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xwdt/
话说下河乡
作者:林伟昭
在温州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许多地方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河乡地带,温州城外的上、下河乡,尤以下河乡富有代表性。下河乡属于水网平原,河流密布,墩潭相绕,柑桔成林,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景色。这里土地丰腴,风物清嘉,一年水稻两熟,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三垟湿地)据说,在很早以前,下河乡曾是一片宽广的海洋,碧波浩渺,气象万千。现今的大罗山、吹台山,当时都是兀立于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中之岛屿。沙鸥白鹭出没于沙滩绿树茂林之中,惊涛直拍岸边,过往舟楫多于此歇息、停留。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运动变化,经历了无数次海陆变迁,海水渐渐隐退,陆地开始露出地面,遂有了下河乡这块宝地。在今天,从挖掘出土发现的古代渔船、桅杆以及煤炭泥(木头腐物质)等历史实物遗迹,以及从自古流传至今的西洋底、南仙洋、帆游山等地名来看,沧海桑田并非凭空臆造,远古的传闻是有一定的依据,温州地方确是从汪洋大海中崛起上升变为陆地的。下河乡属于冲(淤)积平原,是海水涨落运动与溪山流水冲刷的大自然杰作。山之气势,海之魂魄,酝酿造就了温州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当时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海水涨落给这里带来了丰腴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种植条件,奔腾不息的溪涧流水无数次的冲击洗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众多河道。于是乡民相继从外迁徙而来,在这块有土可耕种,有山可猎樵,有水可行舟楫及捕渔的一方乐土上劳动、生息、繁衍,揭开了下河乡的历史。后经历代劳动人民努力改造,逐步发展成为今日繁荣昌盛的下河乡。(吹台山风光)下河乡是地名泛称,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具有区域性、自发性、稳定性,千百年来保持不变,一直沿袭至今。下河乡东与永嘉场以茅竹岭、李王尖、牛度墩为界,南邻瑞安帆游、下墩(今属瓯海区),西接上河乡,北襟瓯江及连接温州城区。其区域范围,明清行政建置划为膺符乡、德政乡和吹台乡。膺符乡五都半属永嘉场,半属下河乡;膺符乡六都至九都,德政乡十都至十三都均为下河乡;吹台乡十四都与十五都为上河乡、下河乡分界处。今瓯海梧田、茶山、南白象、三垟四个街道,以及龙湾区的状元、蒲州两个街道均为下河乡之地。鹿城区的黎明乡、南郊乡、洪殿街道、蒲鞋市街道均为下河乡之地。清光绪八年()《永嘉县志》乡都载录了下河乡村庄地名共个,将近上河乡(个)与永嘉场(个)两地之和,可谓是村庄诸多,人口稠密。
(三垟湿地)下河乡之所以称下河乡,当然与水紧密相连在一起。这里河流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形似经络网织,舟楫无不畅通。河流上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墩屿星罗棋布,包络沉浮在水泱之中,团团水潭围绕,昔日三垟一带有“出门不离船”之说。这里的村庄与水相依邻,地名也自然而然地沾了几分湿漉漉的水气,带有几分深厚的水文化气息。如称为“河”的,有横河、河庄、河头、桥头河;称为“垟”的,有睦州垟、月落垟、打网垟、后垟、高垟、东垟、上垟、彭垟、潘垟、里垟;称为“潭”的,如河头潭、水潭、应潭;称为“塘”的,如南塘、塘东、塘西;称为“湖”的,如南湖、慈湖、鹅湖;称为“洲”的,如蒲洲、任洲、鲍洲;称为“浦”的,如上吕浦、下吕浦;称为“港”的,如横港头;称为“浃”的,如浃底、鱼鳞浃、莲浃、灯笼浃、上池浃。桥是水乡的象征,在下河乡,桥梁遍布,地名中以桥命名的也不少,如状元桥、三郎桥、蒋家桥、木鱼桥、钟桥、汤家桥、划龙桥等。李家岸、吕家岸、池底、湾底、横渎、埭下、沙滩头等地名也与水分不开。总之,下河乡是江南典型的古老水乡,被誉为东方之威尼斯。
(大罗山风光)境内山脉,东有大罗山与永嘉场接界,崔嵬笔立,气势雄伟。属支境内有大尖头、牛度墩、蛙蟆山、茶山、下坦山,与永嘉场交界处有茅竹岭山、李王尖等,旧与瑞安交界处有寿桃山、帆游山。北有靠瓯江瞿屿山,相传是由吴时烈女瞿素所居而得名。西南有吹台山,与上河乡接界,相传为周灵王之子晋(即王子晋)吹笙之所,以吹笙台得名,广袤二十余里,支脉众多,境内有万工池山、慈湖山、头陀山,与上河乡接界处有莲花山、岭头山、鲤鱼山、牛山。水网平原均为馀余山屿,海拨均在70米以下,有马屿山、金屿山、黄屿山、樟屿山、桐屿、樟岙山等。
(杨府山,别名瞿屿山)境内河流以贯穿其中的温瑞塘河为主干流,南北纵横,分支四通八达。有源出吹台山的沙门河、北庄河、慈湖河,源出大罗山的丁岙河、舜岙河、茶山河、山根河、卧龙溪、杜岙溪,以及月落垟河、殿前河、横河、上垟河、水潭河、划龙桥河、十二间桥河、旺增桥河、吕浦河、洪殿河、蒲州河等。温瑞塘河主源来自上河乡三溪诸水,自大南门外直通瑞安东门,因位处温州城以南,俗称南塘河。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二十一载:“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花即此。”故又有百里芳塘河之称。温瑞塘河初为海河淤积,后经历代人民围垦、筑塘、开拓、疏浚而成。南朝刘宋时,已是舟楫毕通,成为水上交通要道,文学家谢惠连在永嘉作客时曾泛舟从白鹿城出发经此游帆游山。宋淳熙十四年(),温州知州沈枢重修了南塘,为两岸的农田提供了灌溉、排涝之利,也为今后日益发达、繁荣的河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自古以来,南塘河还是下河乡龙舟竞渡盛地,名闻遐迩。
下河乡土地肥沃,气侯适宜,雨量充沛,适合于种植农作物,素以物产丰富著称。茶山的杨梅,品优味美,为温州之最,久负盛名。清光绪《永嘉县志》卷六载,“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赞之,清郭钟岳有“杨梅熟时满山红”的诗句。古时茶山、南柳一带多梅树,遍山栽种,一望无际。清方鼎锐有诗云:“横斜千树玉梅花”,郭钟岳也有“红霞阁外梅花香,不及茶山数百株”之诗句来赞美茶山梅花。柑桔是下河乡传统的特产名果,栽培历史悠久。唐高宗上元元年(),温州柑桔已列为朝廷贡品。宋时,南仙洋一带已是“有林皆桔树”,遍地种植,后渐延至吴田、茶山一带。《永嘉谱》云:“柑桔所产,膺符、德政二乡全出。”可证柑桔栽培之盛。茶山的“黄叶早”茶叶、三垟、南白象一带的荇菱、南白象的香糕也是下河乡著名的特产,远近闻名。下河乡是一块富饶美丽而又充满激情的土地,广袤的水田是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俊秀的山峦是下河乡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象征。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有田可耕,有水可捕渔,有山可樵柴,故户不用出远门而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得天独厚的山水之利,优越的地理环境,给下河乡带来了无限生机和繁荣。河乡地带舟楫便利,有利于物产运输交易,温瑞塘河为水上交通之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使乡民都依河而居,人口迅速发展,以地利而谋商,形成了一方商业繁荣地带。明时,吴田一带已是商贾云集,为一都之会,已形成吴田市。沿街店肆比邻,商品齐全,交易频繁,南塘河上遍是运输船只,交错拥挤,极尽繁华之景象。清时,塘下(今属鹅颈头村)一带商业崛起,设为镇,成为一方商业之巨会。一时南塘河道上“运输小船如飞燕”,夜船不停穿梭往来,方鼎锐有诗云:“河乡流水漾睛澜,夹岸榕阴拥翠峦。夜半航船酣客梦,五更斜月到章安(瑞安古称)。”可以想象当时商客运输之繁忙盛况。仙岩书院陈傅良祠温州为文化之乡,自古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南宋时,学风大盛,书院书塾林立。毛崈在下河乡茶院寺创立了南湖塾,延请陈傅良、蔡幼学、叶适、陈埴等设教授业。继后名臣吴表臣、孙吴洁在吹台山麓创设了吹台塾(又名慈湖塾),讲学授徒,得到了知府杨简的褒扬,从者众多,潘凯、方来、赵崇滋均出其门下,一时学风蔚然,对后世文化教育影响很大。
下河乡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旧时南塘河荷花遍是,有十八里荷花之称。宋仰忻《南湖》诗云:“酒旗翻野色,渔棹弄秋光。百里荷花境,曾图入帝乡。”翁卷《南塘即事》诗云:“半川寒日满林烟,江树青林占岸边。渔子不知何处去,渚禽飞落拗罾船。”历代诸多名人对温瑞塘河水光秀色发出了由衷感叹和赞美。素有“水乡”之称的三垟,更是碧波荡漾,烟色朦胧。徐玑有诗云:“水乡菱藕熟,晴野稻梁新”、“镜湖三百顷,不似此湖滨”描绘了秀美的水乡画卷,充满了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清郭钟岳《竹枝词》诗有:“踏青结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吴田十里菜花黄”,描绘了南塘河二月天的景色。下河乡,水是美的,楚楚动人,惹人喜爱;山也是美的,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令人心驰神往。大罗山、吹台山争奇斗艳,各有千秋,均有山水奇景之胜。
(头陀寺寺庙全景)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文物繁盛。大罗山北李王尖,相传为唐宗室李集隐居处,茶山的顾公洞是明尚书顾锡畴隐栖之所。唐贞观年间建的白象古塔,气势雄伟壮观,内有砖雕、青瓷、彩塑佛像等多种珍贵文物。肇建于后汉乾佑年间(-)的密印寺(头陀寺),规模宏大,为唐高僧宿觉大师祖庭;茶山的实际寺久负盛名,为元末明初高僧逆川和尚所兴建。境内的茶院寺、宝严寺、香山寺、日新寺、法通寺、伴云道观古塔,都是下河乡的名胜古迹。境内名人墓葬颇多,有宋名臣吴表臣、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抗金名将王允初、明大学士黄淮、状元周旋、书法家姜立纲、清经学大师孙诒让,近代缙绅余朝绅等墓。樟岙古瓯窑之窑址,是温州市唯一的南朝窑址,对于名闻于世的瓯瓷来说,确是弥足珍贵。
(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下河乡地气钟灵,山水毓秀。历史上名人辈出,声赫绩著者不乏其人。宋有状元工部尚书赵建大、湖山居士冯成、进士秘书郎李唐卿、龙图阁学士张阐,明有御医袁宗乔、岁贡江山县教谕管乔、举人教谕戴时雨、举人知县项王亶;清有举人内阁中书叶浚、举人户部员外郎叶芝寿、百岁进士钦赐翰林院编修吴宗元。民国时有国军第二兵团司令官上将邱清泉。在现代,下河乡还出两个著名人物,一是在戏剧学上颇有建树造诣的王季思,一是在古文学研究名声显赫的戴家祥。此外还有教育学家谷寅侯、摄影家邵度、女外交家吴珉珉等。
(内容来源:瓯海社科。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