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专家头部长白癜风了怎么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37469.html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说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三、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二)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可染(—),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2.生难字词(1)字音惆怅(chàng) 真挚(zhì) 渲染(xuàn)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ù)浮光掠影(yǐng)(2)词义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三)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1.阅读课文,说说意境是什么。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默读课文,说说意境和意匠是什么关系。相互依附,相得益彰。3.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4.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光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要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五)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1.“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时,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得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精湛的绘画,最终都成为可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课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们了解并领悟了山水画。这是李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运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2.拓展延伸欣赏一些李可染的画作,如《万山红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画作《万山红遍》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3.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