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为世界著名花卉,全世界已经报道的杜鹃花有种(包括亚种和变种),中国已见报道的杜鹃花有种,云南有野生杜鹃花属植物余种,是世界杜鹃花的多样化中心和分化中心之一。目前,世界上通过各种手段培育的杜鹃花品种已逾千计。我国开展杜鹃花引种驯化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进展不大,故国内所育品种较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对云南杜鹃花花卉的开发利用实现质的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介绍几种云南的杜鹃。
1、露珠杜鹃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粗壮,幼枝有薄层绒毛和腺体,以后逐渐脱落;老枝光滑;叶生于枝顶,较密,革质,椭圆形、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全缘或成波状皱缩,中脉在上面下凹陷,在下面显著隆起;叶柄圆柱状,无毛;总状伞形花序,有7-15花,有少量柔毛和淡红色腺体;花梗粗壮,密被腺体;花萼小,盘状,5浅裂,裂片顶端钝圆,外面和边缘有腺体;花冠管状或钟状,淡黄色、白色,有黄绿色至淡紫红色斑点,5裂,裂片半圆形,顶端有凹缺。雄蕊10,不等长,花丝基部线形,被开展的柔毛;子房圆锥状或窄卵圆形,密被腺体,花柱长于花冠,通体密生红色腺体,柱头不膨大。蒴果圆柱状,有腺体,成熟后开裂,8-10室。花期3-5月,果期9-10月。
2、杜鹃兰
杜鹃兰是胡光万博士等人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发现兰科杜鹃兰属植物的一个新种,将其命名为“麻栗坡杜鹃兰.
据介绍,“麻栗坡杜鹃兰”生长在中越边境的密林中,形态与杜鹃兰接近,接近,但其花序所具花数量较少(4-7朵);花位置水平,稍下垂;侧裂片在基部弯曲,旋转90度;中裂片稍反折,菱形至宽卵圆形而与杜鹃兰明显不同。
野外发现居群的个体数少于50株,有开纯白花和白色花带紫色斑点两种类型,花序所具花数量较少(4-7朵),花径1-2厘米,整株花期30天左右,单朵花期10天左右。“麻栗坡杜鹃兰”因数量非常稀少而属于极危种,因此亟待开展保护研究工作。
杜鹃兰属是兰科植物中的一个小属,目前共有分布于日本的“无叶杜鹃兰”、日本和我国庐山的“斑叶杜鹃兰”、贵州的“贵州杜鹃兰”和东亚的“杜鹃兰”和“麻栗坡杜鹃兰”5个品种。
目前,该种仅被发现一个居群,且数量非常稀少。根据IUCN标准,该种的濒危等级为极危(CR),亟待开展保护研究工作,以防由于环境遭受破坏而野外灭绝。
3、一些杜鹃的新品种
茶菊杜鹃
昆明植物所张长芹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成熟的杂交育种技术基础上,选育出的“茶菊杜鹃”、“梅瓣杜鹃”、“中国红杜鹃”3个杜鹃花以及“白毛毡”和“香牡丹”等5个花卉新品种,于3月18日通过了由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同行专家进行的技术及成果鉴定。
白毛毡杜鹃
专家组认为,课题组利用已引种栽培野生杜鹃花种质资源和栽培品种资源选育出3个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杜鹃花芽变新品种,即‘茶菊’杜鹃(R.‘camelliachrysanthemum’)、‘梅瓣’杜鹃(R.‘prunus’)和‘中国红’杜鹃(R.‘RedChina’),这些新品种属于AZALEA类杜鹃花,是适合庭园、街道等多种环境露地、以及盆栽的优良园艺新品种。课题组利用紫金牛科植物红毛毡(Adisiamamilata)野生资源从播种苗中选育出的新品种‘白毛毡’(Adisia‘whitehairfelt’),花白色,花期长,果实初始绿色后变红而不落,5-6月可观花、叶,7月至翌年花期可观果。课题组还利用马鞭草科植物野生资源从中选出的新品种‘香牡丹’(Clerodendrum‘fragranspaeonia’),植株矮小,花重瓣,且具浓郁的熏衣草香味。经查新报告所知,此次选育的杜鹃花芽变新品种以及从实生苗选育出的紫金牛科和马鞭草科植物新品种研究成果国内外未见报道。
梅瓣杜鹃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以上5个新品种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相应的科学命名,命名符合国际园艺植物命名法规及园艺新品种的条件。被鉴定的新品种已进行了扦插、播种等繁育技术的研究并获成功。
该项目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备,新品种的选育对利用云南丰富的杜鹃花和其它野生花卉资源,丰富“云花”品种,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鉴定。专家还建议应抓紧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注册登记,并根据市场要求,进行成果转化。
中国红杜鹃
香牡丹杜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