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国粹中医药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主要是望、闻、问、切。而其中的(切)“把脉”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中医给病人号脉的情景常常见诸电影、小说,悬丝诊脉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古典小说《西游记》就有“悬丝把脉”的描述(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九回)。

其实,这仅仅是艺术上的夸张,但中医特有的一些对待和处理疾病的方法,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技艺。时至今日,中医、中药仍具有巨大的价值和用处,这就是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贡献。新中国的邮票也记录了他们。

邮票上的中医

邮电部于年8月25日发行志号为纪33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1套4枚,4-1是李时珍:

(4-4)8分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年~年),字东壁,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著名医药学家。在李时珍以前,我国医学书籍上记载的药为种,品种繁杂,名称混乱,有的一种药两三个名字,有的两种药混为一名。李时珍深入民间,多次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请教,上山采药,历时三十余载,并阅书八百多种,对古籍本草书上的药物加以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古书中的许多错讹之处,共搜集新药物三百七十四种,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总结了我国药物学的丰富经验。书中对药物进行了系统分类,首先为纲,次之为目,再次是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全书共十六部,五十二卷,对后世医学贡献很大。

邮电部于年12月1日发行志号为纪92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1套8枚。8-3是孙思邈:

(8-3)8分孙思邈像

孙思邈: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庽耀县孙家塬)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二十岁时已晓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文帝、唐高宗屡次征召,均固辞不就,而热衷采种药物,深究医学,为人治病。时之名士如宋令文、孟说、卢照邻等,皆执师资之礼以事之。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民间的单方、验方,还收录了部分流传的医药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疾病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的书籍。该书首列总论,力倡医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既之,德逾于此,”故“千金”名书。所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篇,事实上成了封建社会之医德规范。总论之后,有“妇人”和“少小婴孺”两部分,对妇人疾患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论述尤详。从而为妇幼保健和妇、儿科步向专科化,作出了显著贡献。孙氏还很重视食治,主张治病当以食治为先,食治不愈再施药治。特别是对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取得了突出成就。

国家邮政局于年8月20日发行志号为-18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四组)》纪念邮票1套4枚,4-1是扁鹊,4-3是苏颂:

(4-1)80分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4-3)80分苏颂

苏颂字子容,同安城关人。10岁随父入都,少时学习勤奋。宋庆历二年(年)中进士。苏颂初授汉阳军判官。后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务。苏颂博学多才,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政绩。他与刘禹锡、林亿等编辑补释了《惠佑补注神农本草》,校正出版了《急备千金方》等书。又独立编著了《本草图经》21卷。这部书引用来以前文献多种,集历代药物学著作和中国药物普查之大成,记载了多种药用植物和70多种药用动物或其副产品,以及大量重要的化学物质,记述了食盐、钢铁、水银、白银、汞化合物、铝化合物等多种物质的制备。

邮票上的药用植物

年9月15日,我国邮政发行了第一组药用植物邮票(T30),全套五枚。

1、人参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2、曼陀罗

曼陀罗植株高大,花朵硕大而美丽,宜作背景材料或用于野趣园。同属植物约16种,常见栽培的还有香花曼陀罗;红花曼陀罗;白花曼陀罗等。我国常见种有曼陀罗、毛曼陀罗、白花曼陀罗三种,花均为白色或微带淡黄绿色,单瓣。原产地尚有绿、紫、红、蓝及重瓣等多种或品种。

3、射干

射干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茎直立,实心。叶剑形,扁平,互生,嵌迭状2列,花柱圆柱形,柱头3浅裂,子房下位,3室,中轴胎座,胚珠多数。蒴果倒卵形,黄绿色,成熟时3瓣裂;种子球形,黑紫色,有光泽,着生在果实的中轴上。为清热解毒中药,主治: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母,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4、桔梗

桔梗科桔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观赏花卉;朝鲜族人用作野菜食用;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

5、满山红

满山红又称杜鹃花,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具有止咳,祛痰之功效。白居易赞曰:“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

在世界杜鹃花的自然分布中,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杜鹃花匹敌,中国,乃世界杜鹃花资源的宝库!今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

年2月12日发行的第二组药用植物邮票(T72),全套六枚和一枚小型张。

1、萱草

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短根状茎和粗壮的纺锤形肉质根。叶基生、宽线形、对排成两列,宽2-3cm,长可达50cm以上,背面有龙骨突起,嫩绿色。花葶细长坚挺,高约60-cm,着花6-10朵,呈顶生聚伞花序。初夏开花,花大,漏斗形,直径10cm左右,花被裂片长圆形,下部合成花被筒,上部开展而反卷,边缘波状,桔红色。花期6月上旬-7月中旬,每花仅放一天。蒴果,背裂,内有亮黑色种子数粒。果实很少能发育,制种时常需人工授粉。萱草性味甘凉,具有利湿热、宽胸、消食的功效。治胸膈烦热、黄疸、小便赤涩。

2、贝母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贝母家族按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

川贝母主产于我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3、乌头

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主产四川、陕西。目前云南、贵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肃等省有栽培。

4、百合

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欧洲、北美洲等北半球温带地区。全球已发现有百多个品种,中国是其最主要的起源地,原产五十多种,是百合属植物自然分布中心。近年有不少经过人工杂交而产生的新品种,如亚洲百合、麝香百合、香水百合等。

百合的主要应用价值在于观赏,有些品种可作为蔬菜食用和药用。

5、天南星

多年生草本。高33--50厘米。叶由块茎顶端生出,叶柄细长,长约33厘米,叶片掌状分裂,幼苗有1--3个小叶,2--3年后叶片逐渐增多。花序肉穗状,包于鞘状大苞片内。花序先端呈长尾状,伸出于包片外面。浆果卵圆形,绿色,成熟时发白。块茎近球形,扁平。其药性主要是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6、芍药

别名将离、离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其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超过年,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

芍药可分为草芍药,美丽芍药,多花芍药等多种品种。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其根制成中药具有镇痉、镇痛的药用价值。位列草本之首,其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

小型张(鸢尾)

小型张。原产于我国中部的一种花卉,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部。其花型大而美丽,可供观赏。其根状茎可作中药,全年可采,具有消炎作用。

邮票上的中医药堂

中国邮政于年11月20日发行了《中医药堂》特种邮票一套4枚,邮票图案中所表现的4家中医药堂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分别是同仁堂、胡庆余堂、雷允上、陈李济四所老字号国药铺。

1、同仁堂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创办人姓乐,浙江宁波人。

乐家祖先乐显扬,于清康熙八年(年)创办同仁堂药室,至今已经有年的历史。

年,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的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

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年之久。

同仁堂之所以能在风雨中饮誉海内外数百年而不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坚守古训,品味不畏昂贵,炮制不畏繁琐,这是药效的保证。

其次是注重品牌的唯一性,具有了商标意识。据乐家祖训,凡乐家子孙自开药店,任何人不允许再启用同仁堂字号,但是都可以打乐家老铺旗号。乐家子孙在各地创建的乐家老铺分号很多,其中比较知名的像十二世的乐达仁在天津创建了药店,就叫达仁堂。

再次树立了药店的十大王牌,即:安宫牛黄丸、同仁大活络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紫雪、愈风宁心片、国公酒、同仁乌鸡白凤丸、壮骨药酒、局方至宝丸、再造丸。此外还有十大名药。

年8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年的6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隆重挂牌,在上海证交所上市。0年3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下沉部分优良资产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十月底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2、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始创于公元年(清同治十三年),位于杭州吴山北麓大井巷,店址原为南宋惠民和济药局所设的熟药局。

胡庆余堂,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其名取自《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胡庆余堂是我国全面配制中成药、规模较大、创设较早的著名国药店,与北京同仁堂齐名,有“江南药王”之誉。

胡庆余堂以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造出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方四百多种,著有专书《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传世。至今仍继承祖传验方和传统制药技术,保留了大批的传统名牌产品。

胡庆余堂标榜“济世”、“善举”,大厅里悬挂“戒欺”匾,以示诚信,这也是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经久不衰的法宝之一。胡雪岩故世后,胡庆余堂曾数次易主,但店名仍冠以“胡”字,“胡庆余堂”信誉声名远扬。

胡庆余堂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系徽派建筑风格之典范。年,胡庆余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年6月,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雷允上

雷允上药店,原称“雷诵芬堂”,创始人为姑苏名医雷大升,字允上,号南山。

雷大升年轻时读书学医,后拜在苏州名医王晋山门下,从此行医济众,同时研究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并著有《金匮辩正》、《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经病方论》等四部医学书籍,惜所著原件均已散失无存,仅留下四部书名传至后人。

清雍正十二年(年),雷大升在苏州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开设了一家中药店,取招牌名为“雷诵芬堂”,销售自产成药,并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雷大升医术高明,治病有方,自己研制的成药疗效显著,于是“雷允上医生”名声遍闻苏州,远近皆知。后来人们都称药店为“雷允上”,至于药店正式招牌“雷诵芬堂”逐渐被省略乃至遗忘,如今反而鲜为人知了。

近年来,雷允上人秉承了百年立业的“允执其信、上品为宗”的企业信条,谨记“聚百草、泽万民”的社会责任,弘扬吴门医派精神,选地道药材,遵古法炮制,博采众长,创制了一批组方精当、功效显著的名药。

尤以“六神丸”为代表的中成药,是吴门温病学派治病用药的经典体现,被誉为中华国药的瑰宝,曾经被国家列为三大机密中药处方之一,自清代一经问世,即传誉四方,远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各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六神丸”曾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8年雷允上“六神丸”的制作技艺,已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进入新世纪,雷允上与时俱进,秉承传统,科学创新,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制药技术设备进行了中药现代化的全面改造,已经发展成为集工业、商业和连锁为一体的企业。

4、陈李济

广州陈李济,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年),迄今已有年历史。

陈李济由广东南海药商李升佐与商人陈体全合伙投资开设,其店号定名为“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合伙经营,同心济世。

据考证,在全国的制药行业当中,“陈李济”是最早建立的企业之一。陈李济的整个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创建于明末,兴起于清末民国初,发展于新中国建立后。陈李济跨越了漫长的三个多世纪,几经沧桑,直到20世纪80年代方重领风骚,扬名天下。

陈李济世代传承“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的制药宗旨,悉心研制炮制技术,形成陈李济的特色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疗效。

陈李济采用独特工艺自制的“百年陈皮”,是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杆草”中的上品。清同治年间,钦赐“杏和堂”封号,同时钦准该厂储藏用作原料的“旧陈皮”为贡品,多年向朝廷进贡。

陈李济于清初首创、制售的蜡壳丸,首开中药包装工艺先河,直到现在,陈李济的部分产品仍保留这种蜡壳蜜丸剂型。

清朝初年,“陈李济”的产品已在国内颇有声誉。为了扩大影响力,他们每年趁学子赴京应考之机,运送大批产品至京展销。蜡丸,这种独特的药品引起人们的注意,那神奇的疗效更使它逐渐赢得了声誉。学子们考完试回到各地,便以京都见闻来传播“陈李济”的蜡丸,并视为珍品馈赠亲友。从此“陈李济”蜡丸便名闻遐迩,成为“广药”的代名词。

当今医学昌明,药品浩如烟海,更新换代日趋频繁,唯独我国特产的蜡壳药丸长盛不衰。这是因为大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份,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但用蜡壳包裹后,能久存而不变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专门委托北京科教制片厂,将“陈李济”的蜡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片,向国外报道。

陈李济保存至今逾百年的木质楹联上,就刻载着“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十四个字,充满哲理与抱负。历代陈李济人,秉承“同心济世”的精神,诚信为本,悉心炮制古方正药,创新研发现代新药,推动南药老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内容来源:中国邮政报)

欢迎







































白癜风的治疗与控制
北京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jincao.com/mhjn/4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