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多喝水”成了爸妈常念叨的口头禅,或许是不想让爸妈担心?这孩子喝水竟然喝出了82年拉菲的赶脚。
不过,言归正传,水是生命源泉,多喝一点防止身体缺水是可以的,尤其当宝宝生病时:
咳嗽时,多喝水有利于舒缓喉咙,缓解症状;
高烧时,多喝水,促进排尿有利于带走热量,降低体温;
腹泻时,多喝水或液体,能预防脱水(已经脱水就要补充电解质溶液)。
但是!!!一言不合就给娃开启“狂”喝模式,是万万不行滴!
HELLOSUMMER
HELLOSUMMER
拒绝盲目多喝水!
孩子的肾脏功能发育还不完全,过度喝水,轻者食欲不振减少营养吸收,重则引起“水中毒”!
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
6个月以内的宝宝,不需要任何除了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液体,包括水、果汁等。
而其他年龄段宝宝的喝水量,科大大给做了一张图,方便家长们一键保存~
宝宝每日需水量=额外喝水量+食物含水量,那么日常食物中都含有多少水量呢?
往下看:
看到这里,肯定有妈妈坐不住了:
“我怎么能确定孩子喝了多少毫升?还缺不缺水,难道每喝一杯水都用量杯量吗?拜托来点实际的”
说的好,苗苗这就教你辨别!
5种缺水信号看这里
当孩子们出现以下5种情况,我们就要提醒宝宝及时喝水了。
1.活动出汗后
2.舔嘴唇或直喊口渴
3.尿色发黄,大便干燥
4.一天内使用尿不湿量低于6片或3小时内没有排尿
5.前囟或眼窝与正常相比有所凹陷,哭闹时眼泪较少,或没有眼泪
再简单些说,参考下图,观察孩子尿尿的次数、颜色和味道:
尿液呈浅黄色表明喝水量足够;
尿液比较黄,要立刻饮水毫升左右;
尿液呈土黄色,说明严重脱水,应及时就医。
一句话总结:宝宝尿液偏黄+一天排尿次数少于6~8次+尿液有较浓异味,说明宝宝缺水需要及时补充,反之,则说明不缺水。
(PS:排除晨尿和正在服用维生素之类药物的情况。)
如果宝宝真的出现缺水情况时,那家长又该给娃喝什么水呢?
给娃喝水要喝对!
?隔夜水、果汁、饮料不宜喝
隔夜水,能否喝取决于“夜”的长短,放置太长时间的水不建议喝。
美国儿科学会(AAP)最新政策声明:1岁以下婴儿不要饮用果汁!大一点的宝宝可饮用稀释3-5倍后的果汁,但不建议天天喝。
饮料,添加剂更多,虽然偶尔喝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但还是不建议长期喝。
?矿泉水、生水、阴阳水不能喝
矿泉水中矿物质成分不明,为了保护宝宝尚未发育成熟的肾脏,2岁以下宝宝不要喝,2岁以上宝宝也不建议长期饮用。
生水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以及消毒剂,宝宝喝了可能会产生腹泻等不良症状。
同样,也不能因为”怕烫嘴”,把自来水管里的生水兑到开水里,做成阴阳水给宝宝喝!
?凉白开、纯净水、千滚水放心喝
凉白开,卫生解渴,微量元素与矿物质相对适宜,最适合宝宝饮用。
纯净水,无任何杂质,别担心无微量元素,宝宝可通过其他食物来补充。
千滚水,即使经过20次加热,亚硝酸含量仍远低于国家标准,因此可以喝。
说完宝宝哪些水能喝,哪些水不能喝,还有些喝水误区
别踩误区!
①用矿泉水冲配方粉?
不建议!配方粉中已经含有适宜配比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再用矿泉水冲配方粉,会导致孩子摄入的矿物质比例失调,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②多喝水治便秘?
请停止异想天开!多数家长们应该已经知道,真正能缓解便秘的,是纤维素+益生菌双管齐下,跟多喝水无关!
③在睡前多喝水?
害怕孩子漫漫长夜口渴难耐,所以习惯在睡前给孩子喂水。
但现实是,睡前喝多了水,孩子要么因为你换纸尿裤被吵醒,要么直接被尿憋醒,严重影响娃的睡眠质量。
所以,请尽量不要让孩子在睡前喝太多水!
④宝宝大量出汗甚至出现脱水现象,只知道补水?
错!因为大量出汗流失的不只是水,还有钠、钾等很多电解质。
单纯地只补水,会让宝宝体内的电解质进一步紊乱,正确做法是,要补“口服补液盐”,平衡宝宝体内的电解质。
⑤天气再热宝宝也得喝温水?
“多喝水”的升级版是“多喝热水”,很多妈妈认为天再热也不能给宝宝喝凉水,生怕拉肚子。
实际上,白开水一般在20-25℃最易进入宝宝细胞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
当然喝水不必严格克制温度,根据宝宝自身情况夏季与室温相同,冬季大约40℃完全没有问题。
⑥稀释奶粉当水喝?
有些宝宝不爱喝水,宝妈就会把奶粉冲稀点给宝宝当水喝。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稀释后的奶粉会影响宝宝对营养的吸收。
清大苗方蜜灸贴
小儿风寒咳嗽保健贴-蜜制泥灸型
本品是以果上叶、小黑药、鸡蛋参、洋金花、缘毛紫菀、山梗菜、瓜子金、延胡索、陈皮、生姜油、薄荷素油、满山红油、天然冰片、磁石粉、砭石粉、托玛琳粉、远红外陶瓷粉、蜂蜡、蜂蜜为主要原料,经特定工艺加工而成。
适宜于小儿因受风引起的咳嗽、流涕、痰多等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呵护使用,促进健康。
外用,揭去防粘纸,贴敷于神阙穴、膻中穴、身柱穴,每穴位1贴;依健康需要,可在神阙穴、天突穴、肺腧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进行辅助贴敷;每穴位/部位1贴,每日1~2次,两次贴敷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1个小时;贴敷前用温开水或生姜片将贴敷部位擦拭干净,贴敷后在膏体部位轻揉按压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