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题红叶似燃烧的火焰犹等不得春开的

“红叶黄花秋意晚”。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深秋,益发红得可爱。似彩霞般的满山红叶,成了人们争相采风的对象。红叶至古至今都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诗人借红叶寄托私语,人生因红叶而更觉浪漫,红叶因诗人喜爱而更添风韵。写红叶的诗无数,其中当数唐诗风景这边独好!图片来自网络《和杜录事题红叶》唐代:白居易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语言生动,突出红叶林层林尽染的氛围,并用浓墨重彩特写红叶,极富想象力,呈现在读者面前犹如一幅寒山枫林图,可赏、可游,美不胜收。该诗的首联写明时间、地点及季节特征,把读者带到一个深秋的景致中,在深秋的景致中最具特点的当数霜叶了。作者通过写秋季早晨寒山上被霜打的树叶,更能突出霜叶的新,霜叶的红,因为早晨的霜叶浸霜染露更觉楚楚动人。接下来,写颔联、颈联。作者在霜叶一新的景致中文思泉涌,想象丰富,幻景频出,仅一时找不到好词,把一山红叶绕来绕去,终于婉婉转转写了出来:写似火焰的红叶并不是因火才红的;写红叶如盛开的红花,却没有等到春天就绽放了。这不就是“红叶似火”、“红叶似花”吗?作者并未浪费溢美之词,却用“因”、“待”转接自然,把红叶作了特写,增强了红叶的韵味及故事性。同时,诗人对红叶的规模及动态进行了描写,把排列延伸在山中的红叶林比喻成深红色的帷帐,把飘飞的霜叶形容成剪碎的红头巾,扩展了画面视角,增强了画面动感。因而,我们从诗人那对红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的描写中,仿佛正与诗人同赏寒山那美丽秋色一般。在尾联中,诗人是显得那样的满足,他感概秋天这么好的红叶美景,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一方面说明作者自得其意,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两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从《和杜录事题红叶》的标题可看出,这首诗是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唱和诗。古代诗人多有唱和之作,白居易比杜牧大了三十余岁,写这首唱和诗时,杜牧不可能和他一起欣赏红叶!白居易为何写“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呢?个人认为白居易欣赏杜牧的《山行》,觉得杜牧写的红叶正如自已所观红叶,因而在唱和诗中写与杜牧同赏,旨在表明只有我两人才最会欣赏红叶,将红叶识穿看透!《和杜录事题红叶》这首诗写在《山行》之后,杜牧写《《山行》时,白居易巳是花甲之年,白居易虽经历了起伏人生,却可恬然自处。年近古稀的他心态悠然平和,不再有“江州司马的落魄和感伤,过着闲适的生活,自有时间游历名山,吟诗怡情,因此诗作也越发有一种洗尽铅华的安详之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tj/13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