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族名画鉴赏李可染万山红遍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李可染的影响力虽不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那样广泛,却同样是开宗立派的国画巨匠,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内涵挖掘和当代化进程,可以说厥功甚伟、前无古人。今天就聊一聊他最负盛名的画作《万山红遍》。

画家简介

李可染

李可染(.3—.12),江苏徐州人。原名李永顺。师从齐白石,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山水画巨匠。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承载一个时代的艺术珍宝

李可染年作于西山的《万山红遍》(尺幅最大的一幅)在北京保利春拍上以2.93亿元拍出。

《万山红遍》的诞生,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时代烙印。年,李可染、张仃和罗铭克服重重阻力,赴江南写生,由此拉开了中国新山水画变革的序幕。此后,以赵望云、石鲁、傅抱石、钱松嵒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等也开始走向真山真水,描绘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新貌,描绘新时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与此同时,毛泽东诗词逐渐成为中国画坛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各家各派纷纷投入创作,以展现其诗词中的山水意境。年结束多年写生、重新回归画室创作的可染先生,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涉足这一题材。

李可染赴江南写生

毛泽东诗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其中的意境又甚为广阔,在革命主题风行艺坛的年代里,是山水画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60年代开始,可染大师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魄力,以最难表现的毛泽东诗词名句为题,创作了一批经典佳作,如《百万雄师过大江》、《长征》等。《万山红遍》可谓这其中的巅峰之作。

李可染·长征

李可染·

百万雄师过大江

李可染·万山红遍

以朱为墨绘山川

敢于尝试者凤毛麟角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五十年代开始,尽管中国画坛掀起了描绘毛泽东词意的热潮,但极少有画家敢于尝试“万山红遍”这一题材。

图//《沁园春·长沙》珍邮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更莫提“红遍”了。这两大创作难点,令当时的画家普遍将其视为畏途,无从落笔。

年,李可染作于从化温泉

得天时地利人和

旷世神作应运而生

面对这种情况,李可染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再者,从年开始,李可染获特许夏天寓居北戴河,冬天南下广东从化温泉,一连三年都在中央高层领导专属的疗养胜地潜心创作,其待遇之优在当时全国的画家中可谓绝无仅有。

朱砂墨条

另一方面,为描绘“红遍”,朱砂自是必不可少;而李可染素以挑剔纸、墨等作画材料闻名,普通朱砂当然也难入其法眼。然而颇为凑巧的是,-62年间,可染先生偶然得到了故宫流出的半斤乾隆朱砂。至此,创作“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可谓万事俱备了。

年,李可染作于从化温泉

年,李可染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地第一次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年,仍在从化温泉,又有了第二次创作。其后,年,可染先生在北京西山的八大处疗养地,又接连创作了四张《万山红遍》;同年,应荣宝斋之邀,又为十五周年国庆创作一幅。李可染先生前后共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

自《万山红遍》开始

李家山水扬名天下

01

色墨交融,庄重浑厚

年,李可染作于北京西山

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02

满幅构图,气势撼人

年,李可染作于北京西山

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

03

开天辟地,出神入化

年,李可染作于北京西山

在前人的基础上,西画功底深厚的李可染又借鉴了素描的五度色阶:以纸张本身的明度为零,屋顶和树干为五,又将绝大部分画面统一在四至五的深色阶上;同时结合丰碑式的满幅构图,不留无谓之虚空,只把反射天光的瀑布、白墙等极小块区域留在零的明度上。从年起,沿着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思路,李可染逐渐发展出一套结合了山水画之积墨法与西画之逆光法的艺术语言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水墨画的变革。

年,李可染作于北京西山

《万山红遍》将李可染这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边角几乎全被填满;浓重的墨、色连同其它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挤之又挤、不能再挤之下才留出了飞瀑、白墙、云气等极其狭小的空白。恰恰是因为周围浓郁色彩的映衬,这些挤出来的白才显得愈发明亮夺目、摄人心魄;黄宾虹所说的“灵光如炬”,就正是此意。

《万山红遍》局部

这种对光暗的处理,使得画面顿时有了灵性,显得神采奕奕、如沐神辉。被“挤白”点亮的万山,在积墨、积色和“两度半空间”所营造出的气势与意境之上,更多了一层静穆而崇高的精神空间。祖国的壮阔河山,也由此在李可染的笔下被赋予了神圣而永恒的力量。

七幅《万山红遍》现居何处?

-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七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其中三幅现分别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画院和荣宝斋;一幅为可染先生家属收藏;另有一幅被台湾著名藏家珍藏。年,李可染创作的尺幅最大的一幅的《万山红遍》以2.93亿元成交;年,另一幅《万山红遍》以1.84亿元易主。

《万山红遍》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大师举世无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与此同时,它也无声地讲述着可染先生在动荡而光辉的二十世纪里,为中国画的继往开来进行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求索,为山水画的传承革新开辟了怎样超凡脱俗的天地。作为李可染大师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可谓当之无愧的旷世经典。

你想要的那些画

艺族当代艺术馆里都有哦

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shanhonga.com/mhzz/6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