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新政不断:规则格局变化不可忽略应变之策医药行业洗牌:医界药界朋友岂可错过政策红利3、中国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分析
3中国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分析
3.1中医医疗机构定义与分类
中医医疗机构是以中医为主,以西医和相关设备等为辅助的医疗机构。根据办医主体的不同,中医医疗机构可分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中医医疗机构,即国营中医医疗机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指非政府公办的、具有私人性质的中医医疗机构(包括民营的中医综合医疗机构、中医专科医疗机构、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与民族医疗机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大部分是由社会出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导所办立的卫生机构(见图3-1)。
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中国发展较为强势,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由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固有的资本人才以及品牌等优势,在一些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出现缓解了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资源紧张的情况,并且由于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提供的服务相对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更注重服务质量及品牌形象,同时民营医疗机构具有体制灵活、产权明晰、利益导向明确、管理层与员工激励制度规范合理等优势。在未来,民营医疗机构有望配备更专业的医师及更先进的医疗器械,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有望实现进一步扩容。
3.2中国中医医疗机构行业政策分析
中国对中医医疗机构行业的监管力度整体而言相对较弱,仍处在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的阶段(见图3-2)。
年9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对开办诊所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医诊所依法执业、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诊所管理等情况的监督管理。
年12月,《中医诊所基本标准》和《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作为中医诊所备案管理的配套文件出台,明确了设立两类中医诊所的具体条件,要求诊所制定感染控制制度和流程,中医药技术操作符合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等有关规定。国家接连出台多项监管政策预示着国家将逐渐严管中医医疗机构行业。未来,伴随中医医疗机构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将出台更多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管政策,监管体系日渐成熟,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将会朝向更加规范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3.3中国中医医疗机构行业细分领域分析
3.3.1民营中医医疗机构
3.3.1.1定义及分类
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指非政府公办的、具有私人性质的中医医疗机构,80%以上由社会出资,以营利性为主要目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包括民营中医综合医疗机构、民营中医专科医疗机构和中医诊所,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与民族医疗机构。
3.3.1.2发展历程
中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蜕变。现代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已经经历了萌发期与初步发展期,未来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如图3-3)。
图3-3中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
(1)古代民营中医医疗机构
最早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创建于年,是由陈体全、李升左创办的陈李济中医馆。年,乐显扬创建了同仁堂中医馆。同仁堂中医馆是当时传播最广泛的中医馆,自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同仁堂的创立使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家喻户晓,对后来民间人士创办中医医疗机构起到了激励作用。
(2)现代民营中医医疗机构
①萌芽期(年-年)
年,在著名中医专家祝谌予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顺义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此门诊部是杏园金方国医医疗机构的前身,是中国现代第一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雏形。但在这个时期受税收、机构审批、医生职称、学术科研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并未得到良好发展。
②初步发展期(年-年)
在此阶段,受制于体制和经营效率,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供给、服务态度与质量、病情跟踪与监控、患者及家属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等方面表现平平,为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年起,许多地方陆续进行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许可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通过委托经营、股份合作、股份制、或整体出让等措施,引进社会资本,并对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实施税收优惠,免除3年营业税。受政策利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当下较为著名的中医馆:德胜门、圣爱中医馆、和顺堂,固生堂、九芝堂等皆是在此阶段创办起来的。
③高速发展期(-未来)
目前中国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总体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有部分规模较大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如同仁堂、和顺堂、固生堂和圣爱中医馆等,依靠雄厚的资本和优质的服务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在政策鼓励、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和居民卫生消费支出意愿增强的情况下,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有望利用其资金优势,配备优质的医生和先进的设备,不断创新模式,提升就诊体验,在中医医疗服务市场高速发展。
3.3.1.3市场规模分析
中国中医医疗机构的市场规模由年的.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年的1,.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1.3%(见图3-4)。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市场规模将保持11.5%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并于年达到2,.7亿元人民币规模。
图3-4中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市场规模(按主营业务收入),-年预测
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原因驱动:
(1)宏观环境利好,促使行业扩容:国家多项政策利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中医医疗机构,如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核心内容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二级及以下医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降低了社会办医的门槛,促使民间资本更多地注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实现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的进一步扩容;
(2)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与《中医诊所备案证》促使民营中医诊所的审批流程简化,办理效率提高;
(3)中医凭望闻问切即可对患者实现诊断和开具处方,不存在对仪器设备的依赖,中医师凭借自身医技就可在不同类型的中医医疗机构坐诊。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放开对医师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的限制,灵活设置中医医师资格审核的要求,有限的中医资源得以盘活。
3.3.1.4驱动因素分析
(1)宏观环境利好
在重点鼓励民营资本办医方面,自年起,中国全面推行新医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年11月,中国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通过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提出完善和落实社会办医优惠政策,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等要求,并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对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自主定价,免征营业税。
随后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目的均为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迎来政策利好的黄金发展期,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作为民营医疗机构的一部分,借力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红利,迎来快速发展。
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简化了中医诊所的开办流程,驱动了社会资本开办中医诊所的意愿。在国家鼓励社会办医,以及中医药行业的双重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见图3-5),未来,民营中医医疗产业也将迎来更为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地方相应配套政策实施,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图3-5支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2)备案代替审批,申请流程简化
民营中医诊所的审批流程简化,办理效率提高。原先申请办中医诊所需要经过申请、公示、设置批准、环保、消防、验收、发证等七个环节,办理顺利的情况下至少需要2到3个月,过程漫长、手续繁琐,严重阻碍了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市场扩大。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开办中医诊所,报拟举办诊所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对材料齐全且符合备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当场发放《中医诊所备案证》。该办法表明,申请民营中医诊所由审批变为备案,只需要完成申请和发证两个环节,压缩了办事时限,为申请人提供了方便。在该政策影响下,备案中医诊所数量快速增加,据头豹数据显示,截至年6月底,中国备案中医诊所数量共计3,个。
除了减少办证申请环节外,中国政府减少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运行审批限制。《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对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不作布局限制,取消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该条例有效推动已初步建立品牌的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运营模式,并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在全国各省市城市进行连锁扩张,跑马圈地,有助于中医医疗机构市场实现扩容。
(3)多点执业、自由执业解开限制
中医凭望闻问切即可对患者实现诊断和开具处方,不存在对仪器设备的依赖,中医师凭借自身医技就可在不同类型的中医医疗机构坐诊。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放开对医师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的限制,灵活设置中医医师资格审核的要求,有限的中医资源得以盘活。
开放医生多点执业的限制,有效解决中医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缓解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均衡的局面。鉴于中医资源有限,高等人才受薪酬、编制影医院,导致民营中医诊所资源劣势,扩张困难。年2月,国家卫计委颁布《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执业医师不仅可在省域行医,也可跨省执业,医师跨执业地点增加执业机构,向批准该机构执业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增加注册即可。该办法明确执业医师仅通过一次注册,即可在多个区域执业,医院的名医与中医管、中医诊所合作,不定期到多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坐诊,将客户引流至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方便居民就近求医。
自由执业解开限制,激发中医自主创业活力。年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正式删除“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内容。该政策为有专业技术优势的中医师带来涨薪的机遇,盘活体制内、因病退职和停薪留职的中医资源,调动中医师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民间投资加热,有助于促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
民间中医开中医医疗机构享受绿色通道。年7月,《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表明,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届时,大量民间中医可通过获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拥有行医、开办中医医疗机构的资质,推动中医诊所的进一步崛起。
信息、商机、资源、资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