻姑娘站柜台就闹成这了。回了以后没到一二年,他这个有文化人人家是个有文化人能写会算,村里就缺这种人。五八年办食堂,我丙辰叔可以说是食堂的主任,甚也管吃喝拉撒,筹备食堂不容易啊!全村好几百人在这里吃饭,就是我丙辰叔组织。
【赵玉英:
父亲是在大队担任会计,算账。我父亲是小队的会计,每天去劳动了以后回来记工评分。我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学习珠算打算盘,我在学校我不会,晚上回去,我很想让我父亲教教我,可是我父亲记工忙的,忙的总是到了十点多,十一点他都睡不了。小队会计到年,我们村里办的食堂,我父亲是食堂的事务长。我们生产队这个食堂搞的是最好,城三关都要去我们那里开现场会。大队到了年弄上磨坊磨面,我父亲就到了磨坊里面了,给看磨后来还做粉条。还榨油我父亲都要参加这些工作。后来队上要抽一个人到街上去护路,大队又把我父亲抽调到养护公路。干了有二年多也是次次开现场会。我父亲都得的奖状。他对工作非常敬业,勤勤恳恳的从不喊冤。
【赵建明:
那时候我也回村里干活,村里有磨坊粉坊豆腐坊。这些作坊账务都是丙辰公管。村里的磨坊在县城邻近县城四五十里远的乡下人也来北街村里磨坊磨面。老人家爱一天辛辛苦苦二十四小时转也不觉得累,还经常告我们年轻人,人家来磨面要对人家热情一点。要给人家干活。你比如说磨玉茭面磨上两遍要簸皮,簸皮有的人不会簸,老人家还自己拿着簸萁帮助他们簸皮筛面。
【郝凤鸣:
人家在写写画画这方面比较做的好,人家有文化,对会计食堂事务磨坊财务都是他管。人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古怪的人,他磨坊经营了那么多年,一般人进去后都怕他。因为啥怕他,一瞧见他的眉眼,就觉得怕的不行不敢见。就是这样感觉,可是人最慈祥。说话语言不多,但是说的很重,两句话就能把你说住了,就是这一种人。
【出画面:电影《山花》中,大家捐钱的场景
【《城南旧事》巷子、院子,只要巷子的感觉,不要有北京特色
【《芙蓉镇》敲锣,两个人通知
旁白:
我们小时候,巷子里住着一个从临汾回来的“右派分子”刘致和。经常挨批斗,但外公和他的关系却很好。姥爷全然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他以老坐地户的资本,和一个右派分子保持着亲密的交往。
【赵建明:
刘致和原来在临汾铁路局干活,文化大革命因为历史问题就被下放到回村里面了。经常村里面搞运动,批斗人家。有的年轻人还打骂人家。可是丙辰公公就不管他是什么人,对人对事还是很善良的,经常和这个老人来往。
【赵玉英:
刘致和他在临汾工作
娶的是临汾的老婆
反右派以后回来
被撵回来左权来了
大队
给他找了一个破驴圈
让他在那里居住
生活非常困难
我父亲就对他
生活挺照顾
因为从小生活在一快儿
也有感情
【《芙蓉镇》:从“到底恨不恨?”一直到批斗会全景,不要刘晓庆的镜头。出电影声音
旁白:
我哥记得,每年腊月,刘致和都到我们院子里来,给我们写对子。腊月廿八,贴起来的对联,都是这个“右派分子”的字。
【《芙蓉镇》贴对联: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旁白:
刘致和住在驴圈,如果他的外地老婆不来看他,他就一个人住着,很多不方便,姥爷力所能及的予以帮助。
【电影《边城》,老人笑着说:礼轻人意重(要电影声音)
【出画面:电影《老井》,棺材埋人
旁白:
这样善良的姥爷,老天却没有眷顾他。姥爷姥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14岁夭折了,一个27岁夭折了(出两张舅舅照片)。这两件事,对姥爷打击很大。姥姥去世后,姥爷一个人坚强而孤独地活着……
【赵建明:
丙辰叔叔,在我结婚的时候,哭了
【赵建明:
在我结婚办喜事的时候
老人家大儿子去世早
二儿子又有病
还没有成家
我知道他心里不愉快
我就没有告人家
那天中午到吃饭的时候
老人家就到了
到了以后
老人家就对我说
说是:“建明,成家了……”
眼里面还流着眼泪
【李文林:
儿子先丧
这是他一生中的不幸
东西你没有办法
儿子有病
去世就去世了
【李文林:
一九八二年我还回去看他
人家是北寺巷最大的年纪
他说了一句甚话
他说:“唉,老不死!”
【出电影《变脸》孤独的老人的身影
【出电视片《弟弟的歌》中,屋子里的情景,舀水等
【刘红权:
我从盲校毕业回家,姥爷让我在临街的房里开按摩店,又和姥爷住在了一起。大多家务是由姥爷指导,我自己做。比如要吃面条,姥爷会叫我和面,他在旁边辅导,还时不时把洒落的面帮我捏回盆里。面和好了,擀面条也是我的事。他一旁叮嘱,我用心学习。三次之后,我就能顺利干了。和姥爷在一起的日子,我学会了做饭、生火等家务活。
【电影《边走边唱》蓝天、沙漠,两个盲人走了,不要特写,只要大场面
【电影《边走边唱》弹弦,瞎子跑动,上草垛子
【电影《推拿》盲人按摩镜头
旁白:
因为在家里开按摩店客人实在太少,我便想离开家,到太原找出路。我盘算:“姥爷不让走,该怎么办呢?”一天,我趁姥爷不在家,让人帮我伪造了一封信,大意是:“刘红权按摩师,经人推荐,我们了解到你有按摩技术,决定聘请你为按摩师,希望你接受我们的聘请,尽快来我店上班。”这封假的邀请函写好后,我找了个太原寄来的信封,把瓤取去,换上假信,放在桌子上。姥爷回来了,他看到了这封信,同意我上太原发展。
【电视片《弟弟的歌》中,刘红权走出小院
旁白:
我不知道是我的计策发挥了效力欺骗了姥爷,还是姥爷看穿了我远走他乡的决心放我离家?他识字,信封上有明确的时间,他是会有判断的。他是不想揭穿我,还是真的上当了?我至今都不明白。
【电影《边走边唱》,小瞎子摸老瞎子的脸
旁白:
年,病了两年的姥爷弃世而去……
【拍摄:刘红权去河南上坟。
旁白:
如果活着,姥爷到这个春天就整整岁了。
【拍摄:墓碑,隔着墓碑,是左权大电厂的烟囱
【刘红权在坟前拉琴演唱:
桃花儿满山红来,杏花儿满山白,过河爬山照你来呀,琴弦拉出了泪;
圪台上黄酒香来,檐底下灯笼亮,小果树下花飞扬呀,这岁月难说是长;
北寺巷一辈辈来,春寒里暖旧爱,假信你可曾看明白呀?我远走又回来;
桃花就为你红来,杏花就为你白,北寺巷里走一圈呀,一圈走了一百岁……
【唱到第二段的时候,摇动拍摄今天的“北寺巷”,出照片,凋弊的姥爷的房子……
出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姥爷赵丙辰诞辰一百周年(—)
监制:唐振勇巨维华
顾问:张基祥王小春
策划:刘红权
编导:李天意
片名题写:郭齐文
拍摄制作:李天意
北京采访:弓宇杰
山西采访:王熙
北京拍摄:赵亮
协助拍摄:王洪涛王太东
字幕整理:弓宇杰
鸣谢
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
左权县北街村
左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左权县作家协会
白花园李文林解玉珍郝凤鸣
赵建明赵玉英刘廷儒
《北京青年报》
《乡土文学》
《晋中日报》
《晋中晚报》
纪念文章
解玉珍:《太行娘家》
刘红权:《小气的姥姥上当的姥爷》
韩辉丽:《海棠树下的姥姥家》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