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9首)
第1首《所见》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唱着歌,歌声嘹亮清脆,回荡在树林的上方。
他忽然想要捕捉那鸣叫的知了,便立即停止了歌声,一声不吭地站在树下。
袁枚(年-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清廉颇有名声。乾隆十四年(年)辞官隐居于南京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嘉庆三年(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这是诗人根据旅途见闻创作的一首清新可爱的田园诗。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上唱着歌,“振”字写出了歌声的响亮清脆,仿佛整个树林中都回荡着优美的歌声,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孩童的活泼烂漫。就在这个时候,牧童听见了蝉鸣,立刻想到了新花样,于是在最后一句,歌声戛然而止,全诗回归寂静,只剩下一个安静的小孩子站在树下,仿佛正在观察蝉的位置,跃跃欲试。“闭口立”捕捉了小孩儿一瞬间的变化,孩童机智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全诗用词浅显而生动,动静结合,在描写天真孩童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赞美。
第2首《山行》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有几户人家。
我实在太喜爱这傍晚枫树林中的美景了,于是停下车来慢慢欣赏,那染着秋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杜牧(80年-约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诗写作者山行所见,描绘出了别致的山林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的景色总是萧条肃杀的,本就很难找出来欢快明艳的风光。这天作者沿着蜿蜒的石径驱车行路,看到那缭绕的云雾之中浮现出几户人家。寒山、石径、白云,无一不是清冷黯淡的色调,三三两两的人家也显得寂寥,这些画面虽然也有种素洁的美感,但整体上总不会让人感到欢喜。在大冷天里赶路的作者,心情想必也不会太好。就在此时,他途经一片枫树林,火红的枫叶在晚霞的映衬之下愈显娇媚,满山红遍,层林尽染,一瞬间极为浓烈的色彩充满了整个世界,这震撼的视觉效果,任谁都要被迷住,何况是寒困交加的行路人呢?于是杜牧停车驻足,流连忘返。“淡极始知花更艳”,前两句疏淡的景致完全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而绚烂之极的二月春花,也要被秋霜沾染的满目枫叶压了去。只因为在深山中看了那一眼,一切的寒冷、肃杀都立刻变得热烈、明艳。谁能想到,深秋中竟有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杜牧专注于视觉的冲击,在色彩疏淡与明艳之间,极尽烘云托月之能事,为这红叶交缀、浓墨重彩的深秋唱起了一曲赞歌。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强烈感情,体现了作者乐观富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第首《赠刘景文》荷花凋零尽了,已经没有伞盖一样的荷叶高高举起,遮挡风雨,菊花也凋残了,不过还有顽强的枝丫尚未干枯,傲立寒霜。
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现在这橙子变黄、橘子正绿的秋末初冬之际,正是人间难逢的美景时节。
苏轼(年-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元祐五年(年),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在这里,他结识了五十八岁的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两人一见如故。苏轼就写下了这首《赠刘景文》。
这首诗开篇描写了秋末初冬,荷叶和菊花都已经衰残的景象———但这两者都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诗歌的后两句才是苏轼所要强调的对象。秋冬一般被认为是肃杀寒冷的季节,苏轼却称它为“一年好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此时有“橙黄橘绿”。在“橙”和“橘”中,作者最想要强调的还是“橘”。
其实在古代,“橘”可是能与松、竹、梅岁寒三友相提并论的高洁形象。屈原有《颂》,借赞美“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橘来表白自己“秉德无私”的高洁追求。张九龄在《感遇》中也写道:“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而这里苏轼写橘,不仅是在赞美秋冬美景,更是在赞美刘景文正直的操守与清白的品格。
此时的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仍旧蹉跎在低微的官职上,纵有一身才华也无处施展。秋末初冬象征着人生的中晚年,虽然已近迟暮,却是果实收获的季节。苏轼在这首诗中也倾注了对朋友的鼓励,期待朋友能够凭借积累的才学与品行,收获应有的回报。其实,此时的苏轼也已经年过半百,对朋友的激励,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人生信条呢?
此后,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终于使朋友得到了小小升迁。没想到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去世了,终究还是没能等到“橙黄橘绿”的结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4首《夜书所见》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叶绍翁(年-年),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第5首《望天门山》天门山被楚江从中间冲开而断裂成左右两部分,浩浩荡荡的江水向东流经这里折回。
两岸巍峨的青山隔着楚江遥遥相对突起,远处的一叶孤舟仿佛从日边驶来。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奔放,想象丰富,人称“诗仙”,又因为嗜好喝酒,自称“酒中仙”。他与很多诗人有交情,后人将他和杜甫合称为“李杜”,二人为中国诗歌史的两座巅峰。
这首诗是青年李白初出蜀地、途经天门山时的作品,当时的大唐王朝处于“开元盛世”的全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顶峰,而希望步入仕途、展示自己才华的李白踌躇满志,一路上游历名山大川,怀着热烈、激昂的感情写下了这首气势宏伟的壮丽诗篇。
李白面对浩荡的江水与隔江对峙的两座山,再次发挥出其奇特的想象力:也许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但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而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等非凡的气势与宏大的场面,令人心驰神往。我想李白在写怒涛之时,也一定想到了自己。这充满力量的江水恰恰像初出茅庐的李白,经历了二十载的磨砺,如今下笔千言、心雄万夫,正要在这最昌盛的时代做下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莫说这小小的“天门”,我李白要让整个“天庭”都为之震撼。接下来写这浩荡的江水由于山势而在此曲折迂回,形成更加波澜壮阔的声势,正可谓“山助水势,水趁山威”。后两句则从远处着笔,一个“出”字,将原本处于静态的两岸青山一下子写活了,仿佛大山争着来迎接作者的到来,而下句“日边来”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出远远的一片孤帆乘风破浪的场景,境界开阔,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热情与向往,将豪放飘逸的诗风与豪迈洒脱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6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在晴天的时候水波荡漾,湖光闪闪,景色非常美丽。到了下雨时,远处的山峰在烟雨之中一片朦胧,也是不可多得的奇景。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的话,那么可以说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她的绝代风华。
详见本文第首作者介绍。
天性浪漫的苏轼也像李白一样常常旅游,不过不同的是,他往往是由于贬谪而被动地来到景区的,这首诗就创作于他任杭州通判之时。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的美景要数杭州,而杭州的美景要数西湖。苏轼作为一个闲官在杭州居住了三年,有大把的时间在当地旅游观光,同时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诗篇,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后来西湖都因这首诗而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称。
从诗题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天苏轼闲暇之余,与朋友在西湖饮酒赋诗、观赏美景,一日之间阴晴变化,让他领略到不同状态下的西湖景色。晴天有晴天的好处,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仿佛美人泛动秋波,散发出无尽的娇媚。雨天也有雨天的妙处,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好似蓬莱仙境。而在善于领略自然之美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而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的赞叹,让我们既能感受到西湖风景的变幻无穷,也能够领略到诗人那种洒脱的性格与开阔的胸怀。要知道,苏轼的遭际之惨非比寻常,但他凭借着这种“宜晴宜雨”的旷达,硬是把人生活得十分通透豪迈,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下半首诗里,诗人采用遗貌取神的手法,将西湖比作古代的美人西施,二者名字上同有一个“西”字,又都拥有着世间最动人的美感,二者实在有着相似的风神韵味。有道是“美人在骨不在皮”,因此哪怕西施皱眉捧心,都十分惹人怜爱,这种上天赋予的骨相与神韵,自然不许旁人效颦。而钟灵毓秀的西湖同样如此,所以无论是晴、是雨,是淡妆、是浓抹,西湖的风景与西子的风采一般,总是人们心中最和谐、最完美的存在!
第7首《望洞庭》洞庭湖上月光与水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一片朦胧,如同还没有打磨的铜镜。
我远远地观望着洞庭湖一带的山水风景,整体上就像在洁白的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刘禹锡(年-年),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中唐著名诗人。官至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关系很好,并称“刘柳”;又和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他的诗清新通俗,擅长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怀古诗与模拟民歌的《竹枝词》都写得很好。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年)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上,经过洞庭湖时所作。从可考的文献来看,刘禹锡曾先后六次来到洞庭,其中只有转任和州的这一次是在秋天,实在很有必要来作诗纪念。我们知道,写洞庭湖的诗句实在太多了,李白、杜甫这两座诗坛无法企及的高峰,就都在洞庭湖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要想再独树一帜是相当难的。而刘禹锡选择从月夜遥望的角度出发,以开阔的视野与宽广的胸怀将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展现出宁静祥和的朦胧美,描绘出前人未能言及的画面,从而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整首诗从“望”字着眼,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将镜头拉得十分开阔,从天上的月光到宽广的湖面,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他看到空明的月光洒到湖面,湖水也跟着闪起了粼粼波光,湖光秋月交相辉映,形成一种和谐、柔美的洞庭夜景,令人心醉。其中“和”字用得极好,既不浅白,也不做作,把水月一色、圆润融合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任你绞尽脑汁想用另一个字来换,总是没有“和”字贴切。而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就在前一句的基础上把视角拉近了许多,整个焦点都放在了平静的湖面上。“潭面无风”是对上句的补充,因为只有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湖光和秋月才能和谐共处。倘若在狂风大作的时候,湖面波涛汹涌,再柔美的秋月也无法和湖光“两相和”了。整体来看,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常见的比喻修辞,而章法却比我们平常所见所写的要高明。无风的湖面平平静静,用铜镜来比喻当然十分贴切,但为什么说“镜未磨”呢?原来此时夜幕笼罩中的洞庭湖,只有朦朦胧胧的月光在映照着,湖面上就有了烟霭茫茫的感觉。而古人以铜为镜,若不经打磨便是一片模糊,因此用“镜未磨”三字,就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朦胧之美。
在后两句中,诗人的视线被千里湖光中的君山所吸引,远远望之,如同精致洁白的银盘之中安放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在诗人笔下,原本浩瀚无边的洞庭、雄伟挺拔的君山,竟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妙处,不只表现在比喻的精当上,还在于它展现了诗人容纳万物、包藏宇宙的博大胸襟。面对同样的一片洞庭湖,孟浩然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写“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是写极其盛大的景象,令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的不凡气度,固然令人艳羡;而刘禹锡能够不走寻常路,举重若轻地把盛大景象写成渺小的玩物,这在胸襟气度方面似乎更胜前人一筹。
第8首《早发白帝城》在朝霞灿烂的清晨,我告别了闪现在云雾中的白帝城,踏上了归途。顺着江流行驶,一天之内就能到达那相隔千里的江陵。
一路上两岸的猿猴啼声不断,仿佛也在为我送行。伴着猿声,轻快的小船已不知不觉驶过了层层叠叠的万重山峦。
详见本文第5首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在李白被流放夜郎的途中忽然遇赦的背景下写成的。这时58岁的他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深的低谷———在安史之乱后期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以为遇到了赏识自己的明君,却没想到这位主子谋反失败被杀,李白自己也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经各路亲友营救才侥幸逃过一死,改判流放夜郎。流放简单来说就是略有自由的无期徒刑,是仅次于死刑的最高刑罚,这对李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就在他途经白帝城的时候,突然接到一封赦书,他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因为如果没有变故,已经迟暮之年的李白很可能就要老死在他乡了。于是他的身心都变得轻松了起来,在乘舟东下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这首满怀愉悦之情的《早发白帝城》。
首句点明出发的时间是清晨,朝霞满天,诗人从江中望去,白帝城便高高地坐落在这漫天晨曦云雾彩霞之间,景色绚烂。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则极言行舟之快,从中也可看出诗人愉悦的心情。于较大的地势落差与浩大的水势下,轻舟在江面上疾行若飞,即便是相隔千里、前路遥遥的江陵,也能在一日之内到达。小船是轻快的,诗人的心情更是轻快的。于是在山谷中回荡的、原本听来十分凄厉的两岸猿声在这里都成了诗人的欢送仪式,而“啼不住”则体现诗人十分精细的观察体验:虽然三峡一带猿猴很多,但也不可能到处都在啼叫,只有在如脱弦之箭一般的小船上,诗人接连不断地经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此起彼伏的猿声才像是接连不断、不绝于耳。这首灵动清爽的小诗把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洋溢着诗人苦尽甘来的激动欢悦,体现出人生由坎坷之路走上康庄坦途的欣慰,正如乘风破浪的轻舟一般,飘逸流畅,一泻千里,不愧为“诗仙”的代表作品。
第9首《采莲曲》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王昌龄(年—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从始到终,作者一直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邂逅诗词,这厢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