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木瓜园rdquo孕育出

深秋时节的一个节假日,我们呼朋引伴探访木瓜园。

木瓜园距离三里岗集镇5公里,位于大洪山南麓余脉的牛角尖山下,地处万亩山林中心地带,森林茂密,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便利,是三里岗镇乃至随州香菇产业的发源地。年,当时全国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便带着他的研究生弟子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进行香菇栽培试验。当他们利用丰富的栎木资源开发出适宜本地种植的椴木香菇之后,三里岗就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香菇产业发展之路。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三里岗镇出现了“村村办菇场,家家种香菇”的局面。年全镇干香菇产量达到吨左右,逐步形成大基地生产、大市场交易、大规模加工、大批量出口的“买全国、卖世界”的购销格局,三里岗镇食用菌事业也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

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慕名去木瓜园游山观景,寻踪觅迹。向导老陈阅历丰富,他就是当年和杨新美教授一起在木瓜园基地进行食用菌试验的参与者,也是香菇发展历史的见证人。他领着我们一边攀山一边绘声绘色地作解说。

我们一行五人从牛角尖水库南边的山径蜿蜒而上。放眼远眺,深秋的山麓薄雾轻漫,满山红的,绿的,黄的,灰的,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像一幅水墨画,我们融入画中,给这美丽的画卷注入了动感和灵性。

山林中能见到很多一人合抱的松树和栎树,偶尔还能见到骑着嘉陵摩托的村民驮着柴禾下山,面对这种陡峭崎岖的山路,他们载着重物竟然能行动自如,我真佩服之极。一路上我们见到不少古迹,如“香饼台”,“碾盘”,“水车”等等。老陈讲,山里原来住着四户人家,基本上过着隐士般的自给自足生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因为交通不便,就都搬下了山,融入到社会的喧嚣中,让这静谧的大山又多了一份恬静。

脚踩松软的落叶,听着老陈精彩的解说,不知不觉我们翻越了四座山岗,来到木瓜园脚下的山涧,没有丝毫的疲倦和躁热。同行的两位女青年,因为很少进山,看到了不少稀奇东西,一路上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像两只快乐的山雀,给这幽静的山林带来不少生机。清冽的涧水引得她们兴奋不已,她们喝水、洗脸、撩水,相互嘻闹着。文化馆小张则拿出相机对着山涧光滑圆润的石头拍个不停。老陈讲,这涧水源自牛角尖的大峡谷,圆润的石头是千年涧水冲刷的结果。每当山洪暴涨时,这里的情景异常壮观,山洪从上面的山谷奔腾而下,远观就像一条巨大的瀑布挂在深涧。这样的美景只可惜养在深山,没有人来揭开它美丽的面纱。山涧的上游还有由石头天然堆砌的房子,名叫“铁匠院子”,是当年大洪山下的绿林军打造兵器的地方,据说他们利用这山涧的泉水打造出的兵器带有神气,打仗所向披靡。这些美景和传说加起来,要是将来发展旅游业,这里定是一处好景地。

木瓜园就在这片南山半坡凹地中,一排四间的土砌瓦盖房屋坐北朝南,左边两间是菌种实验室,右边两间是生活起居室。站在屋前我感受到前辈们当年的好眼光,阳光和煦,山泉清冽,四周的林木形成一圈天然屏障,尽管松涛阵阵,这里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凉意。

4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房屋已经残破,但培植段木香菇的基本设施都还保存完好。如铁锤,打孔的锥子,木马,烘菇的炉子,筛子,等等。老陈讲,当年杨新美教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利用这些原始工具进行食用菌实验,不断经历失败走向成功,为三里岗镇食用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得有一次,杨新美教授花了半个月实验成功的菌种因为试管破裂感染杂菌而前功尽弃。杨教授没有气馁,再次重来,当新的菌种实验成功后,杨教授异常高兴,像乐队指挥舞动着双手和弟子们一起高唱了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革命歌曲,他又破费请人买来好酒好菜在晚上和弟子们一起打“牙祭”,品尝成功的喜悦。

房屋左边30米处有一个长10米、宽5米、深5米的高位引流池,当年就是通过这个水池引山泉给段木香菇提供浇灌用水的。我仔细观察发现池沿上刻有文字,写着年9月1日建成,并清晰地留下一首很有韵味五言诗,诗云:献身四化中,披荆伟业成。清泉生紫雾,香菇迎客人。我想这首五言诗说不定就是杨教授或者他的其中一位颇有文才的弟子所作。表达了当年的有志之士建设四化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房屋左前方30米开外一层层成梯田状的板块,就是当年栽培段木香菇的实验场。当时,整个台面堆满十万余桐段木,整齐排列像接受检阅的队伍,场面异常壮观。培植出来的香菇茎短肉厚,芳香沁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说当时日本的两名食用菌专家也曾慕名而来和杨新美教授合作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品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木瓜园因此名噪一时。当时年轻的老陈和杨新美教授一起奋战在木瓜园,杨新美教授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科研技术,扎实的工作作风,刻苦的敬业精神让老陈耳濡目染,激励着老陈努力工作。年老陈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标兵”。随着岁月的流失,当年充满青春活力的小陈如今也成了两鬓斑白的老陈了。他也为三里岗香菇产业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力量。

现在的木瓜园山场已被拍卖,场主在这里已经扎下了根,专心伺弄他的桐段木香菇,我们来时场主正提着篮子采摘香菇,忙得不亦乐乎。他在这里又办起了养殖业,喂养了多只波尔山羊,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

我问老陈,这里叫木瓜园,怎么没有看见木瓜树呢?老陈说,听老一辈人讲,原来这一带好多野生木瓜树,更有几棵抱围粗的大树,长得非常繁茂,是这片山场的标志。结果上世纪大搞开荒种地,几十年的古树就此毁于一旦。让木瓜园徒有虚名了。我们听了一阵惆怅,现在只剩下一棵老银杏和一棵老栎树在屋前场边兀立着,它们坚守阵地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承载着失去同伴的忧伤。

如今,木瓜园山下的吉祥寺村,在三里岗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秉承木瓜园香菇栽培技术,将香菇产业稳步推进。

全村以“产业富民,企业兴村”为目标,形成生产、加工、出口、观光、旅游、商贸于一体的产业链。亩的袋料香菇制棒基地正在热火朝天生产菌棒,40亩的香菇交易大市场人头攒动,满载干菇的车辆收进卖出,长久食用菌科研中心不断推陈出新,研制新品种。研发,生产,销售环环相扣,让三里岗镇香菇产业链条衔接更加紧密。年,吉祥寺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在1.86万元以上,吉祥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香菇产业第一村”。先后获得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宜居村庄”,以及“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村级党组织‘十面红旗’”等荣誉称号。

四十多年来,沧桑的木瓜园见证了三里岗镇香菇从提篮小卖到市场交易,从以街为市到深购远销,从加工增值到出口创汇的三级跳,并通过了国家级“原产地保护标记”认证。7年12月,三里岗镇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

年12月9日,首届中国香菇节在三里岗镇吉祥寺村举办。

菇乡人饮水思源,年,吉祥寺村在美满大桥旁修建了“中国香菇第一村”广场,并塑造了杨新美教授的雕像。在鲜花簇拥的广场上,杨新美教授正用深邃的目光眺望远方,他眺望的方向就是他曾经战斗过的木瓜园。

因为杨新美教授和木瓜园的完美结合,谛造了三种菇乡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心为民,攻坚克难的服务精神。创业精神,奠定了三里岗香菇产业发展坚实的基础;创新精神,为菇乡产业发展开辟了道路;服务精神,架起了菇乡人走向世界的桥梁。

菇乡人,秉承这三种内在精神,正在抢抓机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书写着属于菇乡人民的传奇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jn/6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