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大别山的红色印迹肖国清永不凋谢的

制图:林雨

“青青大别山,猎猎红旗展。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

这是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列宁小学学生朗诵的诗歌《大别山精神代代传》。八十八年前,列宁小学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姑娘,名叫肖国清,她为革命献出了16岁的宝贵生命,至今,大别山还流传她的故事。

——童谣《大别山精神代代传》

列宁小学部分学生林雨拍摄

前不久,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广播记者采访了新县列宁小学邹建英老师,她为我们讲述了烈士肖国清的故事。

陶真供图新县箭厂河乡是鄂豫陕苏区创建人吴焕先的家乡。当时,吴焕先等人在家乡兴办教育,在自家的吴氏祠堂创办了一所学校:中山小学,后来改名为“列宁小学”。年,不满10岁的肖国清来到列宁小学上学。邹建英:肖国清非常擅长唱歌,嗓子好,在音乐方面有天赋。吴焕先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潜力,未来她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就把肖国清介绍到列宁小学上学。列宁小学旧址王维红拍摄肖国清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在吴焕先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她一边上学,一边做党的宣传员。邹建英:12岁时,肖国清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4岁,她就担任箭厂河乡共青团书记,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肖国清便把自己的命运和党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走村串户,宣传革命,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她还乔装打扮,深入敌穴侦察敌情。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巧改歌词,用歌声向山上的游击队传递消息。游击队根据她的歌声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打了胜仗。

肖国清烈士塑像王维红拍摄

年8月,红二十五军在七里坪战斗失利后被迫转移。红军走后,穷凶极恶的地主还乡团反扑回来。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肖国清为了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落入还乡团手中。敌人觉得肖国清年龄小,好哄骗。可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恐吓,年仅16岁的肖国清异常坚强。

邹建英:肖国清要么冷笑,要么就说三个字:不知道。敌人没想到肖国清这么坚强,就命令打手将肖国清的头发一缕一缕地拔下。头发被拔掉,鲜血顺着头皮往下流。肖国清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残暴的敌人又用竹签一根根地钉入肖国清的手指。十指连心啊!肖国清一次次痛得昏死过去,敌人用凉水把她泼醒。醒来后肖国清回答敌人的还是那斩钉截铁的三个字:不知道!最后,丧心病狂的敌人也无计可施。他们把肖国清带到王边村的一块田地,挖了一个大坑,残忍地将其活埋。肖国清牺牲的时候,大声唱着《国际歌》。

那个晚上,肖国清的歌声传得很远,在野菊怒放的旷野中回荡。杜鹃花却在不该开放的秋日里映红了山梁,并且一年又一年,这里的杜鹃花总是比别处的杜鹃花开得更红,更艳,时间开得也更长。人们悄悄地传说着,国清没有死,那满山的红杜鹃就是肖国清的化身!

新县列宁小学新校区林雨拍摄现在,列宁小学旧址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旁边就是新校区,校园正前方,伫立着肖国清的塑像。一批批小学生传颂着肖国清的故事,一年年杜鹃花迎风绽放……

记者:陶真殷清卉

责编:王维红

审核:陶真晓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tj/9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