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系列,叫做“诗书画中的古色之美”,到古人的世界当中去探寻缤纷的色彩。
早在西周的时候,我国就建立了自己的色彩体系——五色体系,五色指的是赤、黄、青、白、黑五种颜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众多色彩中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它就是“赤”,也就是“红”。
古代的时候所谓的“红”,并不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那种正红色,而是类似于粉色的浅红。
到了唐代以后,“红”才逐渐成为各种深浅明暗不同红色的统称,包含了赤、朱、丹、绛等各种称谓,成为了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国红”。接下来,我们就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中去领略一下那热烈的红。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他在诗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的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简洁明了,把寒林、秋山、石径,铺陈在我们的面前,也点明了此时正是深秋,寒气袭人。山中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接下来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诗人顺着山路向上遥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山高林密,白云飘飘,在弥漫的云雾间,隐约有几户人家。
这句诗还有一种版本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其实“生处”可以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而“深处”则是“云雾缭绕的深处”,两个意思都能够讲得通,但是“生”字似乎更有意境。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交代了诗人在山中停留的原因。诗里面的“坐”字,不是坐着看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诗人说,他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美景,才停下车马,不忍离去。
最后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展现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山中美景。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映衬,满山的红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娇艳。
诗中如火一般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而我国对红色的推崇由来已久。东汉刘熙曾在《释名》里这样记载:“赤,赫也,太阳之色也。”这就是说,红是太阳的颜色。
太阳是万物生长之源,火的使用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太阳和火的崇拜,逐渐演变成了人们对于红色的尊崇。
而且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红色往往象征着喜庆、兴旺、吉祥和庄严。
人逢喜事都喜欢用红色,比如说,结婚时喜庆的嫁衣,状元郎身穿的官袍,过年时张贴的春联,无一例外,都是红色。可以说,红色是最能代表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图腾的色彩。
红,从古至今都受人喜爱,朱熹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杜甫说“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毛主席还曾经写下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名句,气势非凡。
现代画家李可染就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幅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幅《万山红遍》。全画采用了高远式的布局,气势雄浑,让我们由远及近来欣赏一下。
▲《万山红遍》现代李可染
纸本设色cm×85cm
北京画院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峰峦,此起彼伏,远山颜色稍淡,山间还有河水蜿蜒流淌。中景处层峦叠嶂,山体高峻,山中树木都被秋色浸染,鲜红如火。
顺着山体一路向下,便可以看到茂密树林中掩映着的楼阁屋舍,白墙,黑瓦,树影重重,像一处世外桃源。
房屋左侧笔直的瀑布从高山上奔流而下,像是几条银链挂在山间,奔涌的水流穿过大小不一的乱石,从多个方向汇聚。
近岸边的几株树木,也被秋天染上了艳丽的红色。比起二月的春花,一点不落下风。
画家为了表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大量使用朱砂。让这朱砂的“红”、墨的“黑”和纸的“白”相映成辉,产生了一种和谐的美感。相信很多人初看这幅画作的时候,一定会被它热烈的色彩所震撼。这就不得不说一说画中用到的颜料了。据说,李可染先生创作《万山红遍》时所用的颜料,是他意外得到的一块朱砂。这块朱砂可不得了,原本是清宫内府的旧藏。还有人说,这是乾隆皇帝千挑万选才得到的极品朱砂,能够流传下来,异常珍贵,而它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是非同凡响。“红”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红是初升的太阳,是燃烧的火焰,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也是盛放的鲜花,滚烫的血液,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柔情。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